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小学数学智慧课堂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2018-04-02陈秋蓉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平均数个数正方形

陈秋蓉

(莆田市城厢区沟头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学生放飞思维的旅程,是一次美妙的数学之旅,更是让人流连其中的智慧之旅。为了开启学生思维的旅程,使得课堂教学洋溢智慧的火花,下面通过智慧课堂的呈现,感受师生教学相长的和谐与发展。

一、审时度势,就地取材

自然、素朴、低碳的数学课堂一直是教师所追求的,为了让学生多方位、多层面感受领悟知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审时度势,机智抓住身边的素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使学生感受智慧课堂的魅力,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双赢”。[1]例如,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教师因地制宜,以感知“听课老师的人数”和“每周星期一早上操场上升旗的学生数”作为教学契合点,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来认识大数,发现一百以内的数的局限,迫切需要学习比百更大的数。有了这一内驱力,引出“千”这一模型顺理成章。这般简洁入课,由直观到抽象地理解数的组成,有效落实数感的培养。

二、靠船下篙,拾级而上

教师在课堂上就如纤夫撑船,行船过程中只有篙篙着力,才能与学生同舟共济,迎难而上,行船过程中不时激起点点美丽的“水花”,这样的课堂才更有味道,更有挑战性。比如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这一课,一教师善于从统计的角度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当学生算出13是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时,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灵机一问:“这个13是代表谁的?能代表小红实际收集的个数吗?还是代表其他实际收集的个数吗?”这巧妙的一问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说不清是非曲直,用求助的眼神看着教师。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并在课件上用红色虚线动态画出13的水平位置,学生恍然大悟:平均数是虚拟的,不是一个真实的数。教师顺势又问:“观察这个平均数13和这组的所有数据,你们有什么话想告诉老师?”学生清晰地发现:平均数介于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超出平均数的数量和不足平均数的数量总和相等。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在原来统计图上再增加一队员收集瓶子的个数18,追问:“谁能告诉大家不计算也不用移动,你能很快想出平均数是多少吗?”学生静静思考,通过移多补少看出现5个数的平均数是14,教师再次启发思考:“这里的14和小红的14一样吗?”学生惊奇地发现这里的14是小红实际收集的个数,而平均数14是四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表示的是这四个人的平均水平,同时发现平均数很善变,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影响其大小。此时知识的传授已水到渠成,在追寻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关于“平均数”的认知,对“平均数”的意义内化于心。

本案例教学扎实有效,教师能及时靠船下篙,每一步推进都为下一步做铺垫,引导学生智慧地学习,充分让学生感悟移多补少、数形结合、对应思想,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使得课堂层层推进,充满智慧,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深度的。[2]

三、随机应变,化解无痕

课堂往往因教师的机智而出彩,也因教师无痕化解而灵动。教师要静下心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世界,倾听学生提出问题,抓住教学中的“机遇”,机智地做出相应变动,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神奇。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圆面积的综合应用”这一课中,学生掌握计算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两图形内外面积差后,为了挑战思维的困惑之处,使问题解决的规律更明朗,教师抛出一问:计算两个图形的阴影部分面积有什么不同点?经过短暂的思索后,一学生说:“外方内圆的面积差可以利用条件直接求,而外圆内方的面积差得经历一番周折才能求出。”教师顺水推舟把问题交给学生:“你们听懂这位同学的话了吗?他所指的一番周折是什么?”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外圆内方这一图形中正方形的面积不能直接求,可以借助圆与正方形的关系,挖掘隐藏的条件来间接求得”“因为正方形的边长未知,必须转换思路,利用转化策略,充分利用直径和半径这两个已知条件,来求正方形的面积”“可采取‘迂回战术’,通过添辅助线,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找准直径与正方形对角线,半径与高的对应关系,将正方形看成两个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的三角形。”教师适时回顾,紧追学生的思路,再次强调“转化”这一数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深入。

此案例教师见招拆招,巧妙地把“周折”再做一番“周折”,点燃学生的智慧,无痕渗透转化思想,突破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教师的独具匠心,巧妙地把学生拉回教学的主题上来,让学生在辨析中变通,带着学生驶向精彩教学的彼岸,使教学从有痕到无痕。

四、借题发挥,价值指引

课堂永远处于千变万化的动态中,这需要教师睿智的启迪,更需要方法的渗透与植入,才能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刻,让学生那颗渴望获取的心复苏,在主动学习与探索中收获乐趣、拾缀精彩。

比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当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故意节外生枝,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把学生拉回到主题图:“有个困惑一直困绕着我,同学们想不想帮老师解决它?”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教师即刻抛出一问:“明明爸爸妈妈吃了4/16,也就是1/4,而你们求出爸爸妈妈吃了1/2,是老师错了吗?”学生们的目光重新锁定例题,断开的思维继续聚焦,一学生笃定地说:“把一盘饼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块,妈妈吃了1块,也就是共吃了一块饼的1/2。而老师算出的4/16应该把两张饼看做一个整体(老师相机把两张饼圈起),爸爸吃了两张饼的3/16,同样妈妈吃了这个整体1/16,也就是3/16+1/16=4/16=1/4。”教师赞赏地看着学生,肯定后再次追问:“假如三盘饼分的份数都不一样,如果爸爸从第一盘拿,妈妈从第二盘拿,小明从第三盘拿,求一共吃了多少块?怎么求?”学生欲言又止,陷入沉思。一学生举手表达:“这是异分母的分数相加,我想应该把它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才可以计算。”教师赞赏并给予肯定:“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要学习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思考。”

课虽结束,问题未完,思维没断。教师从容大胆地借题发挥,如行云流水般把知识引申并留下悬念。这一点机智,将课堂变得温馨,将学习变得灵活,课因此完美地落下帷幕。是教师的出其不意,让学生的思维归队,使教学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正是这智慧的引领,使得课堂精彩呈现。

猜你喜欢

平均数个数正方形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等腰三角形个数探索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说说加权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