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初探
2018-04-02广州市黄埔区沙步小学秦文英
文/广州市黄埔区沙步小学 秦文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语文课程,都是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语文课标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经验,联系生活,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目前,语文课程已经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般有以下的整合模式:语文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语文作文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发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目前更多的是教师展示自我的阵地,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成了主角。在全国的观摩里,看到的是教师精心的设计,让学生逐步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精彩的是教师,他们对文本的挖掘和深厚的底蕴表露无遗。可是,这就是阅读教学吗?教师在上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无数的精力,阅读教学却依然没有突破,难道不值得反思?什么时候可以看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呢?
既然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都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那么语文阅读是否可以和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呢?如果从这里切入去思考实践,是否可以走出一条解决目前课堂困境的路,突出重围,让老师解放,学生解放呢?
在思考和实践之际,黄埔区教研室教研员邹可享老师带来了 “文学圈圈教学法”,同时也得到了冯迪鸿老师的指导。所谓文学圈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小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展其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审美能力,并把基于个人经历产生的感悟和观点带入小组活动中。”做法是,学生自由分成各个小组,小组成员共同阅读、欣赏同一个文本,以学生不同的角色安排解读内容为指导进行深入讨论,讨论内容包括文本里的主要内容、表达方式以及读者的个人体会,并将批判性的思考和评价带入学生阅读、讨论和反思的过程中。最后学生通过成果展示、评价、反思来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值。
活动就是学生的实践过程,实践结果就是学生获得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在自我完整阅读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师仅仅只是指导,所以成果是多元的、是多维度的,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解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因此,学生的思维没有受限制,突破了 “鱼缸法则”,让学生充分表达对文本和生活积累所产生的不同体验。
我们通过 “文学圈圈教学法”的模式,先让学生分组,并且让学生认识六个角色:主持人、文化解读人、词句解读人、图解人、联想人、综述人。再让学生分别做这六种角色,实现角色轮换,再反复渗透角色任务或者通过学生的实践摸索出一些角色的策略。这样,学生的阅读活动就是完全进入自我实践活动的境界,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纠正,就可以独立完成整个阅读活动。目前,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活动,逐渐对这六个角色加深认识,并且这些角色在学生经历一段时间后,就会获得进化,解读文本就会进入越来越深的层次,逐步实现了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对文本的解读产生了不同的维度与见解。
这个整合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通过六个角色获得不同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去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回到小组的时候,就是合作的时刻,他们把各自的解读通过小组活动交流获得提升,并且通过小组成果展示在全班,获得认可或者评价帮助,甚至通过其他小组同学对不同的角色挑战,相互获得更加丰富的收获。这时,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了高潮,他们的互相较量就是最好的交流。在这样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的阅读课堂,这样的阅读任务,正是学生所期待的,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
通过这样的整合,我们发现:在教师没有教学生口语交际的时候,学生学会了口语交际;在没有教阅读的情况下,学生学会了阅读;在没有教写作的情况下,学生学会了写作,因为每次他们的解读都写得不少,多的一千多字,少的也有一、二百字,展示的时候,个个都有东西可以分享,慢慢积累下来,这是多么大的提高啊!
目前,我们的阅读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略读课文进行试验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实践解读,做学习的主人。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