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晋主旋律电影在新时代的启示意义

2018-04-02孙愈中

视听 2018年10期
关键词:谢晋文化

□ 孙愈中

2018年10月,绍兴籍著名导演谢晋逝世10周年。谢导生前的作品多为主旋律电影,教育和鼓舞了几代人。作为一代名导,谢晋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与审美理念,他执导的电影作品在传播主流价值观、强化国家意识形态功能方面,具有其他影视艺术作品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后,谢晋的主旋律电影对我们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谢晋电影的主题表达及其传播特征

中国电影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而谢晋导演的主旋律电影作品则整整影响了人们50多年,并且后续效应还在。1923年11月,谢晋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上虞谢塘,1948年就开始导演生涯,从事电影故事片的拍摄。新中国成立后,他单独导演或参与导演了30多部电影,其中绝大多数为主旋律作品,并创下了我国电影史上至今还无人能够突破的20多亿人次观影的纪录。

谢晋既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他所执导的电影弘扬了主旋律,凸显了独有的审美价值。无论是前期的《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大李小李和老李》《舞台姐妹》和《鸡毛信》,还是中后期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秋瑾》《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和《鸦片战争》等,都有紧跟时代、贴近观众的特点,同时又体现出了明显的人民性和民族性,爱国主义内涵丰富。这些作品选择的题材既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感召,又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并追求大众化,充分迎合了广大观众的审美习惯。

主旋律电影这种类型是我国特有的,特征是题材重大、叙事庄重,并且具有严肃的现实主义风格。谢晋执导的电影紧跟时代节奏,具有非常明显的政治色彩,有人甚至称其为倾向性很强的“政治电影”。谢晋执导的诸多电影作品,把政治导向与社会伦理结合了起来,在现实主义指导下进行审视。“故事性强的主旋律电影,将弘扬价值观、讴歌英雄人物的主题内化于故事本身的魅力之中,这是普罗大众易于接受的文本形式。”①主旋律电影具有导向功能,这主要反映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和价值取向等层面。题材主要为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人物通常是历史风云人物和时代英雄人物;价值取向主要是教育人民、团结人民、凝聚人心。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电影导演通常会把自己积极的创作理念贯穿于作品之中。

谢晋执导的电影通过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冷静观察和深情触摸,以精湛的艺术手段,重塑和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现实政治风云的动态轨迹。②这些电影作品与我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社会现实和时代意识结合得非常紧密,如1997年的《鸦片战争》和2000年的《女足9号》等,可以说是作品与政治理念之间的对接,两部影片分别从情感角度切入,对民族主义精神和时代政治诉求进行深层呼应。尤其是《鸦片战争》,虽然反映的是民族悲剧,但却是谢晋悲剧意识与巨片追求的一次成功尝试,是悲剧形式的历史正剧,折射出的则是中华民族必须崛起,以免再受外敌侵犯的重大爱国主义主题。

二、电影是引领人们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电影作为视听综合的现代大众传播艺术,目前已经成为最有竞争力和最大众化的社会文化媒介之一。在文化市场中,电影不再是具有单一功能的快速消费品,而是反映特定政治文化的载体。③电影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许多主旋律电影即使有政府扶持和资金投入,但同样也面临票房等市场压力。随着人们观看电影的习惯变化和欣赏要求的不断提高,主旋律电影的传播形态也在与时俱进。

在谢晋作品的影响下,后来的主旋律电影,无论是《张思德》《焦裕禄》和《孔繁森》,还是《建党伟业》和《建国大业》,或者是《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和《邓小平》等,都在追求思想性的同时,实行娱乐化、大众化和商业化相结合的创作模式,其政治导向、人文价值与丰富内涵并没有淡化,给人们带来的是一股清新之风。而最近的《战狼2》与《红海行动》等主旋律电影,则更是以全新的传播样态创造了不俗的票房业绩。

当前,精英文化正在逐渐被大众文化所取代,视觉快感已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并成为增强电影吸引力的重要元素。“主流文化其实是表达社会主体意志(国家意志、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主流,是促进社会和人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④主旋律电影作为引领人们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在新时代同样必不可少。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的最大区别,就是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既要起到教育的作用,又必须符合生活逻辑和电影艺术创作规律。观众在影院看电影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商业电影是文化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产品,但商业电影的题材也可以唱响主旋律。当前要用商业电影的形式对主旋律内容的电影进行包装,让主旋律电影在文化产品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

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宣传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向全社会倡导主流价值观念,电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传播手段。尤其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备的主旋律电影,其影响力、感染力更强。2009年,电影《建国大业》在国庆节期间上映后获得了42亿票房,从而成了主旋律电影“翻身”的经典案例。这是由于其改变了主旋律电影的运作模式,不但全景式地讲述历史故事,立体展现历史人物,还汇聚众多明星进行营销。⑤

商业电影是文化市场化的产物,一是在生产和传播环节融入了商业化操作方法;二是观众具有选择消费的主动权。有些所谓的主旋律电影之所以票房竞争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题材涉及面不广;二是叙事程式化,宣传与教化痕迹严重;三是人物塑造脸谱化,缺乏个性。消费社会在促使主旋律电影转型,就是通过商业化叙事与主旋律题材展示的有机融合。

三、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必须继续强化

“电影语言就是电影意识形态范畴中的一种话语因素,电影生产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行为。”⑥电影是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和艺术表现手段,其主题的选择与特定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不可分割的。无论是对过去历史的反思,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是对现实政治的关注或社会主流语境的反映,都具有强大的功能。当下,这种功能必须继续得到强化。

主旋律最先是一个音乐词汇,通常是指音乐作品中能表现完整的创作意图,由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明显特征的旋律构成。反映在电影作品中,寓意为方向性和政策性问题。“主旋律概念的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信仰共产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这些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来又加入了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一切优秀文化等内容,形成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⑦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视界开始从意识形态层面的高度,在电影的主题呈现、结构美学、叙事形态、价值观引领等方面,结合社会传播效果进行审视,提出了“主旋律影片”的概念。

主旋律电影的理念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来体现,其中人物更是电影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主要化身。要强化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就离不开作品中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人物塑造通常被视为主旋律电影的主要内容,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文化走向与文化导向的原则问题。主旋律电影中的人物塑造,离不开伟大人物和英雄人物,当然这与“文革”时期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人物有明显区别。在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中,人物塑造更应该讲究平民化和人性化,注重突出传奇性、趣味性,使其与现实生活离得更近,更加真实丰满。英雄人物要有血有肉,既有儿女情长,也食人间烟火。比如,《任长霞》这部主旋律电影把当地老百姓送别任长霞的真实画面用到了作品之中,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片的真实感与可信性。

强化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并不是要求增强其说教味,而是要潜移默化、不动声色地创新电影的传播形态。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具有商业属性,同样要面对市场,但并不能因此忽视其存在的意识形态功能。主旋律电影也必须与商业电影一样,接受观众的评判和文化市场的检验,而不能由政府全部出资和承担经营风险。强化其意识形态功能,就是要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段来影响观众。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应该这样,重大现实生活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也必须如此。

谢晋的电影和一个国家的历史相融,和一个民族的命运与共,和一代人的情感共鸣;既有历史的使命感、时代的忧患意识,又有特定政治语境下对于人性的张扬,以及对于电影史诗风格的追求。⑧如今,我国电影在经过市场化的洗礼之后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但谢晋执导的主旋律电影通过讲述动人的情感故事,以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和生动的形象,来集中展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追求等手法,仍然值得学习和吸收,并应该继续加以发扬光大。借鉴谢晋主旋律电影的情感诉求,融入恰当的商业运作模式,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和重构,才能形成一个意识形态功能不断强化、大众文化特征日益明显、与市场经济接轨更加合理的电影创作模式,让作品在实现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主旋律电影要赢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又能有较高的票房收入,当前必须实现两个完美融合:首先是思想教育与消费娱乐的结合;其次是意识形态与商品特性的融合。由于电影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重要消费产品,能有效影响人们的“三观”,因此对电影创作的导向作用不能忽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观众需要大量主旋律影片,这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确保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意义巨大。一代名导谢晋的许多优秀电影作品,至今还具有明显的借鉴和启示作用。电影既要讲人民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故事,又必须紧跟时代选择题材,使之成为坚持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商凌云.主旋律电影形式与内容的时代性表征——以电影《湄公河行动》为例[J].青年记者,2017(27).

②佘爱春,陆楚琼.再论谢晋电影的政治化倾向——以影片《芙蓉镇》为中心考察[J].理论月刊,2009(8).

③郑博月,刘宗元.新世纪主旋律电影中的核心价值观[J].电影文学,2017(17).

④张智华.影视文化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5):266.

⑤肖罕,欧阳龚平.论新时期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突围[J].电影文学,2014(16).

⑥吕娟.红色电影女性形象的建构和意识形态分析[D].西北大学,2007.

⑦胡克.中国当代电影理论与实践——从《当代电影》考察[J].当代电影,2009(7).

⑧汪飞.用胶片书写高贵人生[N].光明日报,2008-11-03(04).

猜你喜欢

谢晋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谢晋寻子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谁远谁近?
影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