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以来我国新闻发布场所称谓变化考略
——以申报为主要研究范围

2018-04-01尉靖苒

视听 2018年3期
关键词:招待会新闻记者申报

□ 尉靖苒

新闻发布是一个组织利用新闻传播媒介,把有关组织的一些新的信息向公众进行传播的活动。新闻发布的方式有三种:1.新闻交谈会。即邀请有关新闻媒介的记者,向他们发布消息,然后由记者提出问题并予回答。这种形式的新闻发布,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条件较差时也可进行。2.记者招待会。即召集邀请有关媒介的记者,向他们发布消息。这种形式比起新闻交谈会,组织更为细致和周到,条件更为优越。一般是在舞厅或是饭店举行,并备有酒水或正餐;发布消息时也较随便,可以边吃边谈,或自由交谈,自由提问。3.邀请记者实地采访。这种形式的新闻发布,主要是邀请、引领记者到有关事件发生地点进行现场采访或参观,如到工厂的车间、学校的实验室、事故的现场或集会场所进行采访。利用这种形式进行新闻发布,要向媒介记者提供交通工具及食宿安排。

第一种新闻交谈会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新闻发布会。百度百科称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发布会是在中国举办的。1904年2月,日俄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发动了战争。当时战地记者很多,但日本军方禁止媒体记者赴前线采访,这让记者们很不满,同时因为得不到日本官方消息,各种猜测见诸报端,这些消息对日军很不利。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1904年7月,日方将许多记者召集到长春,对战况进行了介绍。这次发布会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政府新闻发布会,产生了最早的新闻发言人。但这一界定的准确性有待深入考究。有关新闻发布会的报道都集中在近十几年中。新闻发布会应属于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以来才开始被我国广泛使用的新闻发布形式之一,在申报数据库中没有找到相关记载。

第二种即记者招待会。申报中有关新闻记者招待会以及由这个称谓所延伸出的名称变体有很多,诸如新闻记者招待室、新闻记者招待所、新闻记者招待席、新闻记者招待所等等。

第三种邀请记者实地采访的新闻发布形式,无论是在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之前还是之后都不常见。

因此本文主要以记者招待会为主干,研究分析申报中有关新闻发布场所称谓的变化。

一、新闻记者招待室

学者赵建国在《中国记者招待会的起源与早期形态》一文中指出:事实上,早在1911年3月,清政府外交部就准备添设“记者招待室”,定期发布相关消息,以免谣言纷起。据《盛京时报》记载,“外部邹子东尚书现以外交秘密反致外间物议,兹为宣布交涉起见,拟奏请在部内添设报馆记者招待室一处,凡平常交涉,皆准伊等抄录刊布,惟重大外交概不准轻于泄漏云。”这是目前所见关于政府记者招待会的最早记录。此则独家报道是否属实,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多少透露出晚清政府及各级官吏的取向——在一定范围之内开放言论,说明记者招待会已经进入国人视野。

笔者认为赵建国教授在文中的表述有些不甚准确。第一,《盛京时报》中所提及的是记者招待室,他认为这是最早有关于记者招待会的记录,虽然一个是“室”,一个是“会”,看起来差别不大,但我认为“室”字一词的选用更能体现出中国人对空间场域的定义。相比而言,“会”字的选取没有“室”的意涵更丰富且更有史味儿。此处他将两者论为一物,我认为并不妥当。第二,外部的邹子东奏请朝廷添设报馆记者招待室一处乃一人之意,赵建国教授在文中说“这多少透露出晚晴政府及各级官吏的取向,在一定范围内开放言论,说明记者招待会已经进入国人视野”,无形间刻意夸大了行为主体的范围。同时,我认为朝廷并没有将此作为一定范围内开放言论的场所,赵建国教授在这里描述得不够精确。

中国官制大辞典中称,在我国西周春秋时期室就属于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当时不但庶人、工商的户数用室计算。此外,四书解读词典谓室是作为房屋、住宅,还可作为家。先有房屋,才会有家。《论语·子路》:“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孔子谈到卫国公子荆时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有了家,一定有妻子。《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这里室又有代称妻子之意。有家有室才会有族群的出现,因此,室还是身份、家族的象征。《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就是说大夫、诸侯以至于王都可以称室,只是诸侯称“公室”、王称“王室”。晋郭璞《赠潘尼》一诗中“擢颖盖汉阳,鸿声骇皇室”里出现了皇室一词,代表着皇帝的家族。从测量单位,到居住空间,再到指代家室、家族,这就是中国汉字中引申含义的演变过程。对一实在之物联想到它的功用进而赋予其新的含义,这样的汉字在中国有很多。很多实体意义的词被联想深化后显得更加饱满。《盛京时报》中记载的有关朝廷欲设记者招待室一处对室一字选用显得更形象、巧妙,更接近中国当时的政治环境。室字本身带有房间封闭感的意味,加上记者招待室的设立也仅为晚清政府作为与他国交涉外务的需要,且设置在部内,无论从机构设置还是从宣传角度来讲,于内于外实际上都是带有“封闭性”的记者招待室。室字用之妙也。

新闻记者招待室一词并没有在各类词典中找到相关的解释。对这一新闻发布场所的形式、功用等内容只能通过相关的资料来分析。

申报中有关于新闻记者招待室的文章有11篇。其中最早一篇关于新闻记者招待室的报道见于1912年7月8日申报第14144号第二版《陆总理受任之新猷》一文中,新任国务总理陆征祥打算在国务院部署后在新闻记者招待室开一茶话会用来联络舆情。具体的安排没有说明。关于记者招待室第二篇报道就是其被取消开设的消息。1914年5月11日申报第14816号第二版《新政府改组之各方面》一文中谈到:“国务院原设之新闻记者招待室即行取消,凡有记事,概登公报,政事堂地址已设在怀仁堂,取其距府近,随时可商办也。”从1912年到1914年,还未见任何有关新闻记者招待室的真正报道,新闻记者招待室就被取消了。其作用的发挥应该甚微。结合到当时的政治环境,1913年袁世凯篡取辛亥革命果实并于1914年复辟帝制,在对民众思想控制上应该是处于禁锢状态,没有在中央建立真正的新闻发布机构,新闻记者招待室形同虚设是可以理解之事。

新闻记者招待室被中央于1914年撤停后,出现了地方政府或机构或企业开设新闻记者招待室的现象。这些官方或民间机构根据自身需要开设新闻记者招待室,或者作为官方发布新闻的场合,或者作为民间企业进行商业讯息发布的平台。这与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申报中有些报道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是地方性的官办新闻记者招待会。这里选取淞沪市(全名为“淞沪”特别市,1925年民国初北洋时期在上海地区设置的中央直辖特别市,最高行政长官为“市区督办”)和南京市两个报道为例。1926年9月11日申报第19227号第十四版《商署规定招待新闻记者办法》中报道称,淞沪商埠督办公署自成立以来,由于沪地新闻事业的发展,公署打算设新闻记者招待室用来宣传重要事件。订于每星期二和星期五下午二时至四时为招待期。另外公署公布了招待新闻记者的四点规则,分别是:其一,公署设新闻记者招待处指派专员招待。其二,凡可公布的文件消息由招待员随时采集公布。其三,招待时间定为星期二、星期五两日午后二时至四时,如果遇有特别事件得在公署办公时间内到署询问,但必须得经过招待员同意,时间最多十五分钟。记者采访新闻必须到公署。其四,凡是招待员认为不应该宣布的部分,记者必须一同保守秘密。最后,该规则如有未尽之处,得由该公署随时修正。

另在南京市有开新闻记者招待室。1929年3月15日申报第20107号第八版《招待新闻记者办法》中提及南京三全会招待新闻记者办法。经秘书处决定新闻记者得旁听。旁听是有准则和范围的。首先,新闻记者持有旁听券才可入场旁听。其次,记者得依招待员指示入旁听席,并且限制记者最多在新闻记者招待室活动不可以去他处。新闻记者若是携带照相架必须得经过秘书长允许才可以到指定地点拍摄。最重要的一点是,新闻记者采访新闻范围须依据旁听条例第三条第三项规定,如有记者采访超出此项规定的采访范围,视事件的轻重由大会主席团处分。

新闻记者招待室在民间的运用。见1931年4月19日申报第20848号第二十四版以及第二天的版面中刊登了一则电影公司宣传消息,称影片公司内部鸟瞰图中可见办公处、摄影场、化妆室、会食堂、运动场、演员室、新闻记者招待室。电影公司在内部设新闻记者招待室应是发布一些明星或剧目等的需要,在这里记者招待室显然失去了官方色彩流于民间,作为私营企业的信息发布平台。

申报中有关新闻记者招待室的报道不多,所有报道的内容都没有关于新闻记者招待室召开某个新闻事件的具体报道。相关报道的内容均集中在招待室在哪里开办、撤停,以及招待室的准则之类。分析新闻记者招待室在淞沪和南京开设两则报道来看,新闻记者招待室都安排有招待员。招待员一职听起来有“招待”二字,似乎误以为是专门服务于会场的人员,实则不然。招待员除了做安排记者入场等相关的场务工作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我认为是督查。此处用督查一词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监督。监督记者的活动空间和范围,如仅限在新闻记者招待室活动。二是审查。审查记者的记录内容,凡是招待员认为不应该宣布的部分,记者必须一同保守秘密。另外,对参加新闻记者招待室新闻发布的与会记者提出了诸多要求。比如记者需持有入场券方可入场,需听从招待员指示,需在规定区域内活动,需向秘书长上报是否可以携带照相器材,需严格遵守旁听条例,需把控自己的采访范围。安排在新闻记者招待室发布新闻的主办方成了会场的主角儿,所有事宜都得悉听遵命。会场规则如有不妥之处也得由他们来修正。

新闻记者招待室的审查制度如此严苛,与我们现在的新闻记者招待会可谓是天壤之别。那么民国时期的新闻记者招待会又会是什么模样?赵建国教授将民国时期的新闻记者招待室称为最早的新闻记者招待会,是否有其道理?我们进一步分析申报中有关新闻记者招待会的报道内容。

二、新闻记者招待会

申报中谈及新闻记者招待会的报道文章共计31篇。最早提到新闻记者招待会一词是在1912年11月2日第14260号第三版《中日新闻记者招待会纪事》一文中。报道的题名引用了新闻记者招待会一词,文中第一句话就是:“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招待中日新闻记者于德昌饭店开晚餐会中外主宾杯酒言欢”,此次中日新闻记者招待会确实是招待新闻记者一会,文中所谈都是中日新闻界人士在招待宴上的祝词。这里有别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新闻记者招待会,属新的一类新闻记者招待会。

有新闻招待会意味的报道见于1929年7月18日申报第20230号第四版《中央对苏俄之态度》一文。其中写道,中央党部宣传部十七日下午二时半在中央第二会议厅举行谈话会招待各报记者。此文主要讲的是国民党对其收回受控于苏俄的远东铁路运营权一事,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国民党在文中称从前军阀时代及共产党柄政时期中国均无外交可言,希望新闻界领导国民一致对外,努力打倒赤色帝国主义。最后报告说以后每星期一常会停开,新闻记者招待会改在星期四举行。整篇报道夹叙夹议,尤其是后半部的报道内容,即国民党在会上呼吁新闻界领导国民打倒赤色帝国主义,体现出新闻记者招待会对于国民党来说有着舆论引导的意义,这样的新闻记者招待会有助于加强新闻界对国民党的宣传。鉴于新闻记者招待会作为国民党官方的新闻发布机构,国民党特将其规范化,文末称国民党取消了每周一的常会,改在星期四开记者招待会。

紧接着,二十多天后,1929年8月3日申报第20246号第九版刊发了《中宣部招待新闻界》一文,中央宣传部在中央第二会议厅举行新闻记者招待会。时任中央宣传部主席的刘芦隐作为大会新闻发言人,报告了两件事。其一是批评了报界将第三国际八一暴动事件宣传为八一纪念节,实属不妥。第三国际作为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组织,遭到国民党的批评,实是批评共产党与苏联。第二件事是国民党再表我国与俄关于中东铁路一事的态度,并在招待会中提出五点建议,申报对其一一刊载。五点建议中亦是夹叙夹议,批评俄国人狡猾不可信,让国人倍加注意。

以上3篇报道体现的是新闻记者招待会召开于国内。一篇为《中日新闻记者招待会记事》,新闻报道对象是日本和中国。另两篇为《中央对苏俄之态度》和《中宣部招待新闻界》,均为国民党召开的有关中俄铁路所有权问题的新闻记者招待会,新闻报道对象是中国和俄国。第一篇文章作为新闻记者招待会一词见之于申报的首文,会议本身以招待记者为主,并没有政府或企业机构发言人发布新闻,实属新闻记者招待会的另一种新的解释。其余两篇有关俄国人的文章中均没有谈及记者对发言人的访问,仅描写了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的态度和内容,可以算是新闻记者招待会的雏形。

剩下的28篇报道中谈及的新闻记者招待会都由外国人主办,召开在国外,新闻报道对象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身份。28篇报道依据新闻记者招待会的发布主体身份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类。

一类是某国就其与他国有争端而召开的新闻记者招待会。

这里面包含几种情况。一种是为了批评或责难而召开的带有抨击性质的新闻发布会。1936年10月17日申报第22796号第七版《罗森堡反俄言论与共产主义不两立》一文中,时任德国国社党外交组主任的罗森堡作为新闻发言人在新闻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抨击苏联的言论。1939年8月31日申报第23529号第8版《日人压迫天津德侨》一文中,日军召开新闻记者招待会对德国人施予种种难堪之词,至于理由何在,日方发言人不作答复。另一种是欲澄清事实的新闻记者发布会。1946年2月28日申报第24436号第一版《长春苏军参谋长声明,撤退工作进行中,期能于美军离华以前完成》一文中,苏联发言人林诺夫斯基元帅之参谋长德罗生柯中将举行新闻记者招待会发表声明称,鉴于中外报纸所载各种不准确之消息,歪曲苏军自东北延迟撤退之真实情形,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司令部意欲澄清此种局势。

另一类是就两国争端由第三方国家组织召开新闻记者招待会。

见于1932年10月12日申报第21378号第四版《顾维钧赴巴黎》一文,顾维钧在召开于法国巴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了李顿报告书的地位和作用,希望此报告书能在解决中日问题上有所帮助。李顿报告书作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向国联提出控诉日本,调查此事的书面材料,寄予着很多中国人士捍卫主权争取的希望。中国并没有能力像上面描述的德国、日本、苏联那样在自己的国家召开=新闻记者发布会,或批评或澄清某些事实。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还是较倾向于依托国际组织的力量来解决自身国家的问题。这与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密不可分。

相比之下,拥有国际话语权的国家或组织会就国际问题召开新闻记者招待会。这属于第三类的新闻记者招待会类型,常见于美国、英国。

美英两国作为在当时国际地位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其发言人或是国家元首或是美英高官,召开新闻记者招待会的目的在于发挥大国形象,维系世界霸主地位。1941年8月19日《罗斯福与赫尔长谈,缜密检讨国际局势,华盛顿各界视线集中远东,英美决共同阻止日再前进》一文中,罗斯福总统就国际局势与赫尔密谈召开新闻记者发布会,题名为集中华盛顿视线到远东,实际上是想通过新闻记者招待会让别国看到美国的态度和立场。另有一文是见于1941年8月23日申报第24231号第三版的《美国重申政策不变,反对武力占人领土,太平洋岛屿擅自并入日版图,赫尔国务总理宣称决不承认》。国务卿赫尔在新闻记者招待会中声称美国坚决不承认日本将太平洋中岛屿并入本国版图的行为。看似是美国在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与利益,实则有维护其在太平洋权益的嫌疑。新闻记者招待会不失为美英大国的国际话筒。

与我国早期20世纪30年代的新闻记者招待会不同,欧美国家召开的新闻记者招待会在会议形式上更注重互动。

1941年3月17日申报第24073号第六版《国际轶事(十)美国连任三届总统罗斯福的起居注》一文中写道,凡是能常出席于总统府新闻记者招待会的记者都能一一记起罗斯福总统的种种习惯。比如,“他在答复问题之间总是保持着突然昂举其首的姿态,两眼炯炯有神,从一个人的脸上直注到另一个人身上。他嘴裹衔着一根细长的烟咬子,一根纸烟完了之后,又接着吸第二枝。”这些细节描写了罗斯福总统在答复记者问题之间的行为举止。这里透露出两点,一是新闻记者招待会记者提问的部分是存在的。另一点,罗斯福总统时常开的新闻记者招待会不受会议内容和形式的影响,他总是在边办公的同时边留着自己的嗜好——吸烟。这里面尽管是罗斯福总统作为政府发言人身份召开新闻记者招待会,但与我国的新闻记者招待会相比而言,形式更活泼,内容更显开放真实,少了新闻记者招待会那种刻板式地呼吁与宣传的味道。

综上来看,从1912年到1949年间,31篇有关新闻记者招待会的报道中涉及的新闻主体均有除中国以外的国家。新闻记者招待会意涵上更加趋向于作为我国与别国之间的新闻发布场所,或者是作为某国或某国向国际公布信息的新闻发布场所。由此来看,民国初期的新闻记者招待会与我们现在的新闻记者招待会还是略有不同的。申报中几篇报道中将新闻记者招待会又称为新闻记者招待席,这也是另外一个新闻发布场所。

三、新闻记者招待席

申报中有关新闻记者招待席的报道从1938年开始出现直到1941年,共28篇。从报道内容来看,新闻记者招待席均是作为外国官方或军方发布新闻的机构。与现代的新闻记者招待会新闻发言人不同,新闻记者招待席的发言人主要是国家元首或政府要员。这样的身份与当时的战争动员密不可分。新闻记者招待席上经常会宣布一国重大的社会改革或者是彰显领导人的态度。

四、结语

民国初期出现的新闻记者招待室与民国时期的新闻记者招待会还是有区别的。虽然都作为新闻发布的机构,但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作用分工各不相同。新闻记者招待室主要被个别地方行政机构用作发布地方新闻的场所,从申报对其的报道量和报道内容来看,新闻记者招待室在民国初期并不能作为主要的新闻发布场所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作用。新闻记者招待室的组织结构的召开准则相当严格,限制了新闻生产和传播。新闻记者招待会与新闻记者招待席在民国时期作为一国新闻发布的主要场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事国事宣传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国务卿赫尔等政要作为新闻发言人的身份,使得新闻记者招待会更具有权威性。这与新闻记者招待会与新闻记者招待席在纸媒中被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纵观申报七十多年的建报史,新闻记者招待室是最早的新闻发布场所。新闻记者招待会和新闻记者招待席是被报道运用最多的新闻发布场所。另外,也出现过一些政府人士建立新闻发布平台的尝试,其中有新闻组、新闻发布组、新闻联络组、新闻委员会、记者座谈会、记者例会等。这种尝试是新闻人和当权人博弈的过程,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现在,新闻人都处于积极争取新闻从控制走向自由的进程当中。

至于为什么新闻记者招待会一词会被广泛地借用下来,而不是新闻记者招待室和新闻记者招待席,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1.靖鸣,刘锐.记者招待会的功能和作用[J].改革与战略,2004(02):54-58.

2.赵鸿燕.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杜,2007.

3.靖鸣.记者招待会的组织与传播[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张通生,党洁.媒介环境新变迁下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J].新闻爱好者,2010(10):20-21.

5.刘俊文.中国近代报刊库[DB/OL].北京: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2011.

猜你喜欢

招待会新闻记者申报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蛇开记者招待会啦!
FIDIC百年工程项目奖申报工作启动1913-2013
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