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策略
2018-04-02王钱海
王钱海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一门课程通过教师一个时间段的教学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实际性的发展和提高。有效教学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学校开设该课程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的提高又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小学阶段有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小学科学,它指引着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不过,和语文、数学这两门课程相比,学生对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很多学生认为它是“副科”,学与不学无关紧要。这样的错误观念严重影响着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当前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为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时机。那么,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怎样达成有效教学呢?
一、在创新中实施科学素养的培育
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青少年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中,科学素养是关键项目,因此,科学素养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学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去学和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创新机会。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符合科学精神的探究和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动手解决发现的简单问题,又有了实践的操作技能,其科学的素养就会逐渐养成。
例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中的一节,我在教学中,一方面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方法研究自然界的声音,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探索。我让学生家长帮助学生进行关于声音的实验,回到课堂,学生就能讲出多种发现声音的方法。有一位学生在学习课程后拓展了课程的内容,制作了发出声音的工具,使这一节的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教学的目的达到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育,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大为高涨,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二、在先做后教中提高实践能力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过去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先教后做,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尝试打破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先做后教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就某一科学现象进行科学实验,进而对教学的内容先有初步的认识,让科学教学的主题进一步深化,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问题发现的技能,达到小学科学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在教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将橡皮泥放到水槽中进行实验。实验中,我鼓励学生先将一块橡皮泥投放水中,看看发生的变化,然后再将多块橡皮泥制作成多种形状,再看看它们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为了观察橡皮泥的浮力,我让学生动脑筋将橡皮泥浮在水槽上。学生在亲身实验中,对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有了了解,并在观察、记录、判断和验证中,对实验的事实进行了科学的判断,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其科学探究的乐趣是不言而喻的。在学生完成动手的实验后,教师就要对浮沉现象进行理论上的讲解,让学生从科学的高度进一步认识浮沉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主题学习中,学生在这一模式的教学中都能积极参与小学科学的教学,小学教学的目标意识提升了,学生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三、在设境激趣中培养思维的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妙趣横生的情境教学激活课堂的学习气氛,在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的同时,让学生生成疑问,自身能发人之所未发并提出来,进而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进行培育。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简单电路》一课时,教师可以进行下列情境的创设:“马上要过圣诞节了,有一位家长在网上购买了圣诞树,不知好不好,我们现在就试验一下。”教师给圣诞树通上电流,灯泡都亮了。在学生的一片欢呼声中,教师可以适时地问学生,看到正在闪烁的灯光,有没有疑问?学生在思考后提出来,圣诞树上的灯是怎么亮起来的?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灯泡开始找起,依次经过圣诞树叶、链接灯泡的电线。它是怎么亮起来的?学生心中的疑问挥之不去。在学生的疑惑中,教师就可以进入新课的导入,在黑板上出示主题“让灯泡亮起来”。
四、在微课教学中延伸和拓展内容
微课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是再一次整理和规划教材内容,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精华,能最有效地利用小学科学的资源。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微课的这一特点和优势,创造性地提出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拓展原本教材的知识结构,不断对学生科学知识的范围进行扩充,有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例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中,上课前,我根据教学的重点和这一节的内容,制作了《听听声音》和《声音的传播》微课视频,视频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这一节的核心知识点是讲“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个科学概念。讲课前,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钢卷尺、铃鼓和牛皮筋,问学生:“怎么能使这些物品发出他们的声音?”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交流,并动手进行实验,我给学生一个水槽,让他们在里面盛放三分之二的水,再让他们给打音叉施力,一种是急促的力,一种是较大的力,看音叉的振动形式,用一根手指轻微靠近正在震动的音叉,记下感觉。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你的手指感觉怎样?水槽的水面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又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在积极思考后明白了声音生成的原理。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借助其他物体观察到了平时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在对科学现象的探究中,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提出自己的发现,在和他人的合作中养成了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五、在课程评价中提高教学的水平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课程评价。评价的内容含有教材、学生、教师和整个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很强。因此,制定一个科学性的、能够符合当前教学实际和模式的评价的方案很重要,否则评价就失去了意义。在传统的教学中,评价的对象是教师和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学生的发展状况是忽略的。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改革了旧的评价标准,改成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重点,并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事物的变化,要求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观察到的事物用语言进行描述,在描述中,我适时给予评价。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会得到培养,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水平。
课程改革提出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新要求,学校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培育离不开小学科学教学。教师要正视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完成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在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模式方面有所突破,以保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