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记者“热”的“冷”思考

2018-04-02元帅军

视听 2018年6期
关键词:记者团活动

□ 元帅军

小记者顾名思义就是指新闻媒体在中小学生中招募的、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和新闻采写活动的一个独特学生群体。媒体开办小记者团在业界已不是新鲜事物,近年来,受互联网冲击以及体制机制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传统媒体面临着受众流失、影响力下降、营收“断崖式”下滑的严峻形势,媒体加快融合,转型发展成为必然选择,于是各种媒体又开始把尝试把小记者作为媒体“逆袭”的重要抓手,各地小记者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小记者争夺大战也是越演越烈。由于全国小记者运行没有统一模式,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管,一些地方媒体运行的小记者团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

一、小记者团的兴起及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媒体就开始尝试开发小记者资源,2010年以后,随着传统媒体生存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重视并积极创办小记者团。总体来讲,当前开办小记者的媒体以报社和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为主。传统媒体开办小记者团主要目的有:一是可以进一步稳固受众关系,提升媒体影响力。对纸媒来讲主要是通过小记者订阅报纸保证发行量,对广播电视来讲能增加受众,毕竟每一名小记者背后都最少牵动着7个家长(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亲友),关联着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一所学校。小记者参加媒体举办的各种活动,并通过版面、微信公众号等发表作品,本身就是一种驱动传播,无形中提升了媒体影响力。二是媒体通过招募小记者收取数额不等的会员费,组织夏(冬)令营、教育培训、游学以及为房地产、大型商超引流等都可获得一定收益,可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小记者团的活动大致分为新闻素养主题讲座和社会实践采访两大部分。一方面小记者们通过新闻素养课学习新闻采访、写作、摄影摄像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一方面通过参加媒体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增长见识,提高能力。以安阳广电小记者为例,2017年8月,安阳广播电视台联合市关工委、教育局、团市委开办广电小记者团,活动一经推出,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欢迎。成立以来举办大小活动70余场,小记者们先后参观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了解城市变迁和未来前景;走进环保局、污水处理厂,学习环保知识争当环保小卫士;参观国之重器司母戊鼎发现地,了解一段护宝传奇;走进电视演播室,体验一把小主播……活动结束后,小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还通过广电报《快乐成长周刊》及微信号等媒体发表。通过活动,小记者们在实践中锻炼胆量、增强自信,在练笔中提升素质、提高能力,在活动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培养了守时、守纪、讲文明、懂礼仪、团结互助的道德品质。

目前全国各级媒体大多开办有小记者团,发展规模也不尽相同,好一点的有几万名小记者加入,模式成熟,影响力强,也有的小记者团规模较小,名存实亡,活动时断时续,对小记者资源的开发仅停留在初级阶段。

二、小记者团运行面临的困惑与难题

随着各地小记者团的快速增长,运行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小记者管理难度大,存在安全隐患,课程设计不科学,收益低等问题突出。

一是同质化严重。由于小记者开办门槛低,媒体竞争激烈,因此小记者成为争相抢夺的对象。据一家省级电视频道小记者团的负责人讲,在他所在的省会城市,省级电视频道、广播频率、党报、都市报以及市级各媒体再加上社会组织开办的小记者团多达50余家,对小记者的争夺异常激烈,由于模式大体相同加之资源有限,小记者活动雷同,相互抄袭,往往一家刚去过另外一家又去参观采访,一方面让孩子缺少新鲜感和参与热情,同时也令学校及实践基地不堪其扰。

二是管理困难。小记者团队少则几百人,多的数万人,人数增多给小记者的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组织活动属于“劳动密集型”,每一次活动要通过微信报名,工作人员要发帖、报名、统计、点名、核对,大量工作需要去做。有些小记者团因为人数太多,人手又不够,就采取“大呼隆”的方式,通知发出去后,不做统计核对,只要有小记者标识的都可以来参加,忙活一年下来,究竟有多少小记者参加了活动,参加了哪些活动,哪些小记者经常参加活动等信息无法统计。

三是安全存在隐患。组织外出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要牵扯到出行安全、餐饮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小记者毕竟是孩子,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尽管每次活动主办方都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准备工作,但难免挂一漏万,出现纰漏。孩子的事无小事,因此主办方也是提心吊胆,准备工作只能细之又细,增调更多的家长及爱心志愿者帮助维持秩序,甚至有些小记者团为规避户外活动风险,大量采用室内讲座的形式,活动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四是服务不够精准。正如传统媒体提供内容“千人一面”,而智能媒体提供内容“千人千面”一样,以往小记者团所提供的课程和活动大都是主办方事先设计好的,缺少足够调研和充分征求意见,主办方往往根据个人主观判断来研发课程和组织活动,导致有些活动人气爆棚,有些活动报名者寥寥无几,难以满足小记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体验度不高。

此外,由于没有找到更好的盈利模式,一些主办方收取的“会员费”难以维持成本支出,开办小记者团成了一块鸡肋,骑虎难下;有些小记者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公益活动少,诸如生存拓展、国学、夏(冬)令营等商业活动过多,小记者成了“唐僧肉”被过度消费,引起了家长的不满。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小记者的运营发展思考

针对当前小记者运行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媒体领导在决策小记者项目时,要审慎决策,权衡所掌握的资源和负责人合适人选,避免盲目上马。另一方面,针对在互联网中“浸泡”大的新生一代,必须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手段来运行小记者,满足小记者需求。

(一)运用大数据对小记者进行管理和提供精准服务

借助新媒体平台,为小记者建立用户数据库。数据不仅包括了孩子的姓名、年龄、年级、学校、加入时间等基本信息,还详细记录小记者参加活动的次数,参加活动的内容,参加了哪些公益活动,报名了哪些收费项目等。据此进行大数据分析,为每一位小记者进行画像,从而精准分类、分层,按照不同圈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和经济承受能力的需求。例如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收入高、消费能力强的家庭就可以提供研学、高品质游学活动项目。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小记者提供更多用户体验

无论是广电小记者还是报业小记者,提供的大多是线下服务,活动结束后,再通过报纸版面、电视画面、广播节目为小记者采写的稿件提供展示平台。然而受报纸版面、广播电视节目时间限制,能够发表作品和上镜“露脸”的小记者数量毕竟有限,难以满足众多用户需求。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轻松地把活动搬到线上。例如通过网络,小记者的作品可以以文字、视频、音频等方式海量进行展示,并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通过网络投票,主办方可以根据小记者们的意愿来规划设计课程;通过网络视频,小记者可以进行远程采访、交流;利用“空中课堂”,可以对小记者进行培训和开办讲座,由于线上活动没有人员限制,也不受场地限制,会大大减轻线下活动所带来的管理、安全、场地等难题。

(三)用互联网思维搭建合作共赢的平台

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合作、共享。小记者的运营绝不能仅仅依靠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一家之力”来办,而是通过搭建小记者这一平台,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圈。例如学校通过选拔招募一定数量的小记者;商家、社会组织和活动基地提供场地、人员、设施和活动经费等;媒体整合社会资源设计开展活动,并对活动进行全媒体宣传,通过活动小记者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商家得到了宣传并实现消费“引流”,媒体在服务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必须打破固有思维界限,运用互联网思维,“用户至上、体验为王”,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勇于创新,努力锻造出素质高、能力强的全媒体小记者,实现小记者活动体验的华丽升级。

猜你喜欢

记者团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白宫记者团专机因蝉延误近7小时
新媒体背景下的红领巾记者团实践探索
牛年到,节日活动可以这么“牛”
“拍手歌”活动
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记者团的困境和转型发展对策
小记者、小科学家找到组织了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