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透视人与自然的矛盾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自然界矛盾马克思主义

(鲁东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0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多次提到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又强调“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另一个方面可以感知到目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融洽。社会心理学作为研究在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1],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理论,针对目前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提出相应的理论解释以及处理办法,为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新的视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一)人与自然的关联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2]”。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从人类的需要为出发点,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分别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和归属需要,4.尊重需要,5.认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需要。越低级的需要,强度越大,越能够激发人们去满足需要。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它直接与人的生存相关。人类的生存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大量的资源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也证明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方面,由于人类的需要,人类不断地从大自然中获取需要的东西,在获取的过程中大自然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大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比如自然环境的恶化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由此可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产生了过度开发大自然的动力,以至于使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激化。

(二)人类劳动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在人类的起源中起着基本和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整个人类社会,但是由于“过度劳动”,人类的行为重力将会超越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围,打破自然界的平衡,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对环境的知觉,不是被动地照搬,而是主动地组织、理解、加工和解释。人的内部心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人类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活动给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可以说人类是在消费自然的基础上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然界是受人类控制的,这样的认知偏差也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类认知的偏差会引发行为上的错误,而错误的行为又会造成环境的破坏,环境的破坏最终又会波及到人类的正常活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一步一步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三)科学技术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改变生活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已经不足为奇,但是科技作为人用来延长人的自然肢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技术实践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物质的运动规律。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难以成为现实生产力。可以看出科技需要有其自然性和社会性。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而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们以科技为媒介,间接或直接地强行向自然进行交换,但这样的交换过程不是在等价的基础上,不等价的交换最终会导致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这也失去了科学技术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本质,使科学技术成为人类控制大自然的有力工具。

二、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社会心理学建议

(一)通过改变认知来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道路。而刚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为了赶上工业化的末班车,也走向了这条发达国家所走的道路。多年来,旧模式的发展观已经根深蒂固,以至于现在很多企业由于难以转变发展理念,难以拓展新的发展模式而倒闭。因此,人们应该改变过去的旧眼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当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体现在它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强调自然界的发展有其存在的方式和演化的规律,它从系统的角度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系统关系,不能人为的破坏整个系统,否则最重的恶果还是由人类自己来承担;人工自然观主要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它要求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注重人工自然界的生态化及其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创建人工自然界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遵循社会规律,还要遵循人文价值,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既反映天然自然界有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总的观点,它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二)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不合理行为。人类是环境的维护者而不是环境的控制者,而人类一直以控制者的身份自居。人定胜天的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扭转这样的错误观念,树立环保意识,彻底改变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3]。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显的尤为重要,因为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之中,对上是一种传承,对下是一种延续,延续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陈旧的观念和思想应该被大学生所抛弃。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决定了自然界怎样反馈于人类。因此,发挥社会心理学的功用,提升人的道德观,转变人的态度,转变行为理念[4]。

(三)学习正确的解决方法。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学习和模仿而获得的,个体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到某种认知表象,并以之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要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需要有相应的标杆做榜样的,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转变生产方式,创办新型绿色企业,树立标杆,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然后带领旧模式企业进行变革。第二,学习新思想,抛弃旧观念,辩证地看待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类全面发展的关系。新思想的学习从领导层到员工层进行系统学习,特别要强调领导层的学习。第三,促进先进技术的应用。很多企业员工抵制引用新的技术,因为新的技术引用打破了原有的工作状态,甚至会导致有些员工下岗,所以很多企业在推进使用新技术时很艰难。但是社会要进步,利用先进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论

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主要还是看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矛盾的严重性,有没有改变自己的认知,有没有转变自己的态度。社会心理学理论为人类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让人们从自身看到问题所在,并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对自然的破坏,对缓解人与自然地矛盾有一定指导意义。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郭贵春.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翁礼成,陶雪琴.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源与和解之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当代启示[J].学术论坛,2010,(12):5-8.

猜你喜欢

自然界矛盾马克思主义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自然界的一秒钟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