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直播的风险与治理
2018-04-02张晓宝郭庆
□ 张晓宝 郭庆
一、网络直播发展概况
中国从1984年的阅兵式直播开始就进入了直播时代。与传统的电视直播相比,网络直播表现形式更丰富,互动更加便利,更重要的是网络直播包含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两个特点。据艾瑞咨询网提供的《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专题研究》显示,2012年,中国从事网络直播的公司只有二十多家,到2016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一百多家。中国诸多大型的网络直播平台的数据显示,每日高峰时段能同时在线人数近400万,并且同时进行直播的网络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目前,优酷土豆、美拍、秒拍、小米、陌陌、芒果TV等相继上线直播平台,阿里、腾讯、百度、网易等互联网巨头也同样没有放弃这一难得的机遇。网络直播行业已经呈井喷式发展态势。
二、网络直播存在的风险
(一)眼球效应催生低俗内容野蛮生长
有些网络直播平台打政策擦边球,靠低俗暴力内容满足青年粉丝的窥私欲,掀起无序的网络狂欢。再加上网络直播门槛较低,直播市场鱼龙混杂,有的直播平台受利益驱使,一味迎合低级趣味,致使直播内容趋向低俗化、媚俗化。同时,以金主打赏为主的变现模式助长低俗内容的蔓延,法律法规的模糊界定引发大量的擦边球现象。网络直播内容多、形式庞杂、实时化,技术监管难度大,网络主播的身份审核松、执法不严,相关措施还未落实。同时,网络直播平台自律不到位,主播内容生产缺乏积极引导,缺乏长效化、制度化、体系化的监管机制。部分主播为博取眼球,突破法律底线,不加约束地表达自由,挑战着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
(二)社交需求与消费转化局限
目前,网络直播面向的受众面相对较窄,直播平台的长期社交关系构建尚待进一步完善,维系粉丝黏性和引导消费成本比较高,转化率有待提升。目前主播与粉丝间的交互仍以评论、打赏、回复为主,粉丝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有待提升,包括双向语音和视频、VR等在内的交互形式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电竞游戏、体育赛事、演唱会等直播内容部分具有周期性,并且时间跨度和地域跨度都不稳定,低频次交互很难形成长期可持续的社交关系。一方面,某些直播平台内容单一,制作粗糙,很难长期吸引粉丝,平台与粉丝很难形成稳定的社交关系;另一方面,个别直播平台开发产品功能不及时,对粉丝的交互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强化社交关系保证持续的粉丝留存与黏性,将成为直播平台功能升级的重中之重。
(三)潜在舆情风险点不断出现
传播虚假视频、散布不实信息和谣言等问题在网络直播平台不同程度出现,势必造成信息公开舆情风险。网络直播迅速抢占舆论制高点,暴力失范行为引发社会道德争议,增加社会治理成本。对于网络直播传递的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网络直播中的糟粕文化去除,如果不加大监管力度,那么将贻害无穷,尤其是年轻人容易在其中迷失自我。有关部门必须强力监管相关网络直播平台,规范未来网络直播市场的发展,遏制不良风气继续传播,净化网络空气。应进一步把控直播平台内容,有潜力有深度的内容才会最终获得粉丝的认同。虽然网络直播存在技术和监管难题,监测数据庞大且处理困难,监管条例及标准不完善,监管尺度难以把握,但是我们应该健全相关机制,加强网络平台的治理和监管,网络平台自身也必须严格自律。
(四)资本追捧下行业畸形催熟
随着资本的迅速介入,网络直播行业在短期内迅速被催熟,但产业链、用户培育及监管体系都尚未成熟,造成了行业的恶性竞争和资本泡沫。游戏直播平台一直受到风险资本的青睐:斗鱼TV、熊猫TV等都已经完成阶段性的融资,其中斗鱼TV估值超10亿美元,龙珠直播估值达30亿,熊猫TV和虎牙直播也超过25亿,移动直播产品成为资本市场竞相争夺的新宠。资本泡沫与行业的“虚胖”,在产业链、用户习惯、监管体系都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风险资本疯狂涌入,加速了直播行业的膨胀,助长了部分直播平台之间的恶性竞争。资本狂躁之余,直播平台开启主播、赛事、版权等资源的抢夺,巨大的资源投入与宽带费用使得大多数平台处于花钱赚吆喝的亏损状态,未来发展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三、网络直播的风险治理
(一)优质内容是网络直播的强力支撑
在资本助推下,网络直播行业发展呈井喷之势,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直播平台和行业主管部门必须面对的课题。在进入全民创作时代之后,网络直播平台的竞争力核心将是内容本身,更为优质的内容则是支撑平台和吸纳资本的关键环节;网络直播平台对“日常生活”前所未有的观照和呈现以及对传播主体和内容宽广的包容性,使之有望再现微博平台曾经的辉煌。在2015年,有关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网络直播平台的数量超过200家,用户数量超过2亿。网络直播的迅猛发展,导致国内外的互联网公司也在网络直播这一平台进行战略性资源布局,一个新的网络直播时代即将到来。尽管直播行业逐渐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市场,但也体现出其处于野蛮生长期。网络直播不时出现涉黄、侵权等常见违规行为,因此阻碍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持久黏性是网络直播的重要纽带
扎克伯格认为,当你在进行直播互动时,你会体会到更为人性的与人连结。直播是沟通上的重大变革,也为人们的聚集提供了契机。对于网络直播平台来说,聚集不同的群体,并为不同的群体提供展示和找寻同类的机会,是发展用户规模、增强用户使用黏性的重要契机,其中文化群体感召是网络直播的持久黏性。任何一种兴趣都可以在网络开辟一个自洽的空间,汇聚起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粉丝。不同的年龄层有不同的文化需求,这对互联网而言,存在一定的文化空间。年轻人对认同的需求在网络空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圈层特征。网络直播平台汇聚不同群体,为粉丝提供自我展示、建构认同的机会,也为创造网络粉丝黏性提供契机。现有的网络直播平台,其所呈现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并巩固趣缘群体的重要纽带。网络直播具有在网络超链接中搜索信息的功能,根本不用别人来解答,自由进入到信息的展开方式,这种方式具有空间、跃进和立体的特点,能够自行增加深度和广度的信息。同时,粉丝在参与直播时,可以予以回报和反馈,也可以进行“吐槽”“评论”,所产生的同频共振就是肆意地将情绪发泄出来。
(三)“日常生活”是网络直播的丰富源泉
目前,就粉丝乐于观看的内容来看,最受欢迎的是极具娱乐化的直播内容,直播平台相互争夺的资源仍是在草根中诞生的“网红”。此外,直播的浪潮需要明星的入驻来推向新的高度,也能带来很多粉丝的涌入,但明星个人创作能力以及动力还有所欠缺,且远远不如用户和网红,最后必须依靠对“日常生活”的再发现。当代,“日常生活”的观照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转向之一,在了解到权力操控把日常生活变得碎片化、机械化的同时,也把日常生活中的丰富性和重要性体现了出来。一直缺席或者是处于边缘的现象也只存在于无名他者的日常生活中,被媒介所建构出来的“拟态环境”在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网络直播这一平台的呈现方式具有视听化和相对完整两个特点,尽管是经过包装和人为的提取,也会将日常生活印记在不同个体中,映射出千姿百态来。
(四)构建机制是网络直播的持续动力
全民直播时代,内容监管成为首要问题,应构建法规、平台、主播等多维一体的内容生态建设机制,促进网络直播健康发展。一是制定针对网络直播的法律法规,加强内容监管,建立长效专项治理;加强平台约束,增加牌照准入制度;加强版权管理,健全版权保护制度。二是增加技术手段,加强流量监控,对异常增长重点监控;加强数据鉴别,精准识别敏感内容;强化激励,重视内容生态效能评估。三是加强平台自律,加强资源整合,构建自律公约;强化激励引导,扶持优质内容;加强版权保护,优化内容生态。落实主播实名制,健全在线举报机制、行业自律机制,强化法治教育、版权意识、网民素质,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势在必行。
(五)他律与自律是网络直播的重要保障
2016年11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重拳整治网络直播乱象,促进网络直播健康发展。政府监管与平台自律双向并进,突破直播监管窗口期。技术升级不断优化内容监管和审核体系,解决网络直播无法事前检查的难题。光有政府部门的监管是不够的,网络直播平台要从我做起,加强自律,培养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在网络传播机制中,对于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督,自律与他律是一个有机整体。减少网络直播乱象除了他律之外,还要加强网络直播行业的自律:一是学习传统媒体坚持平台格调和品质,以正确的经营理念吸引用户,赢得粉丝的青睐,不能只靠本能的刺激。二是减少网络直播平台乱象,需要经营者对自己的平台有清晰的定位,主播的专长需要经得起法律的审核和市场的检验。主播的信息真实透明,失序的可能性才能够逐渐降低。三是针对受低龄粉丝欢迎的游戏直播内容采取严格的年龄审核制度。暴力和色情题材的游戏直播需要提前告知,借鉴国外的年龄审核制度,避免未成年人受影响。
四、结语
网络直播存在的风险有技术层面的,也有法律层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网络直播乱象虽不是主流,但是我们却不能视而不见,任其发展。没有底线的放纵只会催生可怕的“自由”,没有管理的“野蛮”生长必将破坏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以及网络直播平台应该以正确的思维去审视存在的风险,以法治的手段和规范的理念去消除网络直播风险。只有在政府监管、行业规范、平台自律等方面共同发力,构筑起强大的网络安全防护网,营造风朗气清的网络文化,才能促进网络直播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