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创教育”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8-04-02李爱民王竹荣王战敏

计算机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双创教育双创意识

费 蓉,王 磊,梁 琨,李爱民,王竹荣,王战敏

(西安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1 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双创教育”影响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这不仅标志着“互联网+”已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高度,还标志着我们步入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1]。“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将引发教育领域内的一场教育信息化革命,如何实现互联网与教育相融合,提升“教与学”质量,既是新时代教育的诉求,又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迫切问题。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列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为教育部开展的“卓越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2]。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李克强总理亲自提议举办,于2015年开始,至今已举办3届,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学生。“双创”的本质就是大学生将在高校学习的理论运用于企业的实践[3]。培养大学生能力是明确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增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针对性、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改进的需要[4]。

2 高校计算机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作为一门紧密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学科,除了基本专业知识学习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外,核心关注点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即“双创”能力。在国家大力推广的基础上,高校只有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重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才能达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5-6]。

我国现有的教学模式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面对学生的个性化、特色化以及专业的社会化,难以适应日益变化的人才培养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4方面。

1)传统教学生态。

在我国,课堂教学一直被看做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活动,其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灌输标准化知识,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对知识的识记和记忆[7]。传统实践教学注重基础专业教学,虽然有大量的实践,如课外实习的生产实习、认知实习等环节,但是时间为1~4周不等,局限于参观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仅有部分实习实验涉及企业项目的简单理解层面,绝大多数学生不易获得实际项目开发的锻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科研问题中的机会较少,只停留在“我知道”的浅层次。

2)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教师按照实验计划限定时间和内容,实验时间短、内容固定。在整齐划一的课堂里,所有学生只能追求同样的目标,用同样的方式、方法和速度达到统一目标[7]。除此之外,实验机房上机时间与学生的课堂教学安排休戚相关,无法动态调整,导致设备“忙”“闲”时间与学生计划练习时间出现冲突。上述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不足,学生期望进行大量实践的愿望在实验室层面难以实现。

3)创业模式的影响——创新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各类培训学校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环境和一定的实践指导;高校也有很多实践环节与其合作,共同进行实践教育。虽然编程培训学校为众多学生提供了快速进阶的平台,但是此类培训目的性强,流于标准化培养,无法满足企业的多元化需求。在实践环节上,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基于知识提高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双创教育”的“创业”基于“创新”,重在知识含量。创业与科技企业联姻,无一不是建立在创新知识的基础上,要把高知识含量的创业与低知识含量的就业区别开来,创业是人才培养而不是人工技术培训[3]。

4)创业模式的影响——商业意识。

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以更好地

适应工作需求和社会变革[8]。以竞赛激发学生兴趣的培养模式由来已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学习者欠缺商业意识,作品商业运作不成熟,导致在部分竞赛或展览中对个人的创新保护不足,又降低了其创新积极性。

3 高校计算机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形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将以往单一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变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良好氛围。针对计算机类专业教学面临的变革及上述问题,我们分析与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些关键要素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并对实践工作不断进行摸索与总结,提出如下4点改革方法。

1)通过创办ACM训练队、建立软件学社等手段实现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课堂内,需要对学生进行思维模式培养,培养学生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认知实习,保证实践达到总课时量的60%以上。课堂外,“双创”人才培养方案以大学生竞赛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创办竞赛训练队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建立软件开发社团,通过基础项目的锻炼学习、总结、凝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能根据项目需求,动态调整就业方向及策略,以此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作为验证理论指导模型有效性的依据。

我们设计了一种专业创新机制,基于基本知识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竞争意识,基于实习、就业和创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创业及就业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创新机制框架

在实践方面,我们创办ACM等专业竞赛训练队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联合工程训练中心IT实验室组建软件学社,以技术开发为核心,兼顾策划推广的科学技术类活动,致力于计算机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实践。

2)构建与完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4层体系结构。

以“互联网+”等竞赛项目作为参赛契机,我们探索了一种基于“双创教育”的创业型人才4层体系培养模式,即平台构建—意识激励—思维拓展—创业孵化:通过构建指导团队、学生团队、实践基地以及实验平台,实现基本平台构建;通过学生的奇思妙想→头脑风暴环节→科技查新进行点子排查→最终确定主题,完成意识激励;思维拓展环节,通过发散性思维破除思维定势,结合互联网观念,实现知识共享,最终进入收敛性思维,实现创意点凝聚;创业孵化环节,需要进行商业意识培养、搭建创业环境、进行合作方选择,随后进入创业阶段。如图2所示,整个体系涵盖学生的培养、激励学生意识、学生思维的形成至创业准备完成4个阶段。3)执行“兴趣激发创新”,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将学生兴趣作为工作起点,结合文献查新、头脑风暴等方法,以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此作为教学改革工作的理论指导与方向定位,执行“兴趣激发创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是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推行科学研究为本,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研究与竞赛。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学科间交叉与渗透,促进知识的交融,采用双导师制——班主任+学生个人导师,开启智慧时代创新人才的成长模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流程如图3所示。

图2 创业型人才培养4层体系结构

在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学术活动发现学生的特点,按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带领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创新能力;通过项目及竞赛增强学生创新工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和能力。

商业意识是一种对于公司如何盈利、

如何定位客户和竞争对手以及对于未来自我提升的领会及理解。我们基于校院两级培养机制,围绕商业意识和能力培养需求,从招投标、项目管理、验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相关培训,培训方式包括讲座、参加课程、教师指导、实战训练等;从确保课余时间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开展实践训练的角度出发,以本科生双导师制度为基础,保证每个学生均有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双导师,全面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与氛围、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以此作为巩固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有力保障。

4 应用实践

我们基于“双创”培养机制,探索了专业创新机制及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体系——基于“双创教育”的创业型人才4层体系。在此体系基础上,培养的本科生于2013—2016年度申请并获批13项国家及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2项以优秀结题;参与该项教学实践研究工作的教师中,有1人指导学生获第二届全国研究生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1项(本科生参与),1人指导学生获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二等奖1项,1人指导学生获2016年度“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并创办ACM训练队、软件学社等专业培训社团,以此工作为核心,申请专利20项,已授权3项以上,登记软件著作权107项。3年来,经培养指导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有5人分别成立公司5家以上。

图3 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5 结 语

结合“互联网+”时代需求,我们以“双创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专业创新机制及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平台构建—意识激励—思维拓展—创业孵化”的基础架构,探讨互联网变革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途径;从人才培养角度切入,探索运用基于“双创教育”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以期丰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成果。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及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永纯.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网络安全[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5(8): 67-68.

[2]钱小明, 荣华伟, 钱静珠. 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7): 21-24.

[3]李正新. “双创教育”研究项目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10): 88-92.

[4]杜瑞军, 周廷勇, 周作宇. 大学生能力模型建构:概念、坐标与原则[J]. 教育研究, 2017(6): 44-57.

[5]黄兆信, 王志强. 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 教育研究, 2013(12): 59-67.

[6]李伟铭, 黎春燕, 杜晓华.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 教育研究, 2013(6): 42-51.

[7]李太平, 王超. 个性课堂及其建构[J]. 高等教育研究, 2015(12): 63-70.

[8]徐志强. 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双螺旋模式[J]. 教育发展研究, 2015(5): 30-34.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双创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意识不会死
基于双创教育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以面向市场视角观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