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古诗语言教学实践的途径

2018-04-02黄明贞

山西教育·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古诗诗歌

黄明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的实践特性,指明了要在语文实践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方向。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表达的经验。记叙文、说明文的教学,往往可以通过挖掘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训练。而诗歌篇幅小,较难理解,那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语言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一、指导朗读,积累诗歌语言

古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尤其是近体诗重格律、巧对仗,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目标。古人学诗,便会用熟读成诵的方法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据史书记载,白居易少年时熟读诗书,读到“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地步。诵读是一种语言表演,学生在朗读中能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中的情感。可见,指导诵读是古诗教学的实践途径之一。

古诗的朗读指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应该贯穿诗意的理解、诗境的想象、诗眼的把握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

1.抓住韵脚,把握节奏,读出诗韵。

古诗,尤其是近体诗重视格律,在初读诗歌时,便要突出韵脚,当然也不是一味地重读、延长。如,在《泊船瓜洲》中的“间”“山”“岸”“还”中,“还”字的朗读要稍微弱一点,“间”“岸”则要重读。小学阶段接触的诗句大多以五言、七言为主,“二二一”和“二二二一”是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声律节奏,当然也有其他变式。因此,朗读前要先把握好诗的节奏。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提出,诗歌语言的节奏除了声律节奏外,还有理解的节奏、情感的节奏。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重音、语调的变化表达诗歌意义的起伏。如,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通过揣摩,知道“更尽”突出了诗人的离愁别绪,无尽的话语融入一杯酒中,有意无意地拖延分手的时间,不舍之情跃然纸上,朗读时需要突出这两个字。

2.通过知人论世、想象意境等途径,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和脉络,读出诗情。

除了通过理解诗意把握情感基调外,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也是很重要的阅读方法。如,《春夜喜雨》和《送元二使安西》是两首不同基调的诗歌,《春夜喜雨》是杜甫后期到四川成都草堂定居,过上亲自劳作的闲适生活,诗歌表达的是对春雨的赞美,心中充满了喜悦。《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送别朋友去边疆时所作的诗,表达的是离别的愁绪。在处理这两首诗的朗读时,必定是用不同的方式。此外,诗歌往往通过意象组成其独特的意境,对意境的想象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诗人的心境,通过朗读达到与诗人心灵契合的目的。

指导古诗的朗读,教的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古诗阅读的方法。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从而积累古诗语言,形成语感。

二、创设情境,丰富表达经验

古诗教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古诗中有丰富的意象、鲜活的场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教师可以针对古诗的特点,设计巧妙的语用情境,让学生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经验。

1.编改仿写,学习表达。

古诗给予人们丰富的审美空间,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如《秋思》中,一个漂泊异地怀念家乡的诗人形象,《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友人的故事,《游山西村》中诗情画意的美景等,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通过对古诗进行编改、仿写,学生在语言表达的实践过程中,还能进一步领悟诗歌的语言表达。

古诗的改写是在原有诗句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拓展诗句,改写成记叙文、散文等现代文体,让诗句意境得以丰盈,这种方法常用于中高年段的古诗教学中。在读懂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诗意,把诗中描绘的意境在头脑中具象化,形成具体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加上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描写。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诗歌语言添枝加叶,还能切实地实践古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表达方法。此外,学生也能潜移默化地吸纳诗人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如改写《咏柳》一诗,学生在改写过程中,能自觉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将柳树与害羞的少女、柔软的身材等事物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柳树的形态美,锻炼了学生写景的能力。

对古诗进行仿写,能让学生主动关注古诗形式,在分析句式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主题进行模仿,在模仿过程中激起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2.想象补白,内化语言。

古诗言简意赅,常略去许多细枝末节。教师可根据古诗情境,挖掘语言训练点,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获得个性化语言表达的机会,促进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小儿垂钓》一诗中的“路人借问遥招手”,路人的问话、小儿的反应并没有具体描写。教师出示“路人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进行填补,让诗中的词句活了起来,在表达中获得思考。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句式,挖掘训练点,学生进行补白,能在对话中拉近学生与诗句的距离。

三、揣摩字眼,品味语言艺术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写诗,力求表情达意,遣词用句精心琢磨。古人的炼字传统,使得古诗语言含蓄隽永、简洁凝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字眼,品味其独特的语言艺术。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出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不舍之情,但诗中却没有“不舍”等词语,李白将情感融于景物描写中。教学时,在解题、揭示背景后,教师以一个主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字眼:“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学生找到了“孤帆”一词。

师:“孤帆”是什么意思?

生:孤独的船只。

师:(出示“孤”的字义)大家再看看,在这里“孤”应该是什么意思?

生:单独,“孤帆”就是单独的一只船。

师:在江边真的只有一只船吗?

生:不是的。应该有其他的船只。

师:当时的长江是重要的交通道路,江面其实有很多船只,为什么李白却说只有一只船?

生1:李白眼里只看见那只船。

生2:因为李白太在意孟浩然,只看到他的船。

教师用孙绍振教授所提倡的“还原法”,还原了当时的情境,破解了这个字眼的秘密。之后,学生立刻就找到了“远影”“尽”和“唯”等字,感受到了长江浩渺、水天相接,李白目送友人的那一只船渐行渐远的画面。

诗中“烟花”一词也别有味道。这时,教师用比较法,将“烟花”与“繁花”进行对比。

师:可以用“繁花”代替“烟花”吗?

生:不能。“繁花”很通俗,不够美。“烟花”写出了花很繁盛,像浮动的烟雾。

师:为什么说花像浮动的烟雾呢?

生1:春天经常下雨,可能是烟雾迷蒙,笼罩着花朵,所以花看起来像浮动的烟雾。

生2:长江边上有水汽,所以花朵远看着像浮动的烟雾。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当时的季节和长江的地理环境,明白“烟花”一词的贴切之处。通过咀嚼字眼,学生产生想象,将具体的语言置于特定的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有助于养成炼字的习惯,建构良好的语言范式。

总之,古诗教学应通过语言实践的途径,将对文本的解析转变成语言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回归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古诗诗歌
诗歌不除外
“拟古诗”之我见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