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式塔理论视角下碎片化现象分析

2018-04-02赵倩男

视听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整体经验

□ 赵倩男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成为人们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其传播的快速性、互动性及信息的海量性等特点,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其传播内容和方式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碎片化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碎片化传播本身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碎片化或者说多元化,其中包含生活方式的碎片化。如今媒体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受众对于媒体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大,随着各种亚文化的兴起和价值多元化的凸显,信息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受众沉浸于各种媒体为他们编辑的信息中,利用各种零碎的时间接收着这些信息,个人行为和时间都变得支离破碎。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碎片化”表征

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内部存在着一定的框架,有自己的规则和秩序,传播的内容大多是在这种框架内生产的,生产的信息产品经过层层把关,呈现给受众的内容是逻辑完整、条理清晰的,具有一定的深度。新媒体环境下,新兴媒介传播的去中心化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生产的规则与秩序,任何人只需具备简单的生产条件,就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使其进入流通传播的渠道。大量的社交软件每天都生产出海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新媒体平台使得碎片化传播这一现象变得“显性”了①,这种传播方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信息来源的碎片化

所谓信息碎片化,主要是指事实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意见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两个层面。②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信息传播,都具有来源多样化的特征。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对受众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些媒体呈现给受众的信息也是完整、有条理的。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市场格局,以即时性、交互性、信息海量性等特点快速赢得受众喜爱,获得信息的渠道也不再只是几个特定的传统媒体,而是来源于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兴媒介平台。

(二)信息文本的碎片化

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大多短而精炼,在文体、版面设计和内容排版上不受限制,文本也大多不成系统,更是缺乏完整的篇章结构和逻辑体系。完整的信息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再编辑与传播呈现出块状、零碎的特征。如微博有140字的限制,传播的内容相当有限。这种简单、随意的表达方式恰好契合了当前人们的习惯,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颠覆了以往的叙述方式,也降低了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同时为信息文本的碎片化开辟了道路。

(三)思维方式的碎片化

如今信息量不断增加,已经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快速而准确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变得异常困难,巨大的信息量让人应接不暇,只能根据需要筛选一部分来了解或进行“浅阅读”。信息的获取被人们视作不被社会发展所淘汰的唯一途径,所以人们比较在意获取信息的速度、广度而非深度。这种碎片化式的阅读使知识的输入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导致人们无法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弱化了人们的思辨能力和研判深度。

二、长期接收碎片化信息的弊端

我们平时所接收的一切信息,形塑着我们的思维方式。长时间接收碎片化信息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僵化,很难进行复杂而深入的思考。碎片化的信息为了让受众快速浏览通常会降低阅读难度,最常用的做法就是化整为块,也就是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通常只体现表面上的东西,无法展现其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事实与联系共同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我们的知识体系就如同一张看不见的网,事实就是网上交织的点,联系则是把所有的点连成网的一条条线。事实决定了个体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个体的知识深度。当个体接受碎片化信息时,实际上只是在不断地增添事实,没有增加事实之间的联系。因此长期接收碎片化信息会使我们的知识变得如浮萍一般,孤零零地漂浮在水面上,流于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

三、格式塔理论与碎片化

格式塔心理也称完形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这一学派注重整体性,认为知觉是先感知到整体然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每个部分,而并非先感知到部分再注意到整体。此学派研究对象是直接经验与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心理现象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③,即强调整体原则。在格式塔理论看来,人的知觉并非感觉的简单相加,思维也并非经验的简单联结,理解的过程是人们对过去事件充分知晓后对旧结构的更新升级,是新结构的豁然形成的过程,有一种顿悟的意味。

(一)直接经验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个人亲身参与实践时感知到的一切,也就是主体在对征象的认识过程当中所掌握到的经验。但是这种经验并不是零碎的而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构成了行为环境,也就是心目中的环境,和客观环境的直接刺激并不完全一样。

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人们习惯于从微博、微信以及新闻客户端等各种手机应用上获取信息,缺乏直接经验。我们从媒介上得到的信息与现实并不完全一致,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会形成一种“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被称为信息环境,它不是对现实环境的直接复刻或再现,而是传播者对事件或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后重新为受众构建的环境,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长期接收碎片化信息、缺少直接经验会使我们长期生活在真空中,缺乏对现实环境的把握和认识,无法建立起现实中各种事物的联系。

(二)完形组织法则

完形组织法则是格式塔学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实验佐证的知觉组织法则,它阐释知觉主体是按怎样的形式把经验素材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但是如今人们接收了过多的碎片化信息,容易导致思维僵化,割裂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也无法把握整体与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由格式塔理论可知,整体不是部分元素的累积或简单相加,整体的各个部分是由这个整体的内部结构和性质所决定的。所以通过完形组织法则我们可以了解到:人在知觉时会结合以往经验把经验素材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因此我们应该先感知整体,而后注意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成分与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多获取完整信息,深入思考其中的逻辑与内涵,从中剖析各种现象,而不是浅尝辄止,一扫而过。

(三)创造性思维

格式塔的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旧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然而长期接收碎片化使得人们的思维呈碎片式,就谈不上打破旧的完形,因此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就被打断了。在韦特海默看来,想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必须了解各方面的相互关系,过去的经验也只能在有系统的知识整体中才能获得意义进而运用到下一次实践中。但是长期被碎片化信息围绕,让人们失去对整体的把握,因而无法获得过往经验的意义,进而缺乏创造性。

四、结语

碎片化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同时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要做的不是消极的遏制,而是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努力消除碎片化带给我们的弊端。

在碎片化时代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把传统的经验和手段与碎片化传播相结合,重视结构性或整体性,整体报道事件,整体看待问题。传统媒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运用专业的理念、业务手段及运行机制,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网络新媒体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应提炼碎片,挖掘信息间的联系,通过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版面的设计等手段来体现信息的内在关联,从侧面体现出对新闻的解读。另外受众也要提高思考和批判能力,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防止迷失在碎片化信息的海洋中。只有从媒介传播和受众自身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消除碎片化带给我们的不良影响。

注释:

①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9-11.

②彭兰.碎片化社会与碎片化传播断想[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09-110.

③[德]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黎炜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79-82.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整体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