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以BZ市EY新区建设为例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区融合农业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一、农文旅融合发展内涵与外延

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分别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不断要求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农村发展模式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在此大背景下,“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当地政府部门立足于当地自身优势,大力推进“农业、文化、旅游协调性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此外,“农文旅”融合发展在部分地区精准抚贫改革攻坚过程中,及推动地区文化发展方面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当前阶段,“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以宗教,民族,自然与人文景观为特色的旅游朝阳产业的带领下,大力发展地区文化,反哺农业,促进三者协调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社会学界应各级政府部门要求,通过实地调研考察,结合自身区域特色,撰写出适应各区域经济特点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性调查报告研究,如安宁河谷农文旅阳光生态走廊建设,云南翁丁佤寨文化与旅游产品的融合发展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各地县域经济发展正将视角瞄准农文旅产品结合上来,在不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转变过程中,县域经济不断发展新农业,将地方特色旅游作为文化品牌,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大创新精准扶贫新模式。

二、现行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效益分析

(一)优势

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是在新时期下,促进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精准扶贫等大环境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极具实践意义的发展模式,其在促进农业结构转型、经济创收、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是以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自然景观为载体,坚持创新发展地区特色旅游业,形成独特文化产业链进行经济创收,反哺农业,促进农文旅协调融合发展。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方兴未艾,各地区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统筹调度,极具前瞻性,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领域钢架大棚、太阳能杀虫灯、建设无土栽培大棚,生态农庄,玻璃温室观光大棚等,不仅助推新农业发展,增产创收,更形成特色农业文化产品,创建新型旅游资源。

2.农业功能不断扩展。水农业、生态农业、人文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的建立,各级县政府着力打造集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新形态农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拓展农业功能。随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不断改革,城镇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为新时代经济体系下的第一产业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农业功能的不断挖掘,有利于激发第一产业潜力,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下,既能保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也有利于反哺文化旅游产业稳步发展。

3.特色文化不断显现。以四川省范围为例,除成都、绵阳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以外,大部分地区因为自然条件、传统经济等制约,不能单纯依靠资金技术投入实现明显创收。此外,这些地区往往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及宗教文化等特征,旅游资源丰富,这便为农文旅融合发展这一新兴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川西高原的宗教文化,川南的酒文化,川东北的林业资源等都成为了特定地区的文化标签,特色文化不断显现。

(二)劣势

就国内现状而言,现行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实践环节片面的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反哺农业的基础性利益,也从未提起在发展过程中可预见的可持续性发展轨迹,如安宁河谷农文旅阳光生态走廊建设,云南翁丁佤寨文化与旅游产品的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实施。实践过程中现行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存在不足之处总结为以下三点:

1.“农文旅”融合发展同一性、多样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未将红色文化群纳入“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之中。

2.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探析的过程中,缺乏地区文化的建立。片面以旅游产业为导向,反噬农业,破坏农用地,农村劳动力结构转型,造成大量闲散资源浪费。

3.“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研究过程中缺乏理论支撑,对持续性发展路径不够重视,片面要求以“资源”换“经济”。

三、四川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四川范围内“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形态及其发展状况大致以民族、宗教、人文、精准扶贫等为发展标签。

(一)民族

民族村寨大多地处偏远地区,其文化较少受到中国主体文化的影响,所以仍保持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与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的高异质性、参与性与体验性等特点,民族村寨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而民族村寨的农业基于自然地理的差异而导致其地区农业的滞后性,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此类地区拥有天然的优势。

(二)宗教

川西高原属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属藏传佛教文化传播地。四川省色达县历史悠久,民族民间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加之是《格萨尔王传》的发祥地之一,以格萨尔文化、寺庙宗教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色达县政府借助于色达文化打造专属于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业。2013年色达县文化产业收入达到121万元;色儿坝格萨尔寨等6个申报项目获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色达藏戏”等两项目编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这一系列的措施为色达县经济和社会领域创造了显著效益。

(三)人文

“万里长江第一城,西南半壁古戎州”就是描写的中国酒都—宜宾,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就了宜宾,“甘泉出佳酿,好水酿好酒”,随着白酒酿造产业的深入发展和转型升级,名优白酒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宜宾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白酒文化节”的建立便是以白酒文化为载体,促进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另一创新模式。

四、新型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效益分析-以BZ市EY新区为例

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经济第一大省,人文地理环境差异性大,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中,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而在此基础上的BZ市EY新区的建设,是国家审批的新一批新区建设试点项目,EY新区前身为EY镇,在发展过程中,立足于独特的红军文化以及古镇文化,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促进“农文旅”的协调发展,形成独特的地区文化。此种特征的发展模式在全川尚属首例,且在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注重在吸收全川“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教训,大力弘扬可持续发展理论,其代表性可见一斑。从BZ市EY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入手,以小见大,以点窥面,对“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进行深刻探讨。

EY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效益分析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发展地区文化,经济创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把钥匙,该模式的完善发展都离不开各地区独特的人文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以全川为例,以EY新区为首以“红军文化”为标签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独树一帜,且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果。EY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各类要素充分合理的使用,带来了EY新区的“三个变化”,最终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助推新区建设中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共赢。

1.经济效益

据数据统计,2013-2017年,EY新区贫困人口从9.03万人减少到5.2万人,贫困发生率有17.8%下降到10.02%,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区累计实施市区级重点项目191个,完成投资390.05亿元。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8.86亿元,较建区初增长32.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13亿元,较建区初增长34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7.64亿元,较建区初增长5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81.15亿元,较建区初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3542元,较建区初增长3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9276元,较建区初增长41.9%。今年一季度,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市第一。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指景区工资性收入。景区服务性岗位优先考虑当地贫困户家庭,景区员工工资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上涨,并购买了“五险”,实现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包括景区开发建设中劳务收入、生态农业收入和周边服务业收入。EY机场,EY新生态公园,EY至BZ主城区的公共交通沿线建设坚持自投自产,失地农民不仅能获得拆迁补助,还能获得专项扶贫基金,在开发建设工程中,优先聘用用以新区建设工程队中,这无疑给失地农民送去了福音,而随着景区的开放,EY新区周边餐饮、酒店住宿等旅游业态也将迎来快速发展。

2.社会效益

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社会效益主要通过开发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对建设目的地社会思想观念、个人行为习惯、生活方式、语言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包括对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

一是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得以提升和转变,旅游无形中对本地社会发展起着示范效应,伴随景区开业经营,外地员工、游客和配套服务等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本地牧民的语言、思想观念、生产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影响,间接推动了智力扶贫;二是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逐渐优化升级,EY新区将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地位,绿色环境覆盖率,道路修建总里程,机场火车站的扩建与完善都在逐步推进EY新区建设的总进度;三是红军古镇文化得到传承和繁荣。EY古镇自古就是川黔水路要道上一颗耀眼的明珠,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衰落,伴随景区开发,民俗文化和第二苏区文化的滋养,EY古镇将迎来长足的发展。

3.生态效益

农文旅融合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和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新时代下农业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地域文化相结合,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EY新区建设过程中,要求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运营中的各类污染均有严格的处置要求,从严格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处理措施上也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为EY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时代活力。

从整体来说,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但并未完善,为了实现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更应拓展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广度与宽度。虽然众多学者在各自的实例中都提到了农文旅协调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必须找到合适的角度对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进行仔细剖析和精确定位。

四川幅员辽阔,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多样化趋势明显,BZ市EY新区建设便是依据“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依托红军文化与古镇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此基础上,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形成良好的地区文化特色,在自身新区的建设过程中,借鉴其余“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经验与不足,不断促进完善改革。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抓住四川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推动地区经济快速稳定有效增长。

[1]衮政豪.唐合成.吴遵智.《“党社联建”助脱贫 “农文旅一体”奔小康》[J].贵州日报.2017(1).

[2]蒋龙华.《农文旅融合发展,美了乡村,富了百姓》.[J]雅安日报.2014(5).

[3]冷毅.《琼中打造“农文旅创”旅游扶贫新模式》[J]海南日报.2015(12).

[4]肖金成.黄学征.《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战略思路》[J].江淮论坛.2015(1).

[5]何一民.《推进长江沿江城市文旅融合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N].中华文化论坛.2016.4.

猜你喜欢

新区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雄安新区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