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福利经济学的演进来看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社会福利效用福利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门研究通过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和对国民收入的调整从而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同时福利经济学通过对效率,公平,发展等分析,来探讨如何既能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效率提升,又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增加人民福祉。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各种社会经济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比如老龄化问题,就业问题,“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拉大等等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摆在眼前,这些问题对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如何从福利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中汲取有用的思想,来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就是我们研究福利经济学演进的重中之重。

一、福利经济学的演进

从福利经济学诞生至今,对于福利经济学的定义一直没有停止。早期的福利经济学把福利经济学说成是研究社会幸福及其变化的经济原因的科学。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庇古认为,福利经济学“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影响。”①后来的福利经济学家多认为应从另一角度给福利经济学下定义。英国经济学家李特尔认为,“最好是把福利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当转变成另一种形态的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给福利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福利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的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的税收制度的学科。②从福利经济学的演进来看,福利经济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早期的福利经济学

在19世纪20年代,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状况的需要,哲学中的一个派别——功利主义或者效用主义在边沁和穆勒等人的影响下逐渐流行起来,并成为当时心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中的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西方福利经济学也开始形成以效用主义为主的伦理道德传统。效用主义认为,人们道德行为的目的应该是个人自身福利的提高,这样做时,人们只考虑他个人的福利,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普遍的福利,或者应该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效应主义反对歪曲个人福利,反对社会福利仅仅看做是国王、贵族和教会等一部分特殊人群的利益。

(二)旧福利经济学

20世纪20年代,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打破了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的沉寂。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代表作《福利经济学》,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关系的产生。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其主要特征是:(1)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问题的。(2)使用物质福利来表示效用概念。这样的效用概念基本上就等同于生产力,如人的健康状况等,它与人的生产能力有关,进而与经济效率有关。因此,这样的效用概念是客观的。(3)继承了英国效用主义伦理学的传统,认为个人的效用是可以用基数来衡量的,是可以进行人际间比较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③

(三)新福利经济学

但是,旧福利经济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旧福利经济学以基数效用理论为基础,而当时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这些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引发了一场大争论,争论的结果是新福利经济学取代了旧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征是:(1)经济学是解决稀缺性问题的。(2)使用偏好来表示效用概念,相对地更具有主观性。(3)只使用序数效用,避免效用的人际间比较。(4)普遍使用帕累托标准及有关的边际条件。(5)关于补偿检验的争论。(6)博格森对于社会福利函数的讨论。

(四)福利经济学的新发展

流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福利经济学在五六十年代收到了阿罗不可能定理所带来的严重质疑。阿罗于1951年提出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指出:阿罗所定义的社会福利函数即阿罗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存在的。阿罗不可能定理使西方福利经济学家重新对古老的社会选择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到了20世纪70年代,研究有了重大进展,阿玛蒂亚·森等人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导致不可能性的原因,即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只适用于投票式的集体选择规则,该规则无法揭示出有关人际间效用比较的信息,而阿罗式的社会福利函数实际上排除了其他类型的集体选择规则,因而不可能性的结果是必然的。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到现在,西方的福利经济学出现了一个大的发展时期,向效用主义和基数效用理论的回归趋势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例如新古典效用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的提出等。

二、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历程与存在问题的福利经济学观察

福利经济学发展至今,其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是始终有两大主题贯穿于福利经济学历史演进的始终,那就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从斯密,边沁早期的福利思想,到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再到阿罗,萨缪尔森的社会福利函数都在探讨着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福利经济学界对此有三种观点:效率优先、公平优先、效率与公平兼顾。(1)效率优先理论的的代表人物有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哈耶克和货币主义学派的弗里德曼等。他们强调经济增长中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将与市场相联系的效率放在优先的政策目标,反对政府干预的以收入均等化为中心的“结果均等”。(2)公平优先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庇古、罗尔斯、勒纳等。庇古认为,应该通过国家的一定干预,采取向富人征税,再补贴穷人的政策措施,使二者收入差距缩小,实现收入均等化。而他们都认为,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会导致机会和权力的不公平,而不公平会导致人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下降而降低工作效率。(3)效率与公平兼顾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萨缪尔森、凯恩斯等。他们认为,市场是一种公平机制,收入分配不平等也是客观存在的。既然规则公平,机会平等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不利于收入分配的平等;收入均等化有利于平等而不利于效率的提高,那么在社会福利的发展中就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对于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曾出现严重的认识偏差,简单地把公平理解为平均主义,其结果是造成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下降,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此时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与这种认识有关,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基本框架是由国家保障,城镇单位保障,农村集体保障三大板块组成,其中,城镇单位保障因其保障全面而且水平较高而形成了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国家保障与农村集体保障成为了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两翼。④而这种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公平,但是由于其缺乏效率,无法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并且属于封闭运行,从而很容易形成条块分割,所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十三大提出“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促进社会公平”,于是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引入商品,市场的概念,使得社会经济取得巨大进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的新问题,比如分配不公,三农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等等。于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随之而行。从1986年开始,首先是为国企配套改革和缓解乡村问题,到九十年代新旧社会保障制度并存但此消彼长,一直到进入新世纪,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

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可以借助福利经济学的相关思想来分析。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我们可以得出市场经济的合意性,而且市场经济下合乎帕累托法则的前提下,是运行成本比较低廉的经济体制,不需要太多的信息和传递环节,同时也可以节约管理费用。这就建议在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中,要更多地将政府的保障责任向市场和社会转移。政府并不是万能的。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一个政府减负的过程,比如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支持鼓励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通过一些减税措施鼓励企业为职工购买补充养老保险等等,在社会保障的改革中,有些方面市场和社会可以做得更好,那就交给市场和社会去做。而福利经济学的第二定理指出,竞争性的均衡要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条件是通过资源在个人之间的合理再分配。这就是要让我们关注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收入分配的调节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65,比2015年上升了0.003,这已经远远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标准线,说明中国的收入差距过大。这就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

三、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改革的福利经济学解释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其中就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改革。这就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时至今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一步步加快,各项措施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定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促进人们的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升。

(1)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问题和矛盾比较突出,其中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脱节,下岗失业和农民失地情况越来越严重,以及收入水平的拉大,社会不平等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那么就需要借助社会保障制度来进行调节。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必须以效率为前提,以经济发展作为动力。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向我们阐述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同时也表明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也会极大提高。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要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因。经济的良好的发展会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良好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来说,社会保障的效率主要以现在制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制度自身运行成本的节约以及制度运行的有效性。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改革和建设,使之能够更有效率的运行。

(3)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必须以公平为核心,这是制度的题中之义。根据福利经济学中庇古关于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假设,认为:当分配状况得到改善,即,穷人的收入增加时,国民收入的增加会提高社会福利。同时庇古还建议征收“庇古税”来实现财富从富人向穷人的转移。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而言,它的任务和功能就决定了必须以追求社会公平为目标,社会保障发展座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从慈悲到正义之路。而我们国家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和责任就是确保起点公平,维护过程公平,并且逐步实现结果公平或者缩小结果的不公平。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条块分割严重,城乡地区保障水平差距大,保障待遇也各不相同,同时伴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人民的幸福感也在下降,而这远远未达到公平的目标,所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改革要始终以公平为核心,通过制度建设,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缩小地区城乡之间保障水平差距,同时通过转移支付,去改善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福利,实现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

四、总结

从福利经济学的历史演进可以看出,效率与公平始终是其争论的两大主题。而这两大主题,同样也是我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公平与效率,两者不可偏废其一,必须同时兼顾。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究竟该怎么处理两者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发展。总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永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唯有不断汲取福利经济学的智慧经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将会有不竭动力,永葆生机。

【注释】

①庇古:《福利经济学》,1932年英文版,第733页。

②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经济学》,英文第13版,第748页。

③孙月平等:《应用福利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④郑功成:《社会保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第115页。

[1]李特尔.福利经济学评述[M].商务印书馆,2014.

[2]黄有光.福利经济学[M].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

[3]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穆怀忠.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6]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姜守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2.

[8]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版)[M]商务印书馆,1979.

猜你喜欢

社会福利效用福利
从“和谐发展”到“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福利重要著述的发展逻辑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社会福利视角下的专利制度问题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
玉米田不同控释肥料效用研讨
社会福利与欧债危机
论中国的社会福利建设:在转型经济体中提供退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