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全能型的纪录片人
——以纪录片《高十》为例

2018-04-02何汉立

视听 2018年6期
关键词:编导纪录片

□ 何汉立

《高十》是近年来“体制内”较少见的一部小成本、大成效的社会类现实题材纪录片,在没有立项和专项经费支持下,编导在完成常态化的栏目任务之余,挤出时间连续跟踪拍摄3年,记录一个农村学痴唐尚珺为了梦想,读了十年高中,瞒着家人参加了七次高考的故事,然而,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之日,却是老父亲查出癌症病危之时,他用十年光阴,换来了人生彻悟!

纪录片《高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中国梦短纪录片展播奖补片目,荣获广西广播电视奖一等奖、广西新闻奖一等奖、第十一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一等奖、广东日“优秀南派纪录片评选”优秀作品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新人奖”。此外,《高十》改编的微纪录片还荣获了“中国·镇江国际纪录片盛典”玉山最佳微纪录片奖。

这部获得许多业内重要奖项的片子,所有费用支出才7000元,是笔者独立完成的入行处女座,集摄像、编导、剪辑、撰稿、包装于一身,在纪录片高成本、商业化、团队化、平台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创作者的个人价值是被埋没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那么广大省台、市台、县台的一线编导记者如何在日常工作领域中,借助良好的选题、灵活的工作方式、得天独厚的人脉资源,通过小成本小制作另辟蹊径,让个性化创作大放异彩?《高十》给的启示:学会做一个全能型的纪录片人,能导、能拍、能写、能剪。

一、能导

编导既要讲技巧,也要讲情怀。编导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导演的“介入”而改变了整个事件的实质性走向,当然导演过于“旁观”往往也处于被动无法获得满意效果。拿捏好分寸很重要,合理编导让故事推向高潮,犹如“化妆”,绝对不能导演痕迹过重,变成了“整容”。

(一)能喝酒能办事 从读书时代开始,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总告诫我们不要抽烟喝酒。可是毕业工作之后才发现,真正的职场规则是:烟可以不抽,酒必须要喝。能喝酒,能猜码,喝醉了还能写稿拍摄,才是一个本领过硬的编导。

正所谓“酒后吐真言”,人在很清醒的时候有自我防备之心,为了采访到唐尚珺反反复复补习的真实心声,笔者决定与唐尚珺拼酒,让他醉后再采访。结果两人都酩酊大醉了,笔者摇摇晃晃地拿起摄像机开始工作,终于录到了唐尚珺的心里话:“里面清醒,外面醉了,心中的是什么,梦想,它老是驱使我去做那些事,很多人挣扎了一辈子都挣扎不出这个圈,农村这个圈很多人讨厌在这里呆着!”

(二)抓住重要时间节点 一个故事的进展会很漫长,我们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地跟拍,在资金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实时留意主人公的动态,分析好事件的大致走向,选取故事的关键节点去拍摄,才能省力省心。如果像无头苍蝇一样看到什么就拍什么,不仅素材庞大而零散,还耗时耗力。谎称大专毕业工作后的第一次回家,再次高考,拿到录取通知书向母亲坦白……都是很关键的时间节点。《高十》的拍摄次数不算多,但每次都能收获满满。

(三)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高十》其实有很多硬伤,但是由于题材的独特性,锋芒已经掩盖了很多制作上的缺陷。正如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给《高十》颁发“最佳新人奖”时的评语所说,“用真实情感与曲折情节,展现人性中的坚持与无奈,粗粝的影像,掩饰不住导演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与对记录精神的理解”①。这个选题首先给人的感觉是震惊,活脱脱的一个现代版的“范进中举”,暴露出了高考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时代缩影,令人深思。

(四)手机也能成为创作中的利器 善于利用手机自带的小功能绝对能够给工作带来便利。比如用手机的“便签”“录音”等工具。《高十》的查询高考成绩片段,唐尚珺拨打成绩查询热线时,笔者让他开启了手机的“通话录音”功能,在一台摄像机的情况下,就能保证电话声、现场声两轨音源清晰不间断地录制。还有片中的大部分独白,也是开学后主人公在北京找个安静的教室用手机录音发回来的。所以说小成本制作要会讨巧。

(五)用音乐来表达内心 这里所说的音乐,不是后期制作的配乐,而是指前期拍摄时的现场音乐。不要把信息填得太满,在适当的位置“留白”,让现场音乐来洗涤心灵,为片子带来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高十》的主人公擅长吉他弹唱,他被三堂哥训斥后,笔者特意让他在看火熬粽子时弹唱《老男孩》片段:“也许永远都不会跟他说出那句话,注定我要浪迹天涯,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幽咽凄美的节奏,切合心意的歌词,顿挫有力的弹唱,这是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撕心裂肺的抵抗!观众听了自然能有所触动。

二、能拍

纪录片绝大部分场景都不可以重来,而且突发情况多,剧情跌宕,一旦遇到复杂的场合,摄像师根本无法做出细节衡量,只有编导才具有把握节目走向能力。与其把生杀大权交给别人,还不如自己操刀。在小成本制作中,由编导来自己掌机,不但可以节省大量费用,还能让片子的“躯体”和“灵魂”高度结合,实现画面与思想的统一。

(一)一个人拍出多机位的效果 一个人如何拍出多机位的效果,让一段进行时态的“纯现场”保持动作连贯、信息完整、镜头流畅、景别丰富、对话连续?这对于所有摄影师都是一个挑战。耳听八方,眼观六路,不但要时时在大脑里运算光圈、快门、焦距、光影、背景等数据,得出一个最佳的拍摄方案,还要时刻分析拍摄对象的动作、语言、神情,对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对下一个动作进行预判,才能在无关主题的对话时迅速移动机位变换景别,提前做好准备捕捉下一个重要瞬间,实现后期的无缝剪辑。这是脑力活,也是一项熟能生巧的技能,更是一个集合编导、剪辑、摄像这三样工种为一身的岗位角色才能进行的随机应变。

(二)重视现场声 在时政新闻、宣传片、专题片里面,现场声是不被重视的,通常是被拿掉的,但是在纪录片里面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声音和画面的关系血肉不可分离。拍摄时,要录好一段完整的有用现场声,方便空镜头衔接时声音保持连贯,直白地说就是换机位和景别,不停止录制;平时多录一些现场的典型环境音,作为淡淡的低音,可以消除后期剪辑上的跳动感,比如城市的车流声、闹市的嘈杂声、野外的虫鸣鸟叫声……

(三)捕捉到最精彩的造型 这个环境下最典型的画面是什么,这个事件中最核心的动作是什么,这个故事里最感人的那一刻是什么,拍摄时都要问自己,“最”字体现在哪里,才能不被冗赘繁杂的旁枝末节所牵绊。抓到精彩的画面,除了经验和技术,最关键的就是耐心、需要等。等待好的光线,等待好的背景,等待好的动作。

(四)地点、场景、元素丰富化 跨国家、城市、地域、行业、年龄、季节……跨越性大的题材,纵深感、厚度感、立体感才能呈现出来。《高十》跟拍三年,讲一个读了十年高中的故事,时间跨度有了;拍摄地在防城港、钦州、南宁、北京四个城市,空间跨度有了;从大城市到小山村,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反差关联有了;由涉世未深的学生成长为社会成年人,由儿女的梦想映射到父母的期盼,角色反差有了……尽量从多维度去架构故事,片子的菱角才分明。

三、能写

目前还没有一个关于“纪录片”的定义是得到业内广泛认可的,界限模糊,导致真人秀、科教片、文献片、专题片等节目都打着“真实”的旗号披上了“纪录片”的外衣。笔者认为,纪录片应该是文本后行、现场为主、解说为辅,一切具备有主题先行、文本先行、解说为主的特征的节目形式,都不能归类为纪录片。所以纪录片的写法应该就地取材、补充说明,甚至淡化。

(一)让矛盾在镜头里自然发生而不是靠解说推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纪录片的写稿应该是“无为”,像电影的手法一样,依靠镜头里面的画面和现场声推动故事走向高潮,一切旁白解说都是苍白无力的,甚至是令人反感的。纪录片的写稿,对画面进行有声解读,对情节做悬念描写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应该让写稿的过程变为一种只是对素材平实的归纳,才能还原纪录片真实的本貌。《高十》的做法是画面先行,现场声辅助叙事,让人物对话形成内在矛盾张力,再借助采访和独白进行故事串联。笔者要做的只是筛选画面和声音信息,把精彩的部分保留,把啰嗦的过程简化成文字,以主人公独白或者纯字幕的形式出现。没有配音解说,以纯现场叙事,保留了纪录片原生态手法。

(二)借鉴电影的叙事方法 电影之所以能让观众在银幕前耐心地看上一两个小时,光有演员、演技、视觉特效不够,还得有好的故事情节,这些情节大多采用了“好莱坞叙事方法”②。概括起来就是给主人公设定一个目标,去实现的过程就会有很多艰难险阻,最终历经波折达成了目标。悬念,矛盾,递进,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放眼四海之内皆准。纪录片要善于借鉴这种叙事方法,才能让主线故事引人入胜。

(三)理顺逻辑结构 纪录片是一种艺术形式,我们拍摄得到的原始素材是零散的,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去罗列,效果可能会很平淡。写稿的目的之一就是理顺逻辑关系,打破原有的时空,创造出一个有利于故事表达的多维度荧屏空间。主人公瞒着家人偷偷读了十年高中,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告诉亲人真相的时候父母会原谅他吗?这是观众的一个期待,也是故事结尾时必须给出的一个“结果”,这就是《高十》应该有的故事逻辑。

四、能剪

剪辑是一项考验脑力、耐力、眼力、体力的技术活。剪辑不是简单的蒙太奇技巧,它需要编导思维,一部纪录片剪得顺不顺畅看章法,剪得有没有灵魂看思想。由编导来自己操刀,更能把片子的内涵剪出来。

(一)整理空画面 由于拍摄周期长,拍摄素材量大,到了后期剪辑时早就把画面内容忘了,所以正式剪辑前,我们需要对原素材进行整理。按照内容类别,把素材拖到时间线,把好的画面精剪好归类,把废镜头删掉。这样既可以对画面重新熟悉,也能把最具代表性的画面全部用完。

(二)场景段落化 磨刀不误砍柴工,拿到稿件后先要按照内容,对整理出来的空镜头进行一个分配部署,确保镜头的使用贴切合理,不重复,不遗漏。按照不同的段落文字,选择适合的场景内容,一次性用完,让所有的场景镜头都段落化,这样剪起来思路就清晰了。不然一句话一句话地去找画面,出来的效果容易碎片化,画面思维混乱。

(三)小特效帮助叙事 纪录片讲究稳重和平实,不能搞太多眼花缭乱的特效,但是又不能赤裸裸没有任何修饰,平衡的标准是不留痕迹、恰到好处、帮助叙事。简单的声音去噪,能让观众的耳朵更舒服,很多剪辑软件都自带有简单的去噪功能,把200赫兹以下、20000赫兹以上的声音频率压低,就可以让常规的话筒电流、空调低鸣、车流底噪等声音降低;简单的调色,能让不同机器拍的画面匹配协调,能把反差大的场景柔和过渡;简单的防抖,把拍摄时手持抖动稳定下来,让画面看起来更舒适美观。还有倒放、拍照、闪电、渐黑等特效可以为叙事服务。

注释:

①2017学院奖:颁奖辞大公开揭秘这些片子的获奖理由[EB/OL].http://3g.163.com/dy/article/D75V8CLQ0521N 2KD.html.

②[美]波德维尔.好莱坞的叙事方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编导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新媒体视域下对电视节目编导的新要求
中国电视编导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