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画山水序》中的“道”

2018-04-01柴子雯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00

丝路艺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卧游宗炳圣人

柴子雯(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

一、《画山水序》中本体之“道”

道,在今天更容易解释的词汇来说,就是道路、方向、或者是某方面的规律或者方法、办法的意思。不仅“志同道合”的方向、志向是“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德”“道义”同样是“道”。

《老子》一书中提出“道”以概括天地万物,“天地之始曰“无”,万物之母曰“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异名。”从《老子》学说可以看出“无”限与“有”限的统一,便是宇宙、生命、自然界的整体,也即是“道”。道是一种精神,它借助与“象”来表现“体”。“体”即万事万物之“象”,包括山川等自然之景。宗炳的《画山水序》,主要阐述用画的形式把哲理的“道”表达出来,第一个把老庄之道与山水画联系起来,指出作山水画,观山水画是用来观察体现圣人之道的山水画功能论。

在《画山书序》中宗炳提出:“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其中“圣人”“贤者”“像”等皆为道家用语,可见在宗炳的心中是以道家为本的。“澄怀”就是胸襟廓然,脱净尘渣,使自己的心怀澄澈。“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其意为:道内含于圣人生命体中而映于物,贤者澄清其怀抱,使胸无杂念以品味由道所显现之物象。至于山水,其形质存在,必能从中发现道之所在。“道”具体的体现在于生活,尤其表现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这与宗炳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山川之美,生育万物之“玄化”,天地运动之奥妙皆需要人们去“澄怀”来体会道。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山水是道德的外化,山水中蕴含的道正因山水具有其审美的特色,有其形质,因而把道抽象表现出来,山水才能以其形质来阐释道德真谛,显现出“道”,才能够“以形媚道”。

文中多次谈到“道”除了“圣人含道暎物”还有“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老庄之“道”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即可形而上,也可形而下。“道”即可以是宇宙最高的本体存在,也可以是人类最高的精神境界,还可以是山水生命精神的另一种呈现。“道”是需要主体心灵进入到一个绝对澄清的境界,才能体会到山川之“道。”

后来的山水画中无不体现《画山水序》中“道”的精神。例如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图中树木拔地而起,迎风舞动,枝必附于干,叶必付于枝。包括一条溪水如何自林间流转而出都毫不马虎的讲求思致。既讲画理又求物之“理”,澄清怀抱,置身自然之中,充分感受自然万物自行生长的本性和“自然之道。”同时,利用自然景物作为载体,抒发了自己的心智,同时体现了“道”的思想。

二、《画山水序》中的“畅神”之“道”

宗炳主张“神畅”之说,“畅神”的实现和庄子那种虚静的心态,以及魏晋玄学的风气有着莫大的关系,而“畅神”本身是审美者与自然山水的相互作用,从而才能够体会到山水的至高的美的趣味,才能画出形神兼备的山水画。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以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使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可见,“畅游”并不是单纯的主体的心灵历程的变化,还有客体与主体融合为一,使主体进入到“物化”的状态。一幅经典的山水画也必定是如此产生的,就是要做到“思与境偕”。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也是说明了心与物游的乐趣,是一种寄情于自然山水,而自得其乐的闲适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山水作品自心中自然流出,个人的精神品格同山水一起跃然纸上。

宗炳的《画山水序》中的“畅神”说,不仅仅启迪了画家的思维,更为后来历代的诗人、小说家、戏曲家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好办法,中国古代至今许多的文人骚客都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在山水中抒发自己的真性情。

三、《画山水序》中的“卧游”之“道”

“游”是庄子所阐释的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庄子所说“体道”的过程即是精神上的逍遥自在,又称其为“游”。换句话说,“逍遥游”即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哲学范畴,而“游”则是其中心思想。以“游”为状态,进入到“心游”进而到“心与物游”的境界。

“卧游”实则就是一种畅神的具体化过程。郭熙在《林泉高志》中指出,欣赏者如果不能做到“万虑消沉,”则“佳句妙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无论从创作者还是从欣赏者角度而言,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之前,都需具备一个纯净的审美胸怀,才能体会到蕴含在作品中的审美之“理。”

宗炳一生隐居不仕,酷爱自然,游踪遍及江南湘鄂名山大川。晚年将生平所见名胜绘于壁上,自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名画录》中也有“宋宗炳,字少文,善书画,好山水。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衡山,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的记载。

所以说,卧游这种方式是基于当时历史时期的一种必然现象。“卧以游之”实则就是解放思想、独立精神,随心所欲、自由驰骋。强调山水画家应亲身到自然山水中观察、体会,此后逐渐形成山水画“师造化”的优秀传统,如北宋郭熙说:“身即山川而取之”;明代王履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搜尽奇峰打草稿也”等,均应当追溯于宗炳《画山水序》。

《画山水序》中所体现的美学及绘画原理方方面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上述以外,如“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栖形感类”、“应目会心”等观念与用语对谢赫“六法”第三法“应物象形”、第四法“随类赋彩”等的提出有重要影响,但其根源都是“道”在具体绘画中施加于物的表现形式或者方法。

小结

综上所述,宗炳对整个山水绘画理论体系中不仅起到了源头的作用更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的美学思想源远流长,以“道” 作为山水审美思想的主导,让山水审美进入到审美娱情的境界。同时,又以“畅神”、“卧游”总结了绘画的审美娱情功能。

魏晋时期的独立的人格精神和审美主体的自由精神都渗透在了山水之中。其精神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也将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人们都为物所劳役,人逐渐变得麻木和冷淡,一味的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精神变得空虚和颓废,人们的道德价值和思想也越来越低,需要在山水中放松心情,解脱超载的心,逐渐找回自己丢失的人格和本性,用心体悟道。

参考书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3]郭熙《林泉高志》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余乡《绘画之道》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1

猜你喜欢

卧游宗炳圣人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论“卧游”的美学意味
宗炳《画山水序》部分解读及对笔者创作的影响
浅谈山水画中的“卧游”与“记游”
宗炳故里 黄桃之乡 秀美三湖 “三湖杯”建场六十周年 全国诗词楹联散文新诗大赛征稿启事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宗炳山水画论及影响
宗炳《画山水序》研究比较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