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乾隆刊本《晋政辑要》史料价值略论

2018-04-01杨永康刘婉玉

史志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乾隆山西

杨永康 刘婉玉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清代乾隆年间,山西官员曾经纂辑过一部重要的地方性政书,名曰《晋政辑要》[1]官箴书集成(第五册).黄山书社,1997.,它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地方性政书。此书详细记载了山西一省之大政,对于了解清代乾隆时期山西的地方政务以及财政收支状况极有价值。乾隆本《晋政辑要》成书远远早于光绪本《晋政辑要》,却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故有必要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一、乾隆刊本《晋政辑要》的主要内容

乾隆本《晋政辑要》名义上的总辑者是时任山西巡抚的海宁,实际上由山西布政使郑源璹具体负责,还有二十余位山西各级官员参与纂辑。此书按事目汇编了山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项,为山西一省地方政务之要览。“是书向置藩署,每中丞莅任辄抄送一通,外此流传者盖少,今付诸剞劂,大小臣工各贮一编,皆得朝夕循览”[2]乾隆刊本.晋政辑要·凡例.。是书刊印之前,以抄本形式流传。它收藏在布政使衙门,每当新巡抚上任,则抄录副本给巡抚,便于其了解和掌握山西省情,故流传范围狭窄。刊印之后,山西各级官员人手一册,政务公开,便于施政,故流布较广。此书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开始纂辑,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刊刻成书,历时五年。

该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地方性典志体政书,在历史编纂学上有重要意义。全书共计八卷,分为105个条目,各俱标题。其具体卷目如下:

卷一:额设官员、官缺繁简、升调事宜、大计事宜、各官俸银。

卷二:文职养廉、心红饭食、额设繁费、试员薪水、征员路费、旗员公帮、公捐各款、刊刻誊黄、刻例公捐、内阁饭食、各部饭食。

卷三:晋省民数、收成题奏、晋省田地、丁粮分合、起运存留、地丁银两、秋成征粮、额征粮豆、旗圈地亩、开垦牧场、晋省物产、各属土贡、新疆办绸;

卷四:土盐蒙盐、盐归巡抚、河东盐法、盐商借帑、勘修盐池、例更盐商、城税归抚、常平仓谷、社仓谷石、义仓谷石。

卷五:大朔折色、大朔运脚、耗羡章程、户部余平、协饷水脚、藩库交代、备贮库项、经征税科、台山经费、行宫座落。

卷六:恒霍二山、宪书经费、书院经费、书院捐数、文举中额、文场经费、进士旗匾、举人花红、会试盘费、岁进学额、晋省学租、圣贤后裔、圣商经费、古圣陵庙、喇嘛俸银、振恤孤贫、普育二堂、留养贫民、满营俸银、绿营兵饷、分季领饷、北镇本色。

卷七:平垣兵粮、修制军装、阅兵赏犒、朋扣银两、营兵恤赏、武职修署、武举中额、武场经费、火药铅弹、晋省硝磺、驿站夫马、驿站道里、塘马公捐、铺司工食、晋省民壮、衙役工食、囚犯口粮、解犯盘费。

卷八:黄河源流、渡夫工食、晋省水利、晋省堤堰、晋省边墙、鼓筹事宜、办铜事宜、办铜帮费、购办铅锡、汇造平铁、晋省城垣、动支经费、修城平色、分段修城、城垣汇奏、乐输议叙。

由目录标题不难看出,晋省大政尽在是编。《晋政辑要》所记地域范围包括山西的九府十直隶州,内容涵盖记载了山西地方政务的方方面面。该书大概依照吏、户、礼、兵、刑、工的职掌顺序,记载了山西一省之职官、户口、赋税、盐法、科举、书院、祭祀、武备、驿站、水利、城垣等方面的事宜。条目与条目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有些条目围绕同一事项展开。例如,额设官员、官缺繁简、升调事宜、大计事宜、各官俸银、文职养廉诸条围绕职官问题展开。又如,额设繁费、试员薪水、征员路费、旗员公帮、公捐各款、刊刻誊黄、刻例公捐、内阁饭食、各部饭食诸条则重点说的是各类办公杂费的支出问题。又如,土盐蒙盐、盐归巡抚、河东盐法、盐商借帑、勘修盐池、例更盐商诸条讲盐法。又如,振恤孤贫、普育二堂、留养贫民诸条讲的是地方慈善事业。又如,满营俸银、绿营兵饷、分季领饷、北镇本色、平垣兵粮、修制军装、阅兵赏犒、朋扣银两、营兵恤赏、武职修署、武举中额、武场经费、火药铅弹、晋省硝磺诸条讲的是武备问题。又如,晋省城垣、动支经费、修城平色、分段修城、城垣汇奏、乐输议叙说的是城垣的维修制度。乾隆《晋政辑要》一书比较系统、全面、详细地记载了清中期山西地方政治制度及其财政状况,对认识乾隆时期中央对山西的控制与治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乾隆刊本《晋政辑要》的史料价值

乾隆《晋政辑要》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书全面系统反映了乾隆时期山西地方政务之发展与变化。《晋政辑要》记载了清代中期山西大政之概要,尤详于乾隆时期各项制度之变化。例如“耗羡章程”详细开列了乾隆厘定“耗羡章程”之后山西省的三十六万九千二百五十四两耗羡定例以及四十一项动支规定,对于了解乾隆时期山西“耗羡归公”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很有价值。又如,据“土盐蒙盐”一条可知,山西除了河东盐外,还有土盐、蒙盐行销于省内;山西河东盐政一向由盐院专司,“盐归巡抚”记载了乾隆年间河东盐政改由巡抚兼管的变动原因;“河东盐法”则记载了河东盐池的盐引数量及银价;河东办盐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运脚最重,“盐商借帑”主要记载了河东盐政奏借山西藩库银三十一万两,均系一分起息,分限八年偿还本银事件;因洪水漫入盐池,淤泥堆积,产盐不旺,于是乾隆下令山西巡抚觉罗巴赴运城勘修盐池,“勘修盐池”记载乾隆二十三年(1759)下令勘修盐池的事例;而“例更盐商”则记载山西巡抚和盐政奏请以五年为限,更换盐商,以解决盐商日久疲乏的问题。以上诸条综合在一起,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乾隆时期山西盐政的发展与变化。又如,“台山经费”详细记载了乾隆修葺寺院以及巡幸五台山所花费的银两;“行宫座落”则详细记载了乾隆皇帝为了巡幸五台山所修建的行宫、座落和尖营;“喇嘛俸银”记载了岁给五台山菩萨顶等处喇嘛米豆茶盐等俸银的定额,以及乾隆十三年(1749)每年增加八百四十两俸银的事例,对于了解乾隆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又如,“鼓铸事宜”“办铜事宜”“办铜帮费”“购办铅锡”详细记载了雍正、乾隆时期朝廷在山西设宝晋局安炉铸钱的事宜,内容涉及铜铅点锡的原料配比、铜钱的发放、原料的供应、原料的运输,对了解乾隆时期山西的铸钱活动很有价值。

其次,该书全面系统地详述了乾隆时期山西各项公共事务的财政支出,是研究这一时期山西地方财政制度最完备的史料。通观《晋政辑要》可以发现,乾隆时期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统一筹划,规定细密,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晋省田地”“地丁银两”“经征税额”等条目记载了乾隆时期山西的财政收入。中央对于地方财政支出项目的管理尤其严格,大到养廉银、兵饷,小到囚犯口粮、渡夫工食,每项财政支出的额度及经费来源都有明确的规定。“文职养廉”“心红饭食”等项俱在耗羡银两内开销。“各官俸银”详细记载了山西各级官员俸银,其总额为二万二千二百四十八两九钱七分四厘,费用出自司库地丁银两。“进士匾额”每年花费二百一十八两八分七厘,“举人花红”每年花费二百六十一两一钱七分九厘,费用均出自地丁银两。“火药铅弹”支出比较复杂,大同镇每年需银四千四百余两,动支司库耗羡银两,太原镇每年用银一千五百余两,动支各营公费银两,太原城守尉每年需银一百三十二两三钱六分,动支司库耗羡银两,大同镇演放火炮每五年需银七百一十九两二钱,动支司库当课银两。“囚犯口粮”“渡夫工食”,均在耗羡银两下开销。“书院经费”的来源则比较复杂,三千三百二十二两经费从生息银、耗羡银、捐银三方面动支。《晋政辑要》一书充分反映出乾隆时期山西地方财政制度的复杂性。

最后,该书引用资料出自官方档案,保存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完备详实的数据链,方便研究者使用。例如,“驿站马夫”一条详细记载了五十六驿、十军站、十二边站在山西各府县的分布情况,以及三千五百零八匹马、一千七百三十二名马夫、二千八百三十三名厂排夫在各驿站的分布情况。每个驿站的马匹、马夫、厂排夫数量都有准确的记载,这样的史料在相关文献中并不多见。又如,“渡夫工食”记载了山西各地官办的渡船、水手数量以及费用动支,对于研究山西官办渡口制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又如,“常平仓谷”“社仓谷石”“义仓谷数”,详细地记载了山西各县各仓的粮食储备数量,对研究乾隆时期山西的仓储制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如,“经征税课”详细记录了山西府州县商、畜、盐、当、木、牙、税、契的征收情况,对研究乾隆时期山西各地的商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除此之外,“地丁银两”“秋成征粮”“额征粮豆”均完整提供了山西各地的详细数据,有利于学者们全面系统地研究乾隆时期的山西赋税制度。

乾隆《晋政辑要》产生于雍正实行“火耗归公”、乾隆厘定《耗羡章程》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此时的各省督抚基本上失去了对“耗羡”支配的自主权,耗羡与正项一样被纳入中央集权的财政运行机制中,各省的每一笔收入与支出都处于中央户部监管之下[1]杨永康,卢俊霞.《耗羡章程》编纂考.理论界,2017,(2).。透过乾隆《晋政辑要》,以小见大,以局部窥全局,可以了解同一时期其他各省的地方政务及财政收支状况,也可以了解乾隆皇帝如何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这正是《晋政辑要》最重要价值之所在。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地方性政书,乾隆《晋政辑要》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光绪年间晋抚刚毅等人纂修的四十卷本《晋政辑要》就是在其基础上修改增益而来的[2]光绪刊本.晋政辑要.《续修四库全书》本.。之后又有宣统末年皖抚冯煦等人纂修的一百卷本《皖政辑要》,记载清末安徽一省之大政,也是一部地方性典志体政书[3]冯煦.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关于《皖政辑要》的研究.可以参考穆健.《皖政辑要》研究.安徽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猜你喜欢

乾隆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大美太行在山西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乾隆:来尬诗吗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