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盛开在雪域高原上
——记甘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室主任尚红梅
2018-04-02柴帆
本刊记者|柴帆
今年是尚红梅与农业打交道的第二十个年头,二十年,一个人生命路程的四分之一,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有些人在这四分之一的时间洪流中逐渐迷失了自己,也有些人在这浪涛中成全了自我。尚红梅说:“虽然从未想过会在农业领域中工作,但是依然感谢当初出现在我生命中的阴差阳错。”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一个离内陆最近的雪域高原,也是藏在甘、青、川之间的一处秘境天堂。有人说,甘南浓缩了整个藏区的美,通透的天空,温暖的阳光、寥寥无几的游人,比起人声鼎沸的时节,冬日的甘南更显出几分安静祥和。
眼下,正是这片雪域大地的农闲时刻,忙碌了一年的农民此刻大都坐在自家的热炕上,就着糍粑(青稞炒面)喝着酥油茶,把话来年的光景。
无心插柳,却是弱柳成荫
平平常常的清晨,天微微亮,刚翻出鱼肚白一样的颜色,在通往甘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甘南农科所)的路上,一个面色微红,带着一副学究眼镜,裹着军绿色棉袄的女子正携雨伴雪地疾步行走,她是现任甘南农科所科研管理室主任——尚红梅,甘南州农科所是甘南州唯一的一家农业科研机构。
从1997年起至今,尚红梅已经在农业领域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在谈及为何选择农业时,她并没有豪言壮语,平淡地说道,“当年从甘肃省平凉农校植保专业毕业的时候,植保专业在当时一点也不热门,我也没有考虑过农业这个领域,那个时候是因为人家录取我了,我就上了。”
毕业后,尚红梅被分配到甘南农科所工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尚红梅说:“我仍记得当时第一次进所工作时的样子,那时候,我和其他三个人被分配一个育种团队里,从事青稞新品种的选育研究。”甘南是藏族自治州,糌粑(青稞炒面)是藏民的主食,藏民们一日三餐都吃糌粑,优质青稞品种的选育是甘南农业科技攻关的重点之一。
为保证青稞基地的优质种源,尚红梅的团队通过国家重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甘南州青稞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和“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青稞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为甘南州青稞生产基地的建设奠定了良种基础,使种植区青稞良种覆盖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了100%,青稞单产稳步增长25%-30%。
她参加完成的“青稞新品种选育项目”成功选育出了甘青2号、甘青3号、甘青4号、甘青5号等青稞新品种,平均亩产均在250公斤以上,为甘南州青稞产量的提高和品种的更新换代奠定了基础。其中甘青5号选育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提升了甘南州的科研水平。
“甘青2号是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发出来的,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但现在已经不适合播种,现在甘青系列已经研发到了甘青7号、甘青5号,在这期间还研发了黄青系列,黄青因黄河水源的 ‘黄’字得名。”
甘南被美国最具权威的旅游杂志《视野》、《探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然而户外者的天堂,却是农业者的茧房,为了克服地形和交通对农业的限制,尚红梅主持完成了“兰郎文明线科技示范长廊青稞基地建设”项目,在该项目中,尚红梅完成了康青3号、甘青2号的良种繁育推广,累计建立良种基地面积达4.542万亩,平均亩产达257.3公斤,比当地前三年平均亩产130公斤亩增产127.3公斤,总增产青稞565.68万公斤,新增总产值1001.47万元,在高海拔地区大面积推行机械条播技术。2011年,尚红梅获甘南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开在苦寒,只为散发万里香
在时代的洪流里,人才更迭总是快速且有预兆,农校毕业的尚红梅为了不被日益发展的社会甩在后面,在工作之余,一有闲暇时间,她便拿起书本开始学习。2004年,尚红梅通过自考,获得甘肃农业大学农学本科学历,2015年又获高级农艺师任职资格,先后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国家级2篇,省级7篇,州级1篇,为甘南的农业科研成果及相关技术研究起到广泛的宣传推动作用。
尚红梅说:“现在回想起那段努力的日子,还是很开心,不管工作还是学习,人总是充满朝气和动力,像许多其他地方的农业工作者抱怨,农民不好接触,可是在我们这没有这种情况,藏民淳朴,每一次我们有了新品种,总是先发放给几个藏民实验,他们很乐意接受。”
人们去远方只是为了紧紧地搂住自己,有些人却喜欢在笛声中闻着野草的清香。2014年,甘南州开展了“三区”农牧业科技服务下乡活动,尚红梅被下派到临潭县长川乡长川村,开始了她长期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记得下派村的第一天,我们住在了当地农户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白天与村干部到田里考察,晚上去农户家里与他们交谈,调查了解长川村的耕地分布、种植方式、作物种类、生产水平、劳动力务工务农比例、经济收入等村情,以及农民群众对当前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及种子、化肥、农机具等农资方面的需求与意愿”。
长川村的蔬菜种植小具规模,在入户时,尚红梅听到有菜农反映,日光温室蔬菜有大量病害发生时,她便立即赶到乡政府将这一情况作了汇报,又返回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一头扎进棚内,展开调查。
经逐棚查看,尚红梅识别症状后,在不能确切的断定病因的情况下,对病株拍照取样,送往省农科院植保所求教专家,经专家进行初步诊断后,她又本着为菜农负责的态度,请求专家针对发生较为严重的辣椒病毒病、灰霉病和瓜类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给出合理的防治方案。
“记得那时,当我把防治方案发放到菜农手中时,防治所需的农药一时购买不上,情急之下,只能求助了所里的领导,从农科所库存的农药中调来霜霉疫净等6种农药,大约有200小袋,免费发放给菜农。”
为便于菜农更好的识别日光温室常见病害,尚红梅又将10本病虫害防治彩色图册分别送给了10个种植能手,传授给他们正确认识和防治病害的方法,使他们在掌握基本技能后,引导其它菜农学习和掌握。
不为功名,甘做农民的引路人
长川村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偏低,农民科技素质普遍较,尚红梅在一面宣传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同时,一面协同州农科所的农业专家围绕该村青稞、油麦、绿色蔬菜等三大重点产业,编写了青稞丰产栽培技术、春油菜丰产栽培技术、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等培训材料,并在长川村举办了2期培训班。
除了对当地农户进行培训,尚红梅还通过走村入户的方式,发放青稞、油菜、马铃薯新品种介绍、农业实用新技术及惠农政策等科普宣传材料,把自己所学的农业新知识、新技术面对面的传授给农民、引导农户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发展生产,依靠科技脱贫致富。
“有些事是需要你自己亲自下去看,去观察才能发现的,在观察之后,才是你该怎么做,你要怎么做的问题。”尚红梅说道。
通过对长川农户的调查,她发现,长川村农民的良种意识不强,青稞、油菜种植品种均为当地的老品种。由于增产不显著,很少有人购买青稞新品种或杂交油菜作为种子。
针对这一现象,尚红梅联系了甘南州农科所和临潭县种子站,希望能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条件,提供一些新品种示范种子。在当地农科所和县种子站的帮助下,尚红梅为当地农民送去了青稞新品系9828和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067,并对有知识、有能力、懂科学的农户重点培养,发展他们成为科技示范户,指导科技示范户建立青稞、油菜新品种示范田。从拌种、整地、施肥、播种等关键环节入手,对示范户进行了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并对新品种示范田的标准化管理作了详细的讲解。
在长川村的那段日子,尚红梅为了做到心中有数,保证农户在生产中遇到难点和重点问题时,能够有人咨询,每到一个地方她便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尚红梅说,对于帮助农户,她想做到仓央嘉措诗歌中的样子,“天上的仙鹤,借我一双洁白的翅膀,我不会飞得太远,看一眼池塘就回返。”
愿初心不改 余生与灵魂作伴
甘南海拔高,冬天气候寒冷,生活在这里的人老了容易得肺心病。问及尚红梅为何一直坚持在这里事农到现在时,她只说:“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就是有的时候回头想想,才发现时间一年又一年的没了。”
如今,尚红梅早已习惯了每天早出晚归的生活,清晨,等到田里的露水散去,尚红梅便从农科所出发去往试验田,开始她一天的工作,“搞育种研发,需要你每天下地去记录和观察。”
甘南的日头落的晚,因为常常忘记时间,尚红梅总是十分匆忙地赶回家中,给上高中的儿子准备晚饭。谈起上高二的儿子,尚红梅语气中明显欢快许多,她表示,虽然孩子现在成绩不错,但是作为母亲却因为工作的缘故时常对他照看不周,这让她倍感自责。
记者手记:
20年来,尚红梅一直奔波在甘南州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工作。她的工作是平凡的,吃着简陋的饭食,穿着朴素的衣衫,住着并不宽敞的房子,干着平凡的岗位。但是她又是不凡的,二十年来,她成年累月蹲在雪域高原的田间地头,繁育、推广优质的青稞品种,使甘南种植区青稞良种覆盖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了100%,青稞单产稳步增长25%-30%。她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拥有一技之长,却甘愿留在农村,从事着繁杂的农业生产;她挥洒着汗水与泪水,将青春奉献给土地,却乐此不疲,甘之如饴;她扎根基层,为了农民兄弟的增收致富而日日奔走。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这对翅膀,而科技最终落地,转化为生产力,还得靠尚红梅这样扎根一线的科技人员,将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新机械送到田间地头,将成果留在千家万户。尚红梅,和许许多多普通人一样,是妻子、是母亲。与普通的不一样的是,她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和甘南州的农业发展紧紧连在了一起!她的身上,有一种乐观坚毅,吃苦耐劳的品质,有一种扎根雪域、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这种品质,这种精神,让她显得那么美,像一株傲雪的红梅,绽放在雪域高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