APP下载

“送教上门”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龙海市为例

2018-04-02郭瑛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送教上门残疾儿童上门

郭瑛娟

(龙海市特殊教育学校,福建 龙海 363100)

“送教上门”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因各种原因确实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6至15 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进行的个别化教育。重度残疾儿童身心都存在一定障碍,其终极教育目标是学会生存,适应社会生活。[1]对这些学生不只要注重送“知识”,更要加强德育工作,培养良好的品德,树立坚强的意志,先成人后成才尤为重要。

一、当前“送教上门”的教育现状及原因

福建省龙海市试行对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已有两年多,“送教上门”各项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接受送教的对象大都是重度智障或多重残疾智障儿童,作为“送教上门”工作的组织依托单位,笔者所在学校密切跟踪关注“送教上门”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的“送教上门”工作在德育方面较薄弱,原因有三:

(一)受教学生身残志不坚

大多数学生大脑功能发育缓慢,智力低下,不善交流,心理特征与正常儿童差异较大,关注的事物单调无趣,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自我调节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意志不坚定,情绪易冲动。这些儿童多数生活无法自理,常年只能呆在家中,与外界缺乏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他们渴望接受教育,却还不具备正确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与学习方法,因此常有焦虑、强迫、自闭、情感和行为障碍等表现。这些不健康的情绪及不良行为严重影响重度智障儿童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其接受教育的效果。

(二)受教家长德育态度的两极化

受教学生因身体残障,要么家长存在补偿心理导致过分“溺爱”,要么受到家长厌弃,有些家长甚至对孩子不管不顾,常年把他们锁在房间里。多数家长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信心,认为那是他们自身残疾的必然衍生,无法治愈,于是干脆放弃。家长表现出“安于现状”的无奈与惰性,不利于孩子接受进一步的教育。

(三)送教教师重知识轻德育

虽然送教所使用的培智教材已经逐渐改变只重知识不重生活能力的培养,并开始注重情感体验。如《实用语文》的课程理念就提出:“应在充分考虑智力障碍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实施有效教学。课程在关注全体的同时,尊重每一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关注知识和技能获得的同时,关注其情感发展。”[2]课文《洗手》《门、窗》《我的一家》等,教学重点都突出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良好行为与积极情感的培养目标。但由于“送教上门”的时间有限,教学环境、教学条件限制,多数送教教师更多地注重对学生的口头及书面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实际操作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送教上门”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构建心灵阶梯,以爱塑行

由于重度残障,受教学生一般很少与外界接触,在受教初始阶段,他们对送教教师大多是排斥的,具体表现为不安、畏缩、焦虑甚至是敌对。教师应预先对受教学生的残障程度、能力水平以及个性特点做细致的分析评估,了解其喜好。从兴趣入手,俯下身子和他们说话、游戏,与受教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建立信任感与依赖感,用爱走进他们的内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逐步打开这些重度残障学生的心扉,让他们感受爱、接纳爱,并进一步学会表达爱。对于这些学生,每一点细微的进步都是难得的,送教教师不仅需要足够的工作热情和激情,更需要充分的耐心和爱心,送“教”上门,更要送“爱”上门。

(二)与家长建立互信,获取支持

大多数受教学生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并非因其自身的残障引起,而是与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紧密相关。送教上门虽然保证了中重度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但这些学生接受家庭教育的时间远超过了学校教育,教师好不容易教会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可能因为家长没有及时强化而功亏一篑。因此送教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更要教家长。要与家长充分交流,走进家长心灵深处,了解家长的期望,理解家长的烦忧,取得家长的信任。树立对儿童康复教育的信心,掌握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共同制定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及康复计划,密切配合贯彻执行,才能使送教效果事半功倍。

(三)注重德育的适切性与生活化

1.目标和内容强调个别化、低重心。“送教上门”是对“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最好教育体现,每个残疾儿童都有其生理及心理的特殊性。他们的情感、认知、沟通及行为能力上都存在着不同的障碍,因此德育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盲目照搬,以养成教育为主,做到目标细小、明确、可操作、易评价。从受教学生自身的德育高度出发,确立可努力可达成的目标。例如某受教学生,重度智力残疾,无法调节自己情绪,不能准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常常发脾气。为他确定的情绪情感目标为:逐步能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与情境符合,能用礼貌用语,能表现礼貌行为。送教德育内容也应降低重心,以必要的社会常识与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教育为主,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受教学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为什么这么做?让他们懂得分辨对错、善恶、美丑,并逐步建立向善向美的情感。

2.在日常细节中渗透感恩教育。由于是弱势群体,受教学生常常会得到父母、家人甚至是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久而久之,可能会滋生“因为我残疾,大家都应该照顾我,让着我”的心理,很多学生在接受他人的关爱与帮助时反应冷漠,甚至不会说一句简单的“谢谢”。因此要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渗透感恩教育。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表达。“早上好!”“晚安!”“爸爸、妈妈您辛苦了!”简单的问候对于重度残疾儿童的父母往往也是一种慰藉,要鼓励孩子用语言或写字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父母做简单的家务;再加上生活及学习上的努力表现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安慰。其次,创设环境让学生体验帮助他人的愉悦,鼓励受教家长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适时创设一些条件让学生学会关爱帮助比他更弱势的人群。

3.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正强化。每个儿童都渴望被欣赏,受教学生由于残障程度严重,所感受的挫折感、失败感更多于常人,因此他们更渴望获得他人的赏识。当学生有了哪怕是一点点小进步时,都应及时给以鼓励,让他们体验愉悦的情绪,从而达到正强化。

猜你喜欢

送教上门残疾儿童上门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试论残障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探索
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上门可行 诊疗不可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生意上门
美上门:“爱美丽”是个刚需
送祸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