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应急动员路径优化分析研究
2018-04-02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54)
非营利组织应急动员路径优化分析研究
位韦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0054)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公共危机管理呈现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形成全社会参与应急社会动员的危机管理模式迫在眉睫。非营利组织作为典型的社会组织,具有资源整合、危机预警以及监督建议的功能,能够在应急社会动员中弥补政府动员的不足,提高应急效率。但就目前来看,其存在明显的内部限制及外部阻碍,约束着非营利组织参与应急社会动员,因此文章针对非营利组织存在的不足,试图找到强化优化非营利组织应急动员行为的有效途径。
非营利组织;应急动员;路径,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从禽流感到猪流感,从马航事件到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公共危机已经成为各国社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挑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给人类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为应对公共危机,减轻公共危机所带来的损害,创造安定的生活环境,世界各国都将应急管理纳入政府管理的日程中来,各大研究机构、人文学者都将应急管理作为研究的重点[1]。非营利组织动员是应急社会动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营利组织中动员及时、得当,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力量,能够弥补政府应急管理的空白,调动更多的资源,很大程度上提升应急管理的效率,从而降低公共危机带来的损失。
一、非营利组织应急动员功能分析
第一,资源整合功能。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根植于社会基层,更了解社会大众的需求,并且涉及领域广、覆盖面积大,因此能够通过有效的手段和号召整合人、财、物等社会资源,参与到危机动员中,实现社会力量最大化。另外,政府与市场相区别开来,政府无法处理市场支配的供给,无法凝聚来源于市场的相关资源,而非营利组织可以与市场相联系,根据市场供给及需求曲线调配资源。
第二,危机预警功能。一方面,在应急动员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不同的非营利组织在应对不同的危机事件时可以发挥不同的能力和水平,体现出专业性和灵活性[2]。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是防灾宣传教育的重要组织,非营利组织深入基层社会,辐射面广,社会联系网络大,可以在平常将危机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办法传递给各自的成员。
第三,监督建议功能。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可以为政府提供建议,非营利组织利用其专业性的特点,将其掌握的信息提供给政府,并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作出正确有效的应急决策。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可以监督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行为,防止官员失职、渎职、决策失误问题的出现[3],并在恰当的时刻指出其存在的不足,防止人为因素产生的二次危机。
二、非营利组织应急动员约束因素分析
(一)非营利组织参与应急社会动员的内部限制
第一,非营利组织内部监督制度不完善。一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监督机构形同虚设,甚至有的非营利组织根本没有设置内部监督机构,对非营利组织内部结构松散、人员缺乏凝聚力、各部门相互推诿、工作陷于半停顿状态的问题不予理会[4]。二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财务混乱,工作人员挪用公款、以公谋私现象得不到监督。第二,非营利组织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一是我国非营利组织之间没有合作化的应急救援体系,各自为战现象明显。区域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非营利组织很难进行沟通和交流,面对同一危机事件,不同组织之间无法达成联手,互相配合,取长补短。二是单个非营利组织内部没有健全的应急救援体系。我国大多数非营利组织都没有应急预警机制,而是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才做出决定,采取措施,临时调配资源,招募志愿者。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应急社会动员的外部阻碍
第一,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一方面,法律法律制定工作滞后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有关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比如实体法缺失。另一方面,现有的法律文件质量不高、层侧不够,如过于笼统抽象,操作性不强,过于注重程序和规则,限制了非营利组织参与应急社会动员的水平和速度,甚至影响了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发展。第二,政府动员过于强势。一方面,在应急社会动员中,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往往缺乏信任,不愿意将责任交给非营利组织,因此独揽工作,忽视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过于依赖政府,未能完全摆脱政府的束缚,带有浓烈的官办主义色彩,在面对危机时,选择逃避,不敢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非营利组织应急动员路径优化分析
(一)完善非营利组织动员的内部条件
第一,完善应急监督机制。首先应当增强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意识,了解应急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非营利组织内部召开大会,宣传内部监督的意义,刊印内部书籍、简报、宣传册;举办内部监督文化周;举办以监督倡廉为主题的知识竞赛[5],真正将非营利组织内部监督的意识贯彻进日常生活中。其次,建立内部监督机构,监督财务部门对捐助资金的使用情况,监督非营利组织公开网站上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秉持公私分明的原则,真正为公众服务。第二,非营利组织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完备的应急预警机制,保持对社会信息的敏感度;提高非营利组织成员的专业性;设置多套应急预警预案;定期举行应急演练。建立完备的应急处置机制,协调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公众的关系,及时保持沟通。建立应急处置小组;成立应急决策智囊团[6];开通应急动员官方网站。建立应急恢复机制,处理好危机当事人的情绪和心理,成立心理救援小组;公布应急动员实际情况;评估应急动员行为。
(二)创建良好的非营利组织动员的外部环境
第一,创建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政府应加强与非营利组织相关的立法工作,逐步放宽原有法律对非营利组织各条各款的限制,同时通过立法工作,对非营利组织做出规范,严格规范非营利组织内部机构的设置情况,对触犯法律的给予处罚。另一方面,在行政管理上加强制度规范,政府在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税收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制定规范,确保非营利组织的应急动员行为与政府动员行为方向一致。第二,增强政府动员与非营利组织动员的协调互动。政府方面,明确危机中各管理主体的权力和职责,构建以政府为中心的危机管理责任机制[7]。充分放权,给予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动员的机会,创建宽松的制度环境,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工作。非营利组织方面,明确自身的宗旨和所具备的能力,争取最大的群众力量,在保持工作独立性的同时积极主动与政府沟通联系,弥补政府力不能及的地方,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1]郝晓宁,薄涛.突发事件应急社会动员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7):62-66.
[2]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贾西津.治理结构转型与NGO的角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3.
[4]刘子平.公民社会理论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成因及对策[J].中共云南省党委学报,2011(7):148-150.
[5]田思倩.浅析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J].管理观察,2015(20):47-51.
[6]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2003(7):7-10.
位韦(1994.02-),女,汉族,河北省保定人,电子科技大学研二,公共管理学硕士,区域治理与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