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对策研究

2018-04-02中山市东区水云轩小学黄晓彤

师道(教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语文课题目

文/中山市东区水云轩小学 黄晓彤

理解能力是指一个人理解事物的一种技能。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学科,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是培育学生理解能力的重中之重。鉴于在融合课上发现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薄弱的情况以及对薄弱原因的认识,我认为要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通过扎扎实实的阅读教学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掘理解之源

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我们要在语文课上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体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解疑、释疑,满足好奇心,提高阅读兴趣。另外在语文课上还可以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兴趣的引领下,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引领学生从爱读、想读,到思读、悟读、会读、理解,循序渐进,进而水到渠成。

二、重视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寻觅理解之钥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读懂文本,逐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上,要注重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指导、运用和拓展,尤其要注重借助阅读教学在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理解阅读要旨的基础上教授、渗透、融入和运用基本的阅读理解方法,引领学生找寻并学会运用理解的 “钥匙”。

阅读理解能力通常是指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等能力。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着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做好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疏通字词,整体把握内容,解决 “写什么”的问题。对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解决。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对课文的一个大致印象。第二步,细读课文,理清结构,读懂词、句、段,解决“怎样写”的问题。了解课文内容、结构,能给课文试着分段、概括段意。第三步,精读课文,归纳中心思想,揭示文章主旨,解决 “为什么写”的问题。第四步,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回答课后自己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对文本获得较为全面和深度的理解。同时阅读课文后,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请教老师和其他人。

此外还要遵循阅读理解的发展阶段,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基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培养阶段,遵循人的阅读理解发展规律有的放矢地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三、进行理解性的阅读专项训练,提升理解之力

阅读理解方法的巩固、运用和深化,有赖于训练的夯实和持续。理解需要载体,理解力需要实践,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开展有的放矢和持之以恒的训练正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力保障。当学习一篇文本材料或教材里的课文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推进,培育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理解句子的训练。在语文课上教给学生把长句缩成短句来理解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运用解句的方法 (先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或难理解的词,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全句的含义),准确地说出句子的含义;在语文课上抓住文本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总起分述、承上启下等内在联系,找出交代事情前因后果及前因后果作用的句子。

2.理解题目的训练。每上一篇新课文时先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让学生通过找出课文题目的重点词,了解文章是写人记事,还是状物描景的,说出题目与文章中心的关系等;能对文章的命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如:题目对文章中心的作用,根据题目可以写什么、应该写什么或者从题目中能想到些什么等等来抓住作者的思路,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题目选材、组织材料的。

3.分段和概括段意的训练。在语文课上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意识地向学生教授各种分段及概括段意的方法: (1)按顺序叙述的常见段的结构形式,抓住段首概括句,段中重点句、重点词及段末小结句。(2)按时间、空间转移或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和性质归类,理清文章的思路。 (3)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按常见的分段方法独立地、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说出分段的根据,理解文章的条理。 (4)用完整而又简练的语言归纳各段的段意,或用课文中的中心句做段意。

4.快速找出重点词句段的训练。语文课上分析理解课文时要求学生用规定的符号准确地画出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重点词、重点句(中心句)、重点段等关键信息;并引导学生理解重点段与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它们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通过此训练,指引学生能够在相应的时间内迅速把握和理解文本内容。

5.掌握主要内容和归纳中心思想的训练。在语文课上训练学生学会把各段的内容连贯地串起来的方法去概括、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全面、准确且简明扼要地写出来,同时懂得通过理解各段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经常根据课后练习题的要求,训练学生完整地书面回答 “为什么” “怎么样”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等问题;能根据各段的意旨或课文的中心句等,较准确地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意思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文本的主旨和要义。

四、培养学生多读善思、勤于动笔的习惯,拓宽理解之径

不动笔墨不读书,勤于动笔是读书的好习惯。我们应在语文上课培养学生这种读书的好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只有通过读、思、写才能把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才能理解文章中语言文字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才能准确把握文本信息,最终理解文本内容和要旨。

学贵有疑。学生在疑问中才能迸发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强调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特别要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先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本,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文本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语文课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可怕的语文课
关于题目的要求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