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展现大主题
——评一篇第27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一等奖作品
2018-04-02董晓玲
□ 董晓玲
在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由宁波广播集团创作的《中国笔王贝发小笔尖大制造,杭州G20峰会元首笔撬动高端市场》获得电视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题材重大、立意深远、视角独特、结构巧妙,同时又能彰显电视新闻媒介特征的时代佳作。
一、主题重大,立意深远
主题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电视消息《中国笔王贝发小笔尖大制造,杭州G20峰会元首笔撬动高端市场》仅用3分59秒的时间传达了深远的立意、重大的主题。
现代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和转型之要。2015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问题:“中国制造的笔什么时候能做到像外国制造的笔一样书写流畅?”一支圆珠笔为何能引起总理的关注,原来,由于掌握不了不锈钢笔尖和油墨制造的高尖技术,我国制笔企业发展有限,受制于外国企业,只能代替外企生产低端产品以赚取微利。总理之问,问出了中国制造的软肋,也引起了贝发集团老总邱智铭的沉思。此后,在邱智铭的带领下贝发加快了高端笔尖和高端油墨的研制步伐,其精心打造的“元首笔”终于在杭州G20峰会时亮相,此笔荣获中国设计奖最高奖“红星奖特别奖”。这是贝发制造“中国好笔”的重要一步。
反映国家大势,是新闻媒体和记者的职责,这要求记者时刻对国家的改革发展热点保持高度关注力。该新闻片主创的宁波电视台记者廖建斌、陈旭等对贝发集团敢为时代先、不畏困难,打造中国好笔的精神所打动,当获知贝发在短时间内销售15万支“中国好笔”并获得普通消费者认可的消息时,立即前往贝发集团,采访了董事长、研发测试人员等,呈现了贝发集团G20元首笔生产组装车间,以及该笔从笔芯、墨水,制作工艺和设计上全部实现中国造的过程,主创人员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该作品。
该作品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全国性的媒体也相继报道了贝发集团制造的“中国好笔”,提升了“中国好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今后中国其他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同时也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制造业“三转变”的要求。
二、角度新颖,结构巧妙
新闻角度是记者表现事实的切入口。不同的新闻角度可以表现不同的新闻价值,角度选择得好,不仅新闻价值倍增,还可以出独家新闻。当下新闻竞争愈加激烈,观众更加关注谁家的新闻更与众不同、有新意,即新闻媒体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也就是新闻的独家性。该篇消息报道就是独家新闻。
杭州G20峰会是一场国际级别的经济盛会,在峰会上绝大多数新闻报道聚焦的是峰会本身,但该作品独树一帜将目光投向峰会所带来的效应,以“贝发”集团制造的“中国好笔”为关注点,既回答了李克强总理对中国好笔的提问,也成就了贝发在中国制造业领域里的探索,同时彰显了峰会所带来的品牌效应和拉动效应。
这篇电视消息能获得电视类最高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结构巧妙,即选择小角度表现大主题,以小见大找角度。选好一个小角度,能像钉钉子一样,入口小,钻得深。作品以贝发制造的“中国好笔”这一“小事件”为切入口,串起“杭州G20峰会”“总理之问”等大事件,说明杭州G20峰会不仅是一场级别最高的国际峰会,更是一个给我国制造业提供改革、发展机遇的盛会,它把一家制笔企业的命运与国家制造业的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中国制造的新力量,起到了“一滴水见太阳”的典型效果。
三、声画并茂,传播到位
甘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提到,电视媒体以声音和图像相结合的方式迅速地进行信息的传播,纪实性强,有现场感,影响面大,有感染力。这篇报道运用了同期声、解说词、画面、动画图表等多种电视媒介符号进行传播,声画一体,传播到位。
首先,同期声带来较强的感染力。在该作品中使用了多处同期声。如在报道中穿插了一段央视背景资料的同期声,当主持人提出总理之问时,贝发集团总裁邱智铭回答:“制造好笔的难度相当于制造一架大飞机一样,有价值的笔一支产品利润可以抵得上一台空调。”主持人惊讶地说:“啊,你们的利润这么高啊!”邱智铭回答:“便宜的笔一支却仅赚几厘钱。”此处的同期声通过问答的话语不仅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渲染了节目的气氛,而且通过一支笔价钱的对比强化了制造中国好笔的意义,增强了新闻的厚度,仅用电视画面很难表现出这样的效果。
其次,解说词与同期声配合良好,起到了好的传播效果。第一,本条新闻报道的声音构成只包括人声,即同期声和解说词。它的结构是:解说词(编前话)—同期声—解说—同期—解说—同期—解说—同期—解说—同期—解说—同期—同期(结束)。从结构上可以看出,同期声和解说词相互穿插,打破了电视新闻配音加画面的生硬面孔,使整个片子不仅在形式上更加活泼,而且十分简洁明快。第二,解说词与同期声的后期剪辑十分到位。一改过去大部分新闻类节目剪辑同期声时人声同现的不足,而是在解说词的画面上就叠加了同期声。如电视画面还在展现贝发集团工人正在制造中国好笔的场景时,就叠加了车间主任的同期声:“从G20峰会开始,我们一直没停过,一直在装配(中国好笔)”,紧接着才把镜头切到她身上,这样剪辑规范得当,画面过渡十分自然,克服了斧凿的痕迹,为整个节目增添了不少色彩。
再次,画面拍摄到位。画面是电视最重要的传播符号,此篇报道画面的拍摄内容丰富,自然流畅,制作精良。第一,能充分利用图片动画解决现实中无法拍到的画面,比如在解说词讲到我国每年生产300多亿支圆珠笔的时候,能充分利用电视动画的效果表现摄像机无法拍到的画面;第二,能将静态的画面拍出动态画面效果,比如拍圆珠笔时能将静态的圆珠笔拍成动态的圆珠笔,使呆板的圆珠笔栩栩如生。
最后,创造性地使用动画图表。在追求新闻可读性和可视化的大背景下,合理使用图表不仅简洁直观、便于理解,还可以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和亲和力。在这篇作品中,共使用了四张动画图表。这是因为报道中提及了很多数字,如出口圆珠笔每支卖1.99美元,贝发只赚0.1元人民币,贝发每年将30亿圆珠笔销往150多个国家等,使用动画图表对这些数字加以辅助显示,既避免了数字的枯燥,使观众一目了然,又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体现了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
四、标题醒目,导语简明
新闻标题是打开新闻的窗口。标题不仅向读者揭示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还要用生动优美的形式吸引读者收看新闻。这篇电视新闻的标题是“中国笔王贝发小笔尖大制造,杭州G20峰会元首笔撬动高端市场”,颇具亮点。第一,对仗式标题言简意赅,一目了然。标题高度概括了贝发集团小小笔尖却实现了中国制造的大情怀,同时传达了重要信息——它制造的元首笔亮相杭州G20峰会。第二,一“小”一“大”貌似形成了对比,实则是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这也是该作品的亮点之一。第三,标题中使用了一个比喻“撬动”,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中国笔王贝发制造的实力。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这篇消息的导语是主持人的编前话:“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制造出像国外一样的好笔,总理之问刺痛了中国笔王邱智铭,从一元钱一支的圆珠笔到600多元一支,贝发集团数十年磨一剑,今年亮相杭州G20峰会的元首用笔,核心技术全部中国造。”第一,这段语言不到一百字,少而精,十分简洁,同时开门见山,将贝发集团制造中国好笔、杭州G20峰会等最重要的事实“拎”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第二,这段解说词体现了电视新闻语言传播口语化的特点。
总之,这篇电视消息作品,不论是从整体结构的编排,还是从电视传播的特性上,都是一篇值得学习的上乘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