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战略思考

2018-04-02林丽娟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海丝核心区福建

林丽娟



福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战略思考

林丽娟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近年来,福建省围绕国家赋予的定位,大力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沟通协调机制不畅、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沟通阻碍、企业融资难、人才短缺以及海上运输安全等困难。深入推进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沟通,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人文交流合作和融资体制改革。

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推进

2015 年3月国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福建定位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以下简称“海丝核心区”)。近年来,福建省围绕国家赋予的定位,大力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福建在“海丝核心区”建设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困难,探讨如何应对挑战,化解困难,使福建在“海丝核心区”建设中赢得主动,在“十三五”期间建成“海丝”的桥头堡和核心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福建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和布局,充分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等“多区叠加”的政策效应,通过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人文交流、经贸投资、全球治理领域的密切合作,大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加快沿海一批重点港区建设。几年来,福建省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年均投资超过100亿元,2016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 168 个,已开通至东南亚海上航线 50 多条,新开辟2条邮轮航线。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12年的4.13亿吨增长至2016年的5.08亿吨,增幅达23%;集装箱吞吐量从1073万标箱增长到1440万标箱,增幅达34%。[1]

二是海陆联运体系进一步完善。近年来,福建那个进一步加快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建设和航空枢纽建设,努力实现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有效对接。至2016年底,福建已开通空中国际航线46条,港澳台航线17条,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突破3300公里,实现了“市市通动车、县县有高速”。同时,进一步加快海铁联运建设,建成了江阴铁路支线和罗源湾可门铁路支线,开通以厦门、平潭、福州等港口为始发点或中转点的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

三是推进港口管理体制改革。采取资产重组、联合经营等方式,有效整合厦门港集装箱码头、福州港集装箱码头和湄洲湾北岸散货泊位和罗源湾北岸散货码头,组成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和厦门港务集团两大龙头港口企业,实现区域码头业务、品牌和管理的统一,港口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同时,简化通关环节,提高通关效率;推进泛珠四省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与台湾、新加坡等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互换;率先在全国推行“整车进口一体化”快速通关;指导企业通过“经认证经营者”(AEO),降低出口产品查验率,提高通关效率。[2]

(二)经贸产能合作向纵深推进

加快落实省政府与国家发改委签订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协议,持续开辟国际产能合作平台,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暨国际产能合作研讨会,启动中肯(肯尼亚)东非经贸合作区、旗滨集团马来西亚工业园、福隆盛中柬工业园、紫金矿业刚果(金)铜矿等一批境外投资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3]研究制定支持福建省船舶、工程机械等优势行业企业“走出去”“一业一策”方案,鼓励企业开展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业合作,扩大境外投资,加快园区化发展。拓展双向贸易。探索易货补偿贸易,扩大进口规模。[4]2016年福建省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2697亿元,占全省的23.1%;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额22.3亿美元,增长61.6%。东盟已成为福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对外投资目的地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地。[5]

(三)海洋合作有效提升

福建海域面积大于陆域面积,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加快“海丝核心区”建设的重要依托。

一是远洋渔业发展迅速。远洋渔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境外建立9个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数量与规模居全国第一;有10家企业在境外建立渔业养殖基地,境外水产养殖规模居全国首位;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截至2016年底实现现货成交额7.66亿元,已发展渔业企业会员358家,2016年实现现货交收 16234吨。海产品交易所马来西亚、柬埔寨和缅甸分中心的筹建工作稳步推进。[6]

二是海洋合作成效明显。加快中国 - 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设,争取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 3500 万元。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和海岛研究中心,与东盟国家和斯里兰卡联合开展海岸带侵蚀防护研究。厦门大学3000吨海洋科考船“嘉庚号”于2016年5月下水。依托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设的中国-东盟海洋学院等3个项目入选“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首批项目。[7]

(四)人文交流不断深化

“海丝”建设不仅需要经贸产业项目合作,也需要发挥人文交流的作用。文化的认可、接受是‘海丝’建设的重要保障,只有在文化领域实现认同,才能疏导民意,实现民心相通、价值共惠,才能为经济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8]在推进经贸产业项目合作的同时,福建省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加强了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近年来,福建省成功举办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国际海岛论坛等活动;组织福州、泉州等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集中展现福建“海丝”路的起源、发展、影响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主题;泉州、福州、漳州、莆田等城市积极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举办“闽茶海丝行”,把福建茶文化从亚洲推广到欧洲,并在英国伦敦等几个城市设立“闽茶文化推广中心”;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华侨大学与泰国东盟普吉泰华学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福建省政府通过设立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吸引东盟十国等海外青年学生来闽接受教育和开展研学旅行,[9]“一带一路”汉学总中心在厦门成立,已成功举办“2016 海峡两岸中医药论坛”;积极推进“海丝”智库及智库联盟建设,华侨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建立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研究院。

二、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文化、经济基础以及社会制度等差异,福建省企业与全国企业一样,在“海丝核心区”建设过程中也要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族众多、信仰各异、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福建在“海丝核心区”建设过程中也碰到了许多难点、挑战,已成为顺利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不可忽视的障碍。

(一)尚未与各省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

由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出时间不久,建设“一带一路”明晰的顶层设计、实施细则以及协调机制还未出台。没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的引导与支持,也没有一个可以依托的整体战略规划平台和协调机制,各地政府各自为战,导致重复建设与扎堆竞争,内耗严重,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福建省与邻近省份拥有相似的区位条件、资源,产业选择也趋同,同时还同处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东盟国家及粤港澳台地区经济大循环中的中心区位,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区域内同类产业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化解这个矛盾也是福建省在建设“海丝核心区”过程要面对的问题。

(二)海上交通运输安全问题

相比陆运和空运,海洋运输具有运量大,费用低,航道四通八达的优势,是国际物流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是中国海上运输至关重要的战略通道,其主要节点南海、马六甲海峡以及霍尔木茨海峡都是世界海运的主要咽喉,是中国能源、外贸进出口货物的生命线,也是中国优先重点发展的战略通道。而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更是处于这条航线的中心枢纽位置,确保海上交通运输的安全通畅是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关键。近 10年来,海上安全逐渐构成中国周边外交的主要挑战之一。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近年来,不断在南海挑起事端,严重影响海上运输安全和这一地区的稳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比,“海上丝绸之路”推进较慢,就是因为南海争议牵制了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投资。因此,维护海洋秩序,化解各种纷争,保证海洋航线畅通无阻,对“海丝核心区”建设至关重要。

(三)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沟通阻碍

“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国情、民族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巨大,交流沟通本来就不容易,而目前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中的保守主义(观望)、排外主义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对中国的信任和友好态度,阻碍了“海丝”建设的顺利推进。也由于我们宣传、交流不够,造成“海上丝绸之路”部分沿线国家(地区)对我们不熟悉、不了解,对于是否参与21世纪海上丝之路建设,仍持观望、猜疑和审慎的态度。

(四)企业融资难

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与沿线国家加强人、财、物的互动,通过要素的合理配置,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共同发展,造福沿线国家人民。实现良性互动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而其中资金是重要保障。而目前筹集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资金也是一个问题。一是在全球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企业投资实力和意愿都在下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体放缓态势没有明显改善。二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吸引跨国投资,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如在经济发展和就业压力下,美国就提出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通过降低税费吸引本国企业海外资金回流。三是受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影响,美元汇率持续走强,人民币存在贬值风险,让海外资金投资意愿谨慎。

(五)建设“海丝”人才短缺

发展靠创新来驱动,创新则靠人才来支撑。没有人才资源,创新和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深入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需要一大批精通“海丝”沿线国家地区语言、了解目标国家的风俗习惯、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通晓国际政治和国际法规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蔡勇志对50位厅级干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您认为福建企业走出去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中,“国际化人才资源匮乏排在第1 位。”[10]当前,“海丝”人才供给短缺以及人才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走出去”步伐,已成为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的短板。

三、福建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是国家赋予福建的总体定位。作为“核心区”,我们既有规划引领和提供服务的责任,也有话语引导和要素汇聚利用的先机。当前,福建必须立足创新驱动,培育新动能,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发展后劲,使福建成为海丝国内协同体系的组织协调者、海丝国际协作平台和载体的提供者和海丝要素资源国际流通的集散地。

(一)加强协调沟通,让福建成为海丝国内协同体系的组织协调者和引领者

一是与中央部委增强互动,促进国家层面早日出台“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同时争取财税、金融、开放等更多政策支持。

二是牵头引领,探索创新与“一带一路”主要省份合作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各省以各自比较优势参与“海丝”核心区建设,避免同质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各省提供可有利于协同推进的服务平台,形成要素资源的合理整合,打造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比如海丝省份及城市联席工作会议、海丝口岸物流联盟等。[11]

三是协调好福建省内沿海和山区发展比较优势。对“海丝核心区”而言,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是“点”,而福建是“面”,“点”“面”协同至关重要。[12]作为沿海较发达地区的港口城市福州、厦门、平潭、宁德、漳州、莆田等要主动先行先试,着力建设海上合作战略支点;而象三明、南平、龙岩等内陆城市要大力拓展腹地支撑与承接拓展水平,有力支持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继续加快以海港、空港和铁路干线公路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海、陆、空交通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实现沿海与内陆的互联互通,建立起现代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实现消费与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推进“海丝”建设不断深化。

(二)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海丝”国际协作平台和载体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制度环境、金融环境、安全环境和舆论环境,拓展更加富有成效的经贸合作。

一是以福建自贸试验区为载体,实行更加自由开放的政策。确定几个地理位置优越的港口试行自由贸易、自由外汇、简单税制和低税率等制度,以吸引各方资源、资金的注入。

二是尽快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高通关效率。在现有“一个一”通关模式基础上,加快推进“单一窗口”建设,将边防边检、海关、检验检疫等申报项目集中在“单一窗口”办理,节约企业申报时间,提高通关效率,吸引内陆更多货物“借闽出海”。

三是不断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努力打造“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投资的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平台。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为重点领域,以福建自贸试验区为主要载体,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继续发挥“5·18”海交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和“9·8”投洽会等平台作用,突出“海丝”元素,助力企业扩大双向投资。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省际间的合作,拓展经贸合作的内涵与外延,实现互惠互利、互联互通、合作共赢。

四是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由于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在未知领域的突发危机将加大企业海外市场发展的风险。因此,要打造高质量、跨文化的核心对外宣传公关团队,发展“团队宣传”的优势。通过深入研究国家“海丝”建设各项政策、“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基本国情、充分掌握沿线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情况及资源优势、政治环境,把握当地消费特点和发展规律,全面了解国际市场的道德规范和公序良俗,有针对性地设计对外宣传方案,为福建省企业“走出去”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精神的融合交流

一是建立政府合作交流机制,加强在文化教育培训、旅游市场和医疗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协作,积极推动福建省城市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建立友好城市,不断增进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二是重视发挥学术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好福建的侨智、侨力,充分利用海外侨胞熟悉我国和住在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的特点,“以侨为桥”,增进与当地政府及民众的沟通和理解,增强双方的尊重互信。

三是确立旅游业作为推进“海丝”建设的先导产业。旅游业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能让“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更好地相互了解,消除误解和偏见。因此,可以确立旅游业作为推进“海丝”建设的先导产业。要整合“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产品和市场资源,积极推进国家(地区)间旅游合作,策划打造中国“海丝”世界级旅游线路,做大做强“海丝”旅游产品。同时,要积极争取落地签证、邮轮过境免签、退税等方面便利政策,促进旅游往来便利化。

(四)深化融资体制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一是建立联动机制。政府与企业成立联席会议,定期进行沟通交流,制定金融支持“海丝”建设方案,并协助解决金融机构在支持企业融资中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挥政策性融资作用,统筹各类贷款资金,为企业在海外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低成本融资服务;建立信息交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交流共享常态化、规范化,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引导金融主动与企业对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深化金融机构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支持福建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到“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在促进交流的同时也为企业融资提供方便;欢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来福建省设立分支机构甚至总部,深化交流合作。积极争取亚投行、丝路基金、东盟基金等投向“海丝核心区”建设。

三是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护航“海丝”项目建设。建立贷款保险,对“走出去”企业贷款进行保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成立融资担保公司,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担保。鼓励福建省保险公司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保险机构进行合作,降低保险公司在查勘定损、后续理赔等方面的成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五)大力培养和引进核心区建设亟需的人才

大业欲成,人才为重。“海丝”建设,核心靠人。纵观历史,丝绸之路就是靠人走出来、干出来的。必须加快“海丝”人才供给侧改革,大力培养和引进核心区建设亟需的人才。

一是建立人力资源培育和输送的引导基金,联合各地、各国政府尽快出台人力资源养成和引进计划,充分做好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配套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二是实施“海丝”人才培养工程,建设“海丝”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培养紧缺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加强涉外劳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为“海丝”核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13]

[1] 吴阳.打造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重要枢纽 “海上福建”如何担当使命 ,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 cn/gn/201706/t20170613_10052681_1.htm.

[2][4][7] 叶飞文.福建:加快“海丝”核心区建设步伐[J].中国投资,2017(9).

[3][6] 李强.发挥引领示范聚集辐射作用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N].中国经济时报,2017-05-22.

[5] 尤权:在新起点上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zt/qxfj_131887/mtjj/201706/t20170613_10058682_1.htm.

[8][9] 杨宏云,吴崇伯,施雪琴.发挥福建海洋文化优势 福建理论学习,2015(10).

[10] 蔡勇志.福建打造“海丝”核心区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基于50 位厅级干部的问卷调查[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

[11][13] 黄茂兴.加快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 推动福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2017-11-03.人民网-福建频.http://fj.people.com.cn/GB/n2/2017/1103/c181466-30886199.html.

责任编辑:林善炜

F125

A

1674-1072(2018)02-043-05

2018-02-26

林丽娟(1966-),女,福建闽侯人,福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海丝核心区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如何讲好“海丝”故事: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叙事方法的研究——以“无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例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福建医改新在哪?
万盏蜡烛 祈福海丝申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