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高考政治备考的探索与思考

2018-04-02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陆珊珊

师道(教研) 2018年10期
关键词:考纲学科知识试题

文/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 陆珊珊

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高考考试大纲的修订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考核目标。笔者通过研读、分析近年高考全国卷政治试题,并结合高考备考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考政治备考的实践策略。

一、依纲扣本,夯实基础,全面把握

无论高考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其命题的范围和依据仍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从高考备考的要求来讲,要以 “纲”为纲,认真研读,明确考试大纲的要求并将其细化,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梳理考试大纲内容 “条目”的每一个知识点,尤其注意考纲中新增考点和变化考点,做到有的放矢。现行教材是学生答题的载体,试题基本源于教材,但又活于教材、高于教材,要引导学生以“本”为本,依据考纲回归教材,所谓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要将考纲与教材知识对照,找出考点与教材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做到全面掌握、深刻理解并能活学活用。

从学习的过程来讲,学科知识的积累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条件。为了适应全国卷对能力立意、问题意识、过程分析的更高要求,一开始就要夯实基础,全面掌握学科知识,并逐步培养较强的学科能力,摒弃割裂知识体系,猜测 “重点”的片面观点,更不能出现学科内部的 “偏科”。不仅要把整体知识分解成一条条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条目,而且要引导学生树立整体观念,结合考纲考点,对每一框、每一课、每一个单元甚至整个模块,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引导学生整合 “知识碎片”,突破原有的知识圈,注重主干知识的拓展与引申,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性的知识体系。

二、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习潜能,提升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不在于简单地学习学科知识,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情境化命题彰显了全国卷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显著特点,学生需依托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运用必备的学科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体现高考所承载的 “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的选拔功能。

全国卷的选择题多为两两组合式,有一定的迷惑性,基本上没有一对一知识点的考核,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甄别信息陷阱的能力,对情境化材料、问题指向等进行正确的推理分析、综合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答案。非选择题答案的理论支撑不是对教材知识的生搬硬套,答案的设计是基于问题背景下的知识运用,在考点与试题语境结合方面的要求高。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8题: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 “马拉松热”的话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准确作答,既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还要遵循 “问题”本身发展的逻辑,把握隐藏在背后的内在联系,此题的参考答案如 “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马拉松赛事商业价值大,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其实蕴藏于材料中,这些都是根据事实本身的逻辑得出的结论,要求学生能准确把学科知识、背景素材和设问语境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考查能力和思维等发展潜能,这些往往也是学生欠缺的。

课堂是核心素养理念变为现实的重要桥梁。教师要将核心素养指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研学后教,深入研读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及全国卷试题,紧跟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探寻学法和教法,依托切合学生实际的复习研学案,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复习研学案主要包括四个版块的内容: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自主学习、自学生疑;探究、运用与考查;内化、拓展与反思。在复习研学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复习、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研究学习方法,提升整合归纳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针对学生仍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释疑解惑,开展生生、师生互教,鼓励学生再进一步探究学习,深度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习能力,发展学习潜能,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三、回归生活情境,活化教学内容,积淀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已经被纳入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并体现在高考考纲修订的内容上,顺应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考改革的要求,这一变化和要求在全国卷中已体现出来。全国卷的经济试题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用经济思维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考查经济推理能力;政治试题关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的现状、国际形势,考查公民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文化试题关注我国的文化建设,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哲学试题关注用哲学思维分析、比较和解释社会现实问题,追求向善向上的价值取向,考查辩证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可见,全国卷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思考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体现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文精神,顺应现代教育对科学与人文融合统一的要求。

由于课堂教学时空的有限性,不可能事事亲身去实践,但教师可将反映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具有时代性、实践性的新材料和新情境引入课堂,例如 “十三五”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平正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话题,将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和时代情境之中,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力求将学生的认知发展逻辑与生活实践逻辑统一起来,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正能量,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公民意识和世界意识,增强政治认同,培养科学精神,积淀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的积淀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平时就应保持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在备考中渗透党和国家的意志和主张,创造机会帮助学生加强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的链接。不搞孤立的纯时政的复习,将时政热点话题整合为有效的教学资源,立足核心知识、主干知识进行发散性、开放性的辐射,挖掘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时政热点的结合点,坚持 “宏观立意,微观切入”,关注综合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培养公共参与素养,引导学生面对社会现实问题能作出理性的思考、判断和选择,追求正确的价值取向。

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考改革带来的试题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要紧跟高考改革的步伐,不断总结复习备考的教学实践,优化备考策略,将高考备考导向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猜你喜欢

考纲学科知识试题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品读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