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传播初探
2018-04-02李鑫
□李鑫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同时,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如何迎接挑战走向光明,不止关乎是否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否接受、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落实在社会实践中。因此,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将党的新理论转化为大众的共同认识,是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前进的关键一步。
一、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逻辑前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化”是指新思想、新理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扩散与普及,而传播致效的重要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①从符号含义的共通理解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是将基本思想理论、基本方针方略和具体理论政策以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来呈现,而不同群体的人对同一符号所呈现的含义和理解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尤其表现在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身上,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对同一符号在理解程度上是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表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现实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过程中考虑不同群体的文化接受水平,从认知广度和理解深度两方面入手,真正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普及化。受众接受传播者的观点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既受到大众自身文化层次的制约,又受其内在心理接受图式的影响,一般来说,受众容易接受与他们具有共同知识背景、相近思想观念的传播者所表达的观点,回避或排斥与自己不一致的那些观点。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需要考虑多样性的受众的要求,以受众的知识背景、思想观念以及心理因素为参考值选择合适的传通空间。
二、传播内容的通俗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是指党的创新理论在人民群众中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理论的内化于心,最重要的是对理论内容的表达能够符合大众的需求——内容话语和表现形式上的通俗化。通俗,也即浅近平易并符合一般人的水准和需要。显而易见,大众首先是对理论听得懂、看得懂,然后才会转化为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传播内容的通俗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重要环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实质是将高深的科学理论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加以体现,并将党的理想智慧转化为社会大众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十九大正式被提出,其基本内容是系统地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各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③这一理论体系抽象概括为“八个方面”“十四个坚持”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理论政策。这些内容是党中央集体对现实问题的高度概括,是抽象的、复杂的、深奥的。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新的探索,亦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形成。在此过程中,习近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其讲话具有口语化、通俗化、形象化的特点。在2015年参加上海团代表审议时,习近平指出,“人有惰性物质有惯性,不能那么任性了。”④习近平的讲话没有官味,没有学究味,用朴实的话语讲出朴实的道理。这就要求传播者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过程中能将深邃的理论内涵与亲切的话语相结合,以使更多大众接受和理解。
三、传播渠道的畅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传播主体传递的信息顺利到达接受者的接收视野,中间必须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或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架构起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因此,顺利的信息传递必然要求传播渠道的畅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是传播者通过传播渠道向大众传播的过程,如果传播渠道阻塞,将无法实现党的新理论的大众化,由此可知,传播渠道的畅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必然要求。传播渠道的畅通主要表现在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内容的和谐发展,即不同身份的受传者通过相适应的传播渠道接受传播内容,这样才能实现传播环节的顺利完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可以通过广播演讲式、报纸宣传式、电视宣传式、新媒体等多种宣传方式来进行推进。为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宣传渠道的畅通,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传播渠道针对受传者达到传播效果的最优。一方面,需要考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属性;另一方面,需要考虑不同身份背景和不同知识层次的受众在接受党的创新理论时接触的传播渠道多样化。
四、社会实践的践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和实践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群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⑤这一问题是基于人民大众现实生活中的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的具象的形形色色的实例而提出,是对现实问题的抽象化、深入化和根本化。显然,只有通过推动科学理论的大众化,由少数人掌握转化为多数人共有,由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才能实现其具体的意义。再者,理论落实于实践,实践对理论提出新要求,这是一个不断完善与进步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后所提出的,指导“新时代”发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促进理论的丰富与完善,由此,社会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最终落脚点。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3-44.
②李春会.受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2):62-64.
③王骏.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两大架构[J].探索,2017(05):5-11.
④刘卫红.政治隐喻与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评介[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7(02):39-41+90.
⑤金民卿.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人民论坛,2017(S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