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子不语》中的雷神形象

2018-04-02

昭通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雷公不语雷神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 广东 河源 517000)

《子不语》,乃清代文人袁枚用四十年时间编撰而成,专门搜集鬼怪神灵之事,自言“文史外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惑也。”[1]1其名源于子不语怪力乱神,后因元代有书亦名《子不语》,遂又改为《新齐谐》。

《子不语》中记载了大量关于中国民间神祗的故事,如雷神、土地、城隍等等,其中和雷相关的故事有23则。本文拟从雷神的形象、雷神的神通、雷神的局限并结合雷神缘起、明清时代的背景、袁枚本人经历来分析《子不语》中的雷神形象。

一、《子不语》中雷神的形象

《雷公被绐》中,对雷公外形的描述是“尖嘴毛人”,《雷部三爷》中则是“鸡爪尖面”,《署雷公》中董某梦中被招去临时替代雷公,原因就是因为他嘴尖,被任命之后授予他一柄斧头,放置在袖子中。《偷雷锥》中,因为行经污秽之地而不能上天的雷公蹲在园子中高树的顶上,长着鸡爪和尖嘴,手中持着一锥。其使用的锥,“非石非铁,光可照人,重五两,长七寸,锋棱甚利,刺石如泥。”[1]105《雷公被污》中描写较为详细,“有雷神蹲老妇之旁,大嘴黑身,长二尺许,腰下有黑皮如裙,遮掩下体,瞪目无言,两翅闪闪摇动不止。”[1]310综合来看的话,袁枚笔下的雷公形象是有两翅,身穿金甲,著黑色皮裙,多毛,尖脸尖嘴,长着鸡爪,手持斧头和锥子。

这个形象在明清以来是普遍认可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就因为尖嘴猴腮身穿虎皮裙而多次被人称为毛脸雷公嘴。“小妖急急跑到里面,……门外有一个毛脸雷公嘴的和尚,来讨袈裟哩!”[2]78“有个毛脸雷公嘴的和尚,带一个长嘴大耳的和尚,在门前要什么唐僧师父哩。”[2]190

上古神话中的雷神更接近女娲、伏羲人首蛇身的样子,《山海经》中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3]稍后的《淮南子》中描述: “雷泽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4]这一时期的雷神是居于深渊大泽之中的,这和雨水充足有直接关联。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开始出现雷公出现手持锥子的形象: “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5]汉代画像石中,常见的雷神形象是头戴高冠,身有双翼,击鼓出行。此时的雷神出行是乘车而行。《洪范·五行传》描述雷神长相:“夫雷,人君象也。”人君,指的是猴子。“山中申日称人君猴也”。[6]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神祗帛画中,雷神是面如猴子,巨眼圆睁,尖嘴似鸟,身穿短裙。

《太平广记》中记载,海康人氏陈鸾凤因为久旱无雨,心生怨怒,于是砍伤雷公,“雷堕地,状类熊猪,毛角,肉翼青色,手执短柄刚石斧,流血注然。”[7]光绪年间,海门籍耶稣会士黄伯禄搜集群书,逐一诠释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神仙、鬼怪,汇编成《集说诠真》,其中说到雷神的形象“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鹯,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8]从上古到明清,雷神形象从最初的图腾化一步步演变到便于飞行,外形由蛇形变为人身,最终越来越接近人形,反映了神话流传过程中雷神的逐步人格化。

二、《子不语》中雷神的神通

雷神作为自然神之一,最早是和雷雨对应,而《子不语》中,这一功能被弱化,突出的主要是维护伦理道德、惩恶扬善的职能。

对于为非作歹者,雷神诛之。如《青龙党》中,恶少董某结党横行乡里,逃过朝廷捉拿,梦中董某的党徒告诉他将会有天诛。于是他找到老僧护佑,最终没能逃脱被雷击毙于石上的结果;《雷洙营卒》中,某卒试图非礼一个小尼,小尼逃进农家,并借农妇衣物蔽体而去。农妇之子对第二天归家的农夫说有和尚借衣留宿,引起农夫误会,农妇含冤愤而自缢,三日后小尼前来还衣,明白真相的农夫杖毙其子,也自缢而死。某卒之恶虽未得逞,却间接害死一家三口,后卒改过,但终被雷震死。《雷打扒手》中彭某妻病子幼,靠卖丝为生。某日携去柜台之丝被盗,心情愤懑,归家后无意将迎上来的幼儿踢死,彭某大悔,投河而死,病妻痛子情急,坠楼而死。造成卖丝者家破人亡的窃丝者被雷击死,销赃者击跛一足。这些故事中体现了民间“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淳朴信念,对于恶人,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雷神正是惩恶扬善的执行者。

雷神对正义的一方也会加以维护,如《雷火救忠臣》中,有迅雷直震崇祯皇帝御座以救直谏御史。甚至雷神还有除妖斩魔的作用,《褐道人》中,击毙蝎子精。《雷震蟆妖》中震死三尺许的蛤蟆精等等。

雷神还是伦理道德的维护者,《石灰窑雷》中,某翁之女和稳婆阴谋害死其母刚分娩的男婴以谋家产,被雷直接击毙,焦烂未死的稳婆第二天死去;《雷诛王三》中,冒他人之名成亲,在新娘羞愤缢死后又生邪念,盗窃陪葬珠翠的王三被雷震死;《署雷公》中雷公击毙诟骂婆婆的妇人;《雷诛不孝》中击毙对七十多岁老母动辄呵斥打骂的不孝子。

这些故事里,雷神由原本的自然神转化成了守护神的角色。先民借助想象将自然力神话,以示敬畏和崇拜,“雷,阴阳薄动,雷雨生万物者也。”[9]“雷出则万物出……雷入则万物入,入则除害,出则兴利。”[10]春天为万物萌生之季,惊蛰春雷震响,潜蛰惊出。《淮南子》云:“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丰隆,即雷声。雷和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雷电时而会击毁建筑击毙人兽,这种威力给先民带来极大的恐惧,进而将之神化为上天震怒以惩罚人间,意味着天谴。于是雷神便被认为是天谴的执行者,他代表着上天的明察秋毫,用神力来维护人间的秩序,惩罚不敬、不善、不义、不孝之人,同时驱除邪恶。这也体现了礼教加强下,自然神向人格神的转变。

三、《子不语》中雷神的弱点

叱诧风云的雷神是有弱点的,首先是忌讳污秽。《雷公被污》中,雷公将要轰击孤贫院中的一老妇,正在上厕所的老妇人情急之下拎起马桶泼过去,于是雷神坠地。后来居民报知官府,派了道士为雷公画符建醮,用了十几石清水洗头,第二天下雨才能重新飞上天。《雷公被绐》中,赵某用溺器掷击雷公,被污秽击中的雷公坠于田中,苦吼三日;《偷雷锥》中,雷公仅仅因为经过产房即受污不能上天,蹲在园中树顶,还在熟睡中被人偷走手中之锥,可谓是全无神威。

这种以污治雷的故事在《聊斋志异》中也有类似者,毫州王从简的母亲坐在家中,雨天昏暗,看见雷公手中持锤,飞入房中。大惊之下,以便器中的粪尿泼去,“雷公沾秽,若中刀斧,返身疾逃;极力展腾,不得去。颠倒庭际,嗥声如牛。”[11]直到后来暴雨倾盆,把雷公身上的恶浊冲洗干净,才作霹雳而去。

除了容易被污,雷公法力也不高。《署雷公》中,董某梦中被奇鬼找去暂时顶替雷公去击毙不孝的儿媳,原因是“雷部两将军行雨过劳,现在患病,一时不得其人。”[1]69连完成本职工作都会导致过劳成疾的雷神,修为实在谈不上高深。《霹雳脯》中,化为海州朱先生的蜘蛛精对人说“今日有雷击我,我不得不相抗……雷乍响而哑矣。旷野有血肉一团,大如车轮。”[1]87朱先生告诉别人这块血肉是斗败雷神留下的霹雳脯,并将之煮来下酒。和妖相斗,战败挂彩,其肉更被妖怪所食,此处的雷神令人同情。

被雷劈死的妖怪大多修炼不久道行不高,而《雷公被绐》中,赵某更是直接指斥“吾生五十年,从未见公之击虎,而屡见公之击牛也,欺善怕恶,何至于此!”[1]26雷公对此控诉面有愧色无言以对。

被雷劈死者,有因为雷公理屈而复活的情况出现,《祭雷文》中,一位父亲因为自己十五岁的儿子被雷震死,愤而作文以告雷神,“说是我儿今生孽,我儿今年才十五。说是我儿前世孽,何不使他今世不出土?雷公雷公作何语?”[1]77而后天空霹雳一声,其子复活。这故事和江浙一带流传的金圣叹故事很相似,据说某日金圣叹路过一桥,遇见一妇女在桥头痛哭,询问原因,妇女说自己年仅三岁的孩子把半碗米饭倒进了茅坑,结果被雷公劈死。金圣叹为之赋诗“三岁孩子不懂事,天雷打死桥亭边。若说前世作了孽,前世难道没有天?”写完掷笔,天际雷响,小孩复活。承认自己错误并改过的雷神更接近凡人,离绝对权威的神性越来越远。

《子不语》中的雷公和土地城隍一样,在神仙界等级都不高,雷部成员也是良莠不齐。《雷部三爷》中有以雷神名义向人讹取酒食的,后来被人说破,行讹者只不过是雷部的奴中奴,小名阿三,一贯仗势欺人。而《署雷公》中,当雷部手下缺人,则直接从民间找人替代,完全无需修炼也无需培训,可见难度不高。

四、《子不语》中雷神形象的成因

首先,从原始崇拜的产生来看。

上古神话中的雷神地位远高于明清时期,三皇五帝都和雷神有渊源。《道法会元》卷八二《雷霆三帅心录》记载“黄帝本为雷神之子,母曰附宝,感电光绕斗枢而生。”[12]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中记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13]认为伏羲之母华胥氏,曾经行走于雷泽,见到巨人脚印,心生好奇踩上去,感而有孕,怀胎十二年后生下伏羲。

世界各国的神话体系中,雷神往往都占据了重要的席位,例如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神系的最高主神宙斯即是雷电之神;北欧神话里,手持铁锤的雷神托尔是天帝奥丁的长子,十二主神之一。

这充分体现了原始自然崇拜的特点,初民对自然的崇拜范围极广,包括天体宇宙,还包括自然现象和自然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都在其中。远古先民以恐惧敬畏之情,将影响力巨大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作为威力无比的神灵加以膜拜,自然力于是被拟人化。原始人认为这些能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及命运的自然物都有着各自独立的生命、情感、个性和能力,对它们的膜拜能够获得佑护,以达到避灾祈福。初民生活的早期,还没有进入稳固的定居生活,在众多能够瞬间毁损房屋、致人死亡的自然现象里,雷暴是常见的情况之一。所以世界各国神话体系中,雷神大多脾气急躁同时神通广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定居时期的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观察中掌握了一定的防雷技术。从现存建筑来看,洞庭湖边,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后重修于宋朝淳祐时期的慈氏塔就是很好的防雷建筑。宝塔修建过程中,宝顶中央往往都会安置一根铁杵,并以之连接八条铁链,链条顺宝顶的垂脊而下一直延伸到翼角,以此固定宝顶并维持平衡。但慈氏塔的铁链并未在翼角处终止,而是一直垂到地面,铁杵如避雷针而铁链则引雷接地,以使此塔免于雷击;山西应县木塔建于辽代,是现存的最高及最古老木塔,建成千年未遭雷毁,学者纷纷对之进行研究,得出“消雷论”和“绝缘避雷说”等结论,认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巧妙地做到了利用人工技术防止雷电;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梁思成先生曾提到故宫的太和殿,太和殿飞檐之上的吻兽口中和腹中均安有金属条,前者如避雷针,后者如引下线,通过金属条埋入地中的一端将雷电引至地下。这些都是人工防雷的案例,随着科技的发达,雷电对建筑的危害越来越小。

明清以来,实学之风盛行。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历数文献,崇祯年间,徐光启和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合作翻译了大量天文历算书籍。观测天文的仪器也传入中国,清代大儒阮元用了外国的望远镜观测星象后,写诗说“别有一球名曰月,影借日光作盈阙。广寒玉兔尽空谈,搔首问天此何物?……若从月里望地球,也成明月金波色。” 清代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等思想大家对史学、经学、算学、历法、天文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

随着人类对自然现象的逐步了解,开始懂得如何趋利避害,自然的神性地位也就开始降低。在《子不语》中,雷神依然可以击杀人,但已不是想击毙就能成功。从充满神力的权威,到法力低微动辄可被凡人打败,就是自然力量神性地位转变过程的体现。

其次,从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来看。

明清以来,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市民阶层的壮大。这一时期随着人的自我意识增强,对权威的质疑开始增多。“非圣无法”“凡圣如一”也成为晚明以来文化的核心内涵。“天下三公不足尊,所尊者此道也;……获道者贵,未获道者贱;圣人获之故为圣,凡民未获故为贱。”[14]晚明以来,人被还原为自然感性的个体,人性自然欲望的要求得到肯定,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主情说”袁枚的“性情说”,都将关注点放到个体自主上。这一时期出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休闲化、性灵化的审美倾向是日常生活和平凡真切的个性情怀相互融合的意趣。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则是对以往庄严形象的戏谑调笑,甚至神灵也被赋予人类的毛病。例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到了西天,传经之际,阿难、迦叶尊者向唐僧所要人事,而如来更是直接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轻取。”直到唐僧将化斋的紫金钵盂奉上,方才取回真经。这是俗世经常出现的现象,而明清时期仙界纷纷被写成人世的折射,所谓世上乌鸦一般黑。《子不语》中,雷神的形象也被“凡尘化”,如《雷部三爷》中倚势诈人酒食的雷神奴中奴阿三,以施姓者触犯雷神为名,使其暴病,要求他的家人买酒杀羊,施家如言而行之后,病人三日而愈。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还带来了文人博学审问、经世致用之风,他们主张对圣贤之言不依附也不盲从,提倡独立思索、反复寻究。这种严谨务实的风格体现在思辨之中,如《祭雷文》中,父亲为十五岁被雷劈死的儿子向雷神讨说法,认为儿子年幼尚未有能力犯下足以致死的罪过,若是前世之错则不应该转生。这位父亲身为凡人,却勇于质询神灵的行事,而雷公因为理屈,又使其儿子复活。《雷公被绐》中,豪士赵某面对雷公而不惧,以溺器掷之,并控诉雷神欺软怕硬、欺善怕恶,雷神也是被质疑得面有愧色无言以对。

再次,从袁枚个人因素而言。

袁枚出生于书香世家,祖上曾历任布政使、御史等官职,后来家道中落。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家族中祖父、父亲、叔父等人长年奔波在外,照顾家庭及养育袁枚的重任由家中祖母、母亲和姑母等女性承担,她们知书达理、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袁枚的母亲“不持斋,不佞佛,不信阴阳祈祷之事”,[15]477其姑母沈氏对郭巨埋子这一历代被认为“至孝”的行为表示质疑,这种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袁枚的观念,“而无如二千年来,凡所谓佛者,率皆支离诞幻,如捕风然……如来、释迹与夏畦之庸鬼同一虚无。”[15]351在《子不语》中,很多无畏者,抱着见鬼勿惧,但与之斗,胜固宜佳,而败了也不过同鬼一样的心态,最终鬼魅们被调笑、捉弄和驱赶。

袁枚所处的时代虽然号称康乾盛世,但满清统治者在思想上加强了掌控,提倡程朱理学,同时因为文字狱的盛行,使得问人们纷纷转而埋首研究学问。袁枚承袭了明清思潮对个性自我的提倡,他主张性灵,反对程朱理学对个性的压抑。袁枚自谓平生“不喜佛,不喜仙,兼不喜理学……正经、正史不能参究,何暇攻乎异端,以费精神縻岁月哉? 既不暇观,亦不暇辟,庄子所谓虚而与之委蛇足矣。”[15]182他的文学观念鲜明地反映在书中,对他而言,这就是一本姑妄听之姑妄记之的游戏之作。创作目的随性洒脱,所以小说中的鬼神形象也显得另类不羁。“以妄驱庸,以骇起惰……是亦裨谌适野之一乐也。”[1]1

袁枚的祖父、父亲、叔父都曾长期担任幕僚,袁枚自己也曾出任地方官吏,对官场黑暗深有感触。所以他的故事中有着对社会现实清醒的洞彻。《子不语》中的鬼神实际上是芸芸众生的影子,而幽冥世界则是现实世界的投影,袁枚编撰《子不语》目的为消遣自娱,“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惑也”,都属于“游戏谰言”,用诙谐幽默的笔墨记言记事,妙趣横生,博人一乐而已。他笔下的雷神既具备传统神话中赋予雷神的能力和职责,也带上了人类的一些弱点,从而具有人格化。《子不语》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在明清短篇小说中并而为三,《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寄托热肠的孤愤之作,《阅微草堂笔记》显示了纪昀的渊博才学,而《子不语》中则体现了袁枚的怀疑主义精神。

从最初人首蛇身图腾化的雷神发展到尖嘴鸟翼手持铁锤的雷神,由威力巨大到能力一步步弱化,《子不语》中的雷神形象展示了在自然科技逐步发展、个性逐渐觉醒的时代里,神话形象的光环逐渐黯淡的必然性,神越来越近似凡人,成为随听随录自娱娱人的戏编之作,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16]

猜你喜欢

雷公不语雷神
Thor’s well雷神之井
猫不语
“雷神”雄起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雷神出击
《赛尔号大电影5:雷神崛起》
此情不语 知多少
叶底藏花花不语
雷公奇遇记
雷公奇遇记之两面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