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六维:我的文言文教学主张及教学实践

2018-04-02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文本语文

钟 斌

(厦门第一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3)

一、我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主张

文言文难教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大问题,走进了“拘泥于字句落实,落空于无效拓展”或者“言文分离”的困境。究其原因是课程目标功利教条,教学内容机械呆板,教不得法,照本宣科,失之枯燥。

拘泥于字句落实:以应试为目标,围绕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虑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知识掌握程度,不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反复操练文言文语言语法规则。考试更多侧重实词、虚词、句式、翻译,课堂就上成了翻译课、语法讲解分析课、解题训练课。课堂教学内容僵化固定,单一枯燥,导致学生不爱学,害怕学。

落空于无效拓展:走向前面的另一极端,也是不顾及学生语言能力,虚化文言语言的学习,架空语句,大谈文化,空谈人文,上成了道德课、文化课。看似课堂热闹有趣,但学后依然无法“阅读浅易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目标远未完成。

言文分离:两者虽有兼顾,但泾渭分明。既讲了“言”,也学了“文”。文言语言知识点集中上完,接着处理文学、文化。割裂言与文,看似解决了前面的两个问题,其实集中了前面两个问题。以言积用:文言文教学的根基则是由语音、词汇、语序、句法的学习掌握而达思想内容的领会解悟。因此,诵读背记加之涵泳,才是这种方法的精髓。其次,教师的引导点拨和学生的抄读评析相映成趣的方法,教师的阐发讲评和学生的熟读精思相辅相成的方法,则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陈日亮老师指出,语文教学的主体是侧重言语形式的探究;语文教学要指向历练自学,要强化教师主导;语文教学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融新。陈日亮老师在多次讲学中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基础(警惕偏离基础教学的高调说教),回归文本(防止脱离教学文本的架空传道),回归训练(注重针对学情实际的练习设计)。教“已知的”和“浅现的”;教文本的语言形式,不教思想内容;教阅读方法,不教写作方法。陈日亮老师强调的回归,不是复古,而是出新,既是对语文教学的积锢的“去弊除疾”,更是语文教学的“守正创新”。[1]

经过多年思考和凝练,我提出“一体六维教学策略:

“一体”是提升语文素养,培养母语情结。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的内容要求,分别对应语文学习的语言积淀、认知形成、文学品赏和文化涵养。提升语文素养,培养母语运用能力和对母语的热爱,“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的基础。文言文是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中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适度关注古汉语词汇语法的学习,积累古文的知识基础,掌握古文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培养语感,获得个性化的具体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和策略,这是起点和基础。

“六维教学策略”如下:

(一)探究文本教精妙

赖端云主编的《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中有谓“指向秘妙是理性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文学科别于其他学科的全部特殊矛盾之所在”。“指向秘妙”,就是揭示形式如何表现内容,而不是直接指向内容。

如何抓住文言文本的精妙?刘国正曾编撰《优等生跨世纪丛书∙初中语文》,提出阅读要求:一、字求其训,句索其义;二、局部把握,整体领悟;三、提契主旨,概述阐释;四、疏通脉络,剖析结构;五、揣摩技法,表情达意;六、练字练句,情致理趣;七、典型环境,艺术形象;八、情真意切,不拘一格;九、对话独白,戏剧冲突;十、晓畅警辟,说理辩难。此可备为一说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意义的过程”;文言文本“其历史性、时代性、不确定性和生成性诠释了阅读教学中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多元复杂关系,体现作者、师生与阅读教学中所呈现的隐性社会性主体之间冲突与交流,形成意义对话与生成的理解关系。”[2]

文言文中的炼字、对白、细节描写、矛盾之处、空白之处、反常之处等需加留言,需要强调的是,发现语言的形式特色是探究文本、教密妙的不二法门。重在训练学生对文本言语的自我体验。如朱熹曾在《读书之要》所言:“读书要切己体察,不可只作文字看,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二)依据体式择内容

以体辨教,近年来王荣生一直主张“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认为“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即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3]并提出“定篇”一说,“即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及其对它们的阐释”。目前中学语文课中这种混淆体式的教学问题虽然所有改善,但具体操作的范式不多。

辨体教学需要教师扎实的学术素养,也需要学术界的理论突破。其一是分辨文学文体和其他文体,如教材中的《史记》选文,文学性和历史性兼备,教者不可不察。其二是文学内部不同文体的分辨,历史上文史不分的“误区”,对文言文传记教学影响尤甚。其三,文体内部的发展和演变的问题,比如唐诗宋词作为成熟的文体和汉魏诗歌的区别;比如诗和词虽同属于诗歌,但它们有各自不同的本体性质和特征;比如历朝历代把《诗经》视为经书,无疑将之纳入了政治、哲学、道德、文化的轨道,以诗为经是古人的共识,许多评诗论诗以道德政治原则替代文学性原则,表现出文体辨别上的“误读”,教者不可不察。

滞后的文体知识也会造成落后的问题教学,比如“形散神不散”这说法对散文教学的负面影响,造成教师对散文的丰富样态和多种体式的忽视,把散文的教学重点落实在“神”的挖掘上;用“形散”去笼统地涵盖所有不能解释或不好解释的问题,作牵强附会的解读。把“形散神不散”当作教条,将散文教学模式化。实际上,散文内部的分类是丰富的,散文的写法是充满个性的,对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等要加以区分并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三)观照考试培素养

确定文言文教学内容时既要立足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又要照顾到高考人物传记阅读的考查要求,要从高考命题思想的角度辨明内容的方向,从高考试卷特点的角度研究方法,训练能力。

陈日亮老师指出:语言学家强调的所谓“语言行为手段”,也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语言形式。教形式,不仅是为了领悟其内容,从内容返回形式,从“意”再回到“言”,这来回一趟的意义何在?就是为了“扩大学生原有的一套思维规则或思维方式”。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最终是要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陈先生强调文言文主要学“形式”,“内容”次之,但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要达到到思维训练的目的,这一点可以纠文言文教学时弊。

(四)重视读思得方法

一是以文涵美:诵读背记,达到能涵泳,便是读书的境界。涵泳一词的本意是水中潜行,沉浸。用在读书上指一种方法和境界,其含义是指读书深入领会,读出滋味自由联想获得美感。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提出,“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强调教学中特别是儿童教学中要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把教与学的过程创造成一种轻松愉快的给人以审美享受的意境,这样,不仅能涵泳儿童的心灵,又能使儿童获识启智。王守仁不仅这样倡导,而且这样践行。他在书院教学中,特别设置歌诗、游戏,使之与经学内容相结合,以追求实现《教约》中的目标“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这就是情感的滋润,童贞的涵泳,氛围的创造,情绪的引发。明末清初程允升撰,清嘉庆年间邹圣脉增补的《幼学琼林》中也说:“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血液感师之造成,曰仰瞻时雨之化。”这就是于教学中创造意境。

二是以道成思:读书如观景,拉开一定的距离,方能看得分明,丰富多彩的美才能予以准确领略,充分享受。正如宋陈善在《扪虱新语》中所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拉开一定距离审视书中的内容,予以体味把玩,品评其优长得失,这就是熟读精思的第三层次。这是读书高潮的进一步推进与延续,亦是阅读最能开启思维、最能增加智慧、展示创造创新的时候,也是审美享受达到充沛的时候。宋诗人黄庭坚也有相同的见解:“古人有言曰:‘并敌一向,千里杀将,要须心地收汗马之功。’读书乃有味。弃书而游息时,书味犹在心中,久之乃见古人用心处。”反复玩味,不仅能获意蕴哲理之理趣,也能得文章典籍语言言辞之优美。心有所得,便于品评赏析中既长知识又扩眼界。

(五)立足课程重学情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确定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关于“学习经验”,泰勒认为:“既不同于一门课程所要传授的内容,也不是教师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学习经验’这个术语是指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他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有可能两个学生在同一个班里,却又两种不同的经验。”[4]

教学要贴着“学生发展需要”,知道学生要达到“新的状态”需要得到哪些照顾,哪些引导,哪些支持与帮助。诚如福建教育学院鲍道宏先生所言:不能故作高深,一厢情愿讲解文本,把“学生发展需要”遗忘了。不能迷信“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把学生现实能力高估了。不以“预习(阅读)”代替课堂阅读;不以少数人阅读代替全班学生阅读;不以少数学生解决问题,代替一般的学生解决问题;避免串讲式教学;抛弃机械地割裂解剖课文的肢解式教学;小心游离文本,作无用的讨论;远离表演式教学,不以老师解决问题,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是否是“语文”问题,极为重要;是否是学生“问题”,是阅读教学能否真正“贴着学生发展需要走”的标志。文言阅读教学任务要落脚于读通、读懂、觉悟、超越。

要鼓励和回应学生提出困惑和质疑。也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上《项脊轩志》一文,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学上讨论:教材删去作者原文最后一段: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埳井之蛙何异?”删的合理吗?依据何在?

(六)传承文化塑公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5]学习文言文,“文化传承与理解”不是终点,奠定“中国人”的精神底子,培养现代公民才是终极目标,即以文言语基学习为基点,契合语言形式“文章”和“文学”的内容,结合“文化”的传承和价值的引领,传承人类的“文明”这一培养健全人格、丰盈精神的现代公民。

比如上《五柳先生传》,可以布置探究任务“陶渊明对于中国文人士子的意义”。

如教学《陈情表》时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批判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的“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等。本设计旨在培养质疑批判精神,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格。

二、教学主张的课堂教学实施:以《张衡传》为例

(一)导入新课

“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后,给中国的教育留下了一个振聋发聩之问:“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也提出了作为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中国,到近现代反而落后了,“近代科学的大振兴或大革命,为什么不是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西方?”

(二)了解作者,整体把握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历史学家。代表作《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120卷。

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张衡的高尚品德?他在文学上、科学上的成就是什么?政治上的作为怎么样?

(三)诵读指导、阐释讲贯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一种再创造活动。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这其中既要遵守文本中字音,声调语序句式,又要以诵读者的情感体验与语感经验予以领会和悟解。因此,老师的示范朗读是必须的亦是必要的。加之一定的阐释讲贯,便能让学生对所诵读的文本的字音、声调、语序句式有正确的了解,随之在诵读实践中便少出差错而有实效。

(四)引导点拨,知识积淀

语言的教育,采取的是随文教学的方法。为了领会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必须先要弄懂字、词、句的准确含义。这样,日积月累,教材文本中保存储藏的语音、词汇、语法资料,便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互动活动中被学生学到了手。

第一部分

1.字词句式积累

属(zhǔ)文,游于三辅,逾侈,傅会,研核……

2.文化常识学习

三辅、太学、五经、六艺、《两都赋》、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术学、公车特征

第二部分

1.字词句式积累

员径、合盖隆起、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都柱、施关发机、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未之有也、无征

2.文化常识学习

驿、陇西

3.阐发讲评,熟读精思

探究张衡的“工匠精神”

质疑思辨:张衡的发明是否符合真实?文章关于“候风地动仪”的神奇功能靠谱吗?

第三部分

1.字词句式积累

讽议、疾恶、目之、诡对、阉竖、吉凶倚伏、幽微难明、宣寄情志、逾侈

2.文化常识学习

视事、乞骸骨、班固《两都赋》、两都、傅会、

3.研究文章的形式

评传的特点介绍:本文属典型的人物评传(既记叙人物事迹,有评介与探讨人物思想状况、所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探究:本文重点写了张衡的什么成就?教师拓展:文言传记的内容价值取向之“循吏”:司马迁开启了史传文学的母题“循吏”,奠定了后世作家人物传记写作的范式。古代循吏号称智吏、孝吏、良吏、能吏、廉吏、刚吏、军吏,多是智勇双全、善谋实干、清正廉洁之士。

循吏的特征:①乐学、博学、办学、讲学、助学、兴学;②行孝、倡孝、劝孝、励孝、荐孝;③化民、抚民、安民、利民、富民;④德政、惠政、严政、实政;⑤清明、清贫、清苦、清正、清廉、刚正;⑥治产、治水、治灾、治盗(匪)、治军、治吏、治狱、治赋治妖、治豪强、治边疆、治外交。

4.品质提升:探究张衡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①张衡的成就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被人们称为”科圣“。

投影:

②张衡成为大师的原因

投影: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应问》)

5.思维涵养,价值理解

学生讨论:研讨破解“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

(五)言语历练:课堂训练

链接高考(略)

(六)文化传承,人文熏陶

阅读补充材料

中国古代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典范:当代美学视野中的张衡。

(七)创造表现,写作迁移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同日,中国内地男演员、歌手黄晓明结婚。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晓明的婚礼,婚礼现场比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要隆重得多。对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得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

对此,路长全撰文《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黄晓明一场作秀》说:“‘戏子’黄晓明婚礼耗费高达2亿元,万众瞩目。‘三无’科学家屠呦呦,55年埋首科研获诺奖。论贡献,戏子可以忽略不计;论财富,屠老可以忽略不计;论正能量,戏子没资格与屠老并提。中国媒体的资源更愿意浪费在戏子身上,悲哀!”

中青报著名评论员曹林就反驳,说“以黄晓明贬低屠呦呦是脑子进了多少水?”

对于以上的观点,你赞成哪一方?请阐述你的看法。

三、教后反思

1.贯彻“一体六维”教学策略

立足于文言文的语言建构。教学中以此为主线,所有的生发、探究、拓展、提升都围绕这个中心。通过对“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落实与渗透,没有抽离,而是契合。正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说的:“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朱自清说,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文章的学习、文学的感悟也是如此。

2.重视熟读精思,引导质疑探究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中找到这样的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获取纲举目张的抓手。就一本书或一篇作品的阅读而言,循序渐进过程。这一过程,有三个大的层次:贴近文本的形式,即对字、词、名、段、篇的状貌形态熟诵熟读;进入文本的内容,即对主旨意蕴、审美理想的轨迹真容予以感知对话;跳出文本的形式与内容,拉开一定距离审视体味、把玩、评品整个文本。这三个层次的有机统一,谓之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第一层次,贴近文本形式;第二层次,进入内容;第三层,跳出文本。读书如观景,拉开一定的距离,方能看得分明,丰富多彩的美才能以准确领略,充分享受。正如宋陈善在《扪虱新语》中所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

文本进出自如是本堂课的一个特色。

3.在“文章“和”“文学”两个方面设计得不够自然,也不到位。王荣生教授认为:“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作品。”[6]就这些文言文而言,“文章”与“文学”是统一的。文言传记的功能是什么?教师尚未分析到位。“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文章”是指实用功能。“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一点明显没有做到。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处、精髓处,“文道统一”。这一点有所欠缺,文本之美有待发掘。

4.深度教学应建立学生现有基础,这是课程内容选择的科学依据,考虑不够周到。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好。“因学定教”需要科学客观的分析,学情不同、学生不同,教学内容就会有所区别。

[1]陈日亮.救忘录——一个语文特级教师的读书零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李本友.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3]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

[4]范云霞.读《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EB/OL].[2014-07-19].ht tp://blog.sina.com.cn.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EB/OL].[2017-06-09].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609/112986187.shtm.

[6]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2(10).

猜你喜欢

文言文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