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某学院为例
2018-04-02霍勇刚
霍勇刚
(韶关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1]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1]。这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
为促进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系列指导性纲领文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起以教学观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评估等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2]。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各高校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到学校改革发展规划、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3]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在2017年在全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成果[4]。广东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设意见。这些指导性文件为我省地方高校系统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更要创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第一要务,积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由于办学定位和办学资源上的差异,地方高校在理论素养上和实践经验积累上处于普通水平,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在高等教育不断追求特色、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当前,对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地方高校而言,如何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构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成为推动双创教育的基础性任务[5]。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韶关学院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和发展成效
近年来,韶关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创新创业实践”为宗旨,通过“开课程、建基地、办活动、树典型”等多种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课程建设方面: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基础之上,自2009年开始,引入人社部举办的SIYB培训课程项目,与韶关市人社局合作开办 “GYB——激发你的创业意识”“SYB——创办你的企业”两个模块的创业培训班;2011年,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合作举办“创业管理”方向的专科教育。为响应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基本要求》,学校于2016年下半年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并纳入必修课,初步形成开展“双创”教学的课程体系。为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设置创新实践学分,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2011年,学校在《关于修订2011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要求各专业设立6学分必修的创新实践学分,并首次将“创业活动”纳入创新实践学分的计算范畴。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方面:各职能部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校团委参与承办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联合举办的“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现更名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教务处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通知》要求,自2012年开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自主设计开展校级“创新培育项目”;各二级学院以此为平台,以学院科技文化创新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培育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近年来,通过校级活动遴选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各类创新实践竞赛和创业大赛中屡次获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参赛作品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在“挑战杯·创青春”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学校选送作品多次获得金奖、银奖;每年都有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国家级、省级立项,学校也投入大量资金作为立项配套资金,并资助校级自建培育项目。学校还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多项发明专利产品转让给地方企业,转化为一线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切实贡献。
创业实践教学开展方面:2013年,学校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立项,并利用该项目资金在南北两个校区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2014年,学校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作为学校近三年“创新强校工程”建设规划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6]。本着“真诚合作、资源共享、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和特长,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同鑫金汇集团公司合作,设立韶关学院大学生创业园、韶关学院校外教学实践基地、韶关学院鑫金汇创业先锋奖、韶关学院鑫金汇讲堂等合作项目载体。由韶关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成立“韶关学院—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该基地致力于建成华南地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ICT技术应用推广、成果孵化和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对学校的应用型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通过多种形式与渠道开展全面合作,与合作企业建立“优势互补、需求导向”的合作机制,努力实现“校企互动、产学共赢”的目标。为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协同长效机制,2015年5月,韶关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作为专门的“双创”教育实施机构。
(二)韶关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开展“双创”教育成果来看,韶关学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在校生及毕业生创业人数和创业项目数量、质量而言,和学校的办学规模及毕业生数量不成比例,学生创业兴趣不高;毕业生在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协同能力方面同用人单位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反映了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缺乏全校性的组织管理。目前,韶关学院的“双创”教育教学活动多由教务处、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职能部门组织实施,负责部门对口衔接全国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各学院以此为平台,结合学院自身专业特色具体安排。这种传统“双创”教育教学体系虽然在初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推动了学校“双创”工作的有效开展,但其不利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一是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开展具体工作的二级学院和下属部门疲于应付各平台的“双创”活动,忽略了项目本身的质量,参与学生和负责指导、评选工作的教师也疲惫不堪,参与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力量分散,不能形成合力,虽然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双创”教育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各二级学院作为相对独立的实施单位,师资结构单一、人员有限,缺乏专业型、复合型教师队伍,难以协调专业教学和“双创”教育教学课程的开展。目前学校出于统协“双创”资源的考量,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仍然存在管理权限不清、职能定位模糊的问题,难以高效整合协调各方资源,未能形成长效协同机制。
2.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相脱节。课程体系与内容体系应该是相互支撑的,但现有的课程体系层次不清,课程开设时间过于随意,没有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性。比如本来应该是在大二或大三开设的通识性课程,被安排在了大四开设,而侧重实操,提升创业技能的SIYB课程却被安排在大二、大三阶段开设,课程之间缺乏承接递进。另外,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内容无明显区分和侧重,多以启蒙创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认知创业环境的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缺乏商业机会识别与评估、商业模式设计、团队建设、创业融资等体现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内容,忽视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最后就是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不能实现很好的融合,未能体现出不同专业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法律、营销、财务、融资、企业管理等基础课程难以展开,这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带来一定困难。
3.“双创”师资队伍匮乏、总体水平有待提升。传统师资配置是以各二级学院专业教学师资为基础的,没有一支专门的“双创”教学队伍,多为专业课老师兼任,经过简单的课程培训后就开始承担本学院“双创”教学任务,在专业课和“双创”课程授课安排上存在冲突,缺乏专业型、复合型的专任教师。截至目前,韶关学院经过专业培训机构认证的专兼职创业培训(实训)教师只有22人,远不能满足“双创”教学需求。授课教师大多没有创业经历,也不具备法律、财务、金融和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开展“双创”教学存在一定困难。虽然学校也会邀请企业人士和创业典型开展讲座和联合指导,但创业人员和创业内容选择的不确定性导致效果不太理想。
4.教学方法落后。目前多数“双创”课堂教学仍然沿袭过去的理论式教学,课堂授课表现为单向的知识呈现和传授。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模拟训练较少,学生参与度低,没有学习积极性。面对普遍存在的大班制教学,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方法,难以解决学生参与不足的问题,课堂缺乏互动,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难以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5.实践教学不足。学校虽然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基地入驻项目质量有待提升,学生项目入驻后往往缺乏后续的支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少专职教师跟踪指导,缺乏资金支持等等,这些都限制了入驻项目的成长成熟。校企合作缺乏深度推进机制,多停留在表面,专业见习走马观花,很难接触到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的实质性内容。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缺乏协调统一,指导教师介入过晚,指导流于形式,造成立项项目质量参差不齐,优秀项目不够突出,甚至大量立项项目中途退出,造成资源浪费。存在为了竞赛而竞赛现象,一些优秀项目结项后未能进一步转化为实质性的创新创业活动。
6.缺乏“双创”教学开展效果评估体系。“双创”教学要求理论结合实际,实践性较强,难以对教学结果量化评估,也缺乏官方统一的考核评估标准作为参考,大多二级学院任课教师仍以传统的试卷化考试作为学习成效评价手段,造成学生习惯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没有自己的观点,缺乏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最终使得“双创”教学完全理论化、程式化,失去本来意义。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路径
韶关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在创新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也会面临地方高校的一些共性问题,需秉持创新发展理念,立足自身办学条件和地方资源,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双创教育水平。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完善管理服务机构职能
作为“双创”教育顶层设计,韶关学院已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作为“双创”教育专门管理服务机构,创立伊始,因权限不清、定位模糊,尚未很好的发挥其中心平台作用。应进一步明确其职能定位,通过合理配置权限、定义职能,建立长效协同机制,统筹协调教务、就业、学工、团学、二级学院等各传统“双创”教育实体部门来整合各方资源;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设计、政策制定,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校—政—企合作与交流;牵头构建校级创新创业人才库、师资库和项目资源库,鼓励跨院系、跨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创新创业教学培训、实践项目合作。并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训、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重点项目培育以及教学考核标准制定等方面,发挥组织协调功能,推动各职能部门共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遵从学习规律,构建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再到校外第三课堂;从基础启蒙到知识技能,再到实践实训的相互衔接的层级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将基础启蒙课程列入公共基础课教学计划。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各年级“双创”课程开设时间。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在创新创业教学各环节融入专业课程知识,体现出不同专业方向创新创业教学特色,更好地促进学生结合专业内容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尝试跨专业交叉课程、复合课程建设,将财税、法律、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控制等实务内容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之中。
(三)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立足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理念和能力培训,增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产权保护、财税、融资、风险控制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培训,建设专业型、复合型教师队伍;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创新创业专项培训(实训),获得资格认证,逐步健全“双创”专兼职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到校外挂职锻炼,参与社会行业创新创业实践,发展成为“双能型”教师;引进校外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师资,实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双导师制,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投资人等校外专家学者兼职创新创业导师[8],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构思、完善、评定再到实施的全过程,提升创新创业项目质量。
(四)优化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创新学分管理,鼓励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技术开发、社会实践等方式获取学分,严格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条件和标准;改革教学管理,引入弹性学制,允许延长学习年限,鼓励在校创业、休学创业,允许学生将创新创业项目申请为毕业设计(论文);完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在项目经费、职称评定、培养培训、业绩认定等方面予以倾斜,吸引高层次人才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五)深化校—政—企协同育人
地方高校,尤其位于偏远山区、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可合作的优质企业资源和可获取的政府扶持资金方面,同沿海发达地区高校相比差距明显。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机制,充分开发利用当地企业资源,支持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实验室、基地等实践教学科研平台;支持校企合作开设创新创业培训项目,提高师生创新创业能力;支持校企联合培养,具备条件可设置创新创业实验班等教学实体,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推动高校同地方政府的深度融合,主动争取和利用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以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项目为平台,合理利用财政支持资金。
(六)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变教师主导为引导,采用任务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采用信息科学技术,通过MOOC(慕课)、网络公开课资源等方式实现翻转课堂,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采用小组教学,以目标任务为导向、以创业(商业)计划为提纲,课程初期各小组拟定模拟创新创业项目,后续教学中各小组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围绕本小组模拟项目循序推进,完成计划书对应模块,最终制作一份内容完整详实的创业(商业)计划书。考核注重考查学生课程参与程度、团队协作能力和理论实践能力,改变单一考试模式,推行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完善考核渠道,探索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
通过以上措施,最终形成以创新创业学院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实训组织以及辅助支持系统为基本框架,各二级学院、教务、团学等职能部门参与其中的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