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文化转型后中国人的安身立命问题

2018-04-01李岩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北京10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道德转型意义

李岩(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北京100000)

一、传统文化对人的价值意义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文治与教化”的意思。西汉的刘向说:“凡武之光,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教化”之义颇值得玩味。从过程的意义上看,文化不仅是一种在人本身自然和身外自然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且是一种对人本身的自然和身外自然不断加以改造,使人不断从动物状态中提升出来的过程1。

儒家的克己修身、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净而无染,皆围绕着通过文化实现对人自身的改造。“人之性恶,其善者为也2”。人的先天本性,固无礼义,需要靠后天的努力修身实现对性情的改造,解决人自身对利益、得失、毁誉、情色的沾恋问题,而能约束自我、克己复礼。文化通过对人性的修正改造,进而推延到人的为人处世问题,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文化通过积极入世的方式做出了较好的回应。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思想文化,儒家文化在庙堂与民间开伦理生活,整个人生之意义,遂有了社会人伦的指引。凡相与关系,如家庭、经济、政治、社会等关系领域,人之行为、交往皆能纲举目张。在人和人的关系方面,儒家文化以伦理为本位,以对方为取向,通过道德义务调和着人际关系,使之互惠、和谐、有序。

二、传统文化何以安身立命

对人的心灵和人生而言,安身立命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安身,意味着存身和安心,儒家、道家、佛家文化,通过克己、修身、节欲或寡欲等方式,以达到治身、治心,不为外物所动,保持心安之状态。“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3。荀子认为,修养身心的准则是“礼”,人们的一切日常行为都应由“礼”来约束,通过积极主动的努力修炼,以修正身心。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安身立命通常被作为生命取向和意义的安顿问题。凡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有眷顾之心的人,都会涉及到个人的生命依归和追求这个根本问题。“关注有限生命于无限意义层面的价值,是关于人的生存的根本性意义的价值,是使人安身立命的价值”4。安身立命作为人生之根本意义的依托之处,必然是超越于个体生命之有限性的,超越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横向上,个体立于社会之中,超越于自我;一个是纵向上,个体立于历史长河,超越于当下的生命,在时间的绵延不绝中扩展生命的意义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道德理想和人生价值。梁漱溟认为,在伦理本位的社会中,人首要之关系伦理便在家庭,人从家庭中生,人生之目标便是为家庭前途而努力,上事父母,下养妻儿6。当家庭安和,又可以向治国平天下更为超越性的方向去努力。家庭、家族、家乡、地方、国家,人生便从这层层扩展的“天地”中,获得超越自我的意义指引。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自古,中国人在祖先崇拜的信仰指引下,将传宗接代确定为最大的人生任务,传宗接代构成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每个人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还要子子孙孙传下去,从而香火不断、生命不息。自我有限的生命可以融入子子孙孙向下传递的无限事业中,而具有永恒的意义。无论现世生活多么艰难,只要可以延续子孙,就会有光宗耀祖的希望,就值得忍耐和坚守。

综合来看,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提供了“知名、立命”的人生定见、独善其身的道德追求、安之若素的行为方式、心安情乐的精神状态,使人能安身与立命7。有了安身立命的价值,人们的生活才有了纲,纲举目张,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价值才会有目标。中国人之生命有了稳定切实的追求和目标,中国传统社会才能在几千年来形成稳定的秩序与结构。

三、社会文化转型后安身立命的危机

张岱年认为,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系,思想、意识作为文化的核心层次,为人的行为观念和生命取向提供着根本的意义指引8。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可分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两者存在着相互交涉的关系,又存在着各异的特征。正如文化的内核体现为相应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辨别之根本,可从此处看去。而内核不同,安身立命的方式也不同。

自建国以来,在国家力量、市场经济、大众传播媒介、消费主义文化等因素的形塑下,中国之社会文化走向现代化。尤其是在国家管理与大众媒体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相近但实质不同的自我中心文化,这种文化不同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自主、平等、自由和自立,在中国特殊的语境下,表现为自私、功利主义、毫不考虑别人的权利和利益,同时逃避责任9。

这种讲求自我、关注自我、表现自我的现代文化,追求物质欲望、短暂的快乐、感官的刺激和体验,通过消费来获得实现。当价值意义向自我收缩、向一时的快乐收缩、向物质收缩,个人必将因超越性目标的丧失以及人与社会的隔离,而陷入空虚、孤独、抑郁状态中。

人类学家闫云翔在其著作《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中,表达了这一思想,当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正在出现深刻的变化,即道德坐标和道德体验的转型。在社会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传统的文化价值受到冲击而变异,传统的人生秩序被打破了,传统的人生意义受到动摇和怀疑。尤其是传宗接代作为基本诉求的本体性价值,已经或正在被证明是不正确的,荒谬的,至少是愚蠢的,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以此被动摇。

过去,传统文化通过儒道释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为中国人提供了稳定的安身立命之道,以及根本性和长远性的生命意义。当社会文化转型后,中国人所面临的是自我中心主义主导的现代文化,这种文化难以为人提供稳定的安身立命之道,人的人生走向,尤其是青少年的生命成长缺乏切实根本的意义指引,在转型剧烈的农村地区,青少年心灵的空无感更为明显。

当人难以安身立命,社会秩序的运行便会出现问题。对于现在强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的中国政府,是否能回到人的安身立命这一根本层面,给予有效的关注与努力,在道德、文化方面加强建设与治理呢?

猜你喜欢

道德转型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有意义的一天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生之意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转型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