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报如何发掘和采写独家新闻

2018-04-01朱松梅

视听 2018年3期
关键词:落点菜市场党报

□ 朱松梅

独家新闻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媒体品质和记者水平的重要标尺。如今媒介异常发达,针对某一新闻事实,往往会出现“千稿一面”的尴尬局面,独一无二的重大新闻就更显得珍贵,也是党报树立权威、打造特色的重要途径。结合近年来的实际工作,笔者浅谈党报如何挖掘、采写独家新闻。

一、勤跑多问,深入基层挖线索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数量庞大,已成为记者们的重要素材库。在寻找选题甚至采写稿件的时候,有的记者就犯了懒,选择坐在办公室里点点鼠标、打打电话,轻轻松松完成稿件。但是,这种做法忽视了“现场”“基层”带给记者的灵感。这种灵感或许来自采访对象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甚至来自现场的声音、气味或其他细枝末节。不抵达现场,记者就没有机会俯下身子捕捉到这种珍贵的灵感,也就无法找到接地气儿的独家好线索。

2017年,笔者去采访一位水务工程师,聊天即将结束时,笔者无意间看到了办公室墙上挂着萧太后河拓宽项目的拆迁图。在这张图上,河道两侧50米的村庄都在拆迁范围之内,但令人疑惑的是,张家湾河段的拆迁范围却扩大到了河道南侧百余米。

“张家湾河段的拆迁范围为什么扩大了呢?”凭借着对新闻的敏感,笔者果断发问。工程师回答说,张家湾河段南侧要开辟一条岔河,达到分流河水的目的,不得不多拆一些村庄。

“那么为什么要开辟岔河,而不是用常规拓宽方案呢?”笔者又接着问道。

见笔者拿出了刨根问底的架势,这位工程师索性把原委一一道来。原来,一座明代古桥卡住了萧太后河张家湾段的拓宽工程。为了保证行洪畅通,又不能破坏古桥风貌,技术人员先后设计了裁弯取直、开辟岔河、调整岸线三种治河方案。

几乎在这一瞬间,一个好故事诞生了。在城市建设中,水务技术人员千方百计留住乡愁,保护历史,延续市民的记忆,这是多好的故事呀!很快,稿件《三改治河方案保古桥》在《北京日报》头版见报,随后被多家媒体转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回想一下,当初如果没有注意到墙上的拆迁图,或者虽然看到了却不动脑筋多想一点、开口多问几句,自然就无法挖掘出这一独家新闻。

2017年夏天,笔者去北京的樱桃小镇西集,在一家果园采摘。在与镇果品办的负责人聊天时得知当时园子开摘仅3天,全镇每天的出果量也不过只有几千公斤,且约一半用于采摘。听完这句话,笔者心中浮现出大大的问号,小镇西集眼下的樱桃产量并不大,但市面上打着“西集”旗号的樱桃却为数不少。它们是否都是山寨货呢?

随后,笔者赶往城郊各大果品批发市场走访,统计市面上的“西集樱桃”数量,发现多达10万公斤,比实际产量高出了一大截。再通过详尽的调查,获知这些樱桃的确多是假冒,其真实身份多来自京外。这一独家稿件见报后,属地农业部门高度重视,特意在西集镇设立了樱桃官方销售点,方便市民购买。

这些事例,都在印证着一句新闻人的老话:“好新闻偏爱勤快人。”无论媒介技术如何发展,跑得勤、跑得远、跑得深,始终是挖掘生动鲜活新闻源的最重要的方法。

二、巧抓落点,别具匠心找角度

新闻采写十分注重时效性,可以说是分秒必争。随着各种传播技术、传播手段的涌现,传统媒体以时间抢先性来独占新闻资源更是越来越难。在新闻的来源上,通讯员供稿、集体采访都成为同城媒体重要的线索源头,即便是曾深具权威性的党报党刊,也已经很难垄断上述新闻资源。因此,拿到新闻的“第一落点”几乎可遇不可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怎样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独家新闻呢?

笔者认为,独家新闻分为两个维度:一是独一无二的事实,二是别具匠心的角度,后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二落点”。同一件事,角度和立意不同,稿件的质量和影响力也截然不同。

与“第一落点”相比,“第二落点”不强调速度,而是后发制人,注重挖掘新闻的内涵和外延,从独家视角来发现、理解、阐释一个事实。当然,拼内涵、比抢速度的难度更大,因为这需要更广阔的视角、更深入的思考。

2015年,笔者曾接到一位通讯员的投稿:《八里庄街道清理堆物堆料千余吨》。在这篇不足600字的稿件中,叙述了街道上百名居民开展社区大扫除,半年清理了千余吨垃圾的故事。乍一看,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儿,但如果再多想一步,就会发现其背后藏着更深刻的命题:在上世纪,义务大扫除曾是社会主义国家一项坚持多年的制度,大家在劳动中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后来,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同事、邻里关系的疏远似乎成了常态,人们大多自扫门前雪。在这个背景之下,热热乎乎的周末大扫除如今重新回到八里庄街道,这美好的义务劳动图景足够温暖、足够打动人心,也极符合党报的价值观。

在意识到这一选题的价值后,笔者没有简单编发一篇“豆腐块”稿件,而是在下一次的义务大扫除时走进社区,重新进行了采访。与同城媒体把新闻落点放在“打扫卫生”上不同,笔者选择了“邻里关系”这个落点。

最终,《周末义务大扫除回来了》一文见报,同时配发记者手记《义务劳动,动人的社会温度》。稿件中描绘了克服困难坚持义务扫除的残疾人、为劳动者端出热茶的大妈、因参与集体活动而走出失子之痛的老人……稿件得到了北京市宣传部门的通报表扬,义务劳动在各区县、各社区蔚然成风。

除了通讯员供稿之外,集体采访是记者重要的新闻线索来源。采访时间一样、采访对象一致、采访问题共享,这时候,有的记者不免怀有“随大溜儿”的心态,放松了新闻敏感性。其实,如果仔细寻觅好的角度,在集体采访中往往也能有独家爆料。

每逢夏天,城管执法队总是会例行查处露天烧烤。2017年,笔者就参与过这样一次集体采访。在这场如同“例行公事”一般的采访中,执法队负责人只是简单介绍了露天烧烤的危害、查扣的桌椅数量等基本信息,没有多少新意和价值,更无法给读者带来足够的信息量。笔者不甘心,要求和执法队一同前往现场。在连续三天目睹执法过程后,笔者发现这些烧烤摊一直在和城管玩“猫鼠游戏”,今天被查处,明天接着干。而这背后是违法成本过低、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20名城管盯千家商户,违法大排档玩“猫鼠游戏”》一文见报,在同城媒体竞争中,角度选择另辟蹊径,稿件也最为独特、深刻。

三、善于思考,持续追踪增深度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热点一个接着一个。许多媒体在报道重大事件时往往是“凑热闹”,追完一个热点之后就迅速遗忘,紧接着再追逐下一个。这样一来,不少传统媒体就陷入了与新媒体抢时间的怪圈,蜻蜓点水、虎头蛇尾的报道不免肤浅。

其实,做新闻就像割韭菜,不能割完一茬儿转身就走,而是应该隔一段时间就“回头看”,如有必要,视情况再割几茬儿。这是因为,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后续报道有时甚至比最初的爆点更有价值,耐读性和纵深感更强。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高钢教授曾经谈到的,与非深度报道相比,深度报道不仅要反映新闻的静态截面,而且要披露新闻的变化进程;不仅是观察一个新闻的内部关系,而且要揭示一个新闻的内部和外部的复杂关系。

2015年9月,北京的东单菜市场复建开张。这个著名的大菜场在上世纪90年代被拆除,但一直是不少京城人的心头好,此次重张是个不折不扣的爆炸性新闻。当时,市场里人山人海,很多市民来寻找过去的回忆,也吸引了数十家在京媒体蜂拥而至,所有稿件都在为东单菜市场的重建点赞。

热点很快淡去,但笔者却没有遗忘,在整整一年之后又进行了回访,发现市场里冷冷清清,与重张时的热闹大相径庭。除了东单菜市场,笔者还陆续踏访了近年来重建的崇文门、朝内等著名菜市场,发现都存在开张时热闹、开张后冷清的状况。

反常,意味着其中很可能有值得挖掘的新闻。抓住这一点后,笔者从普通市民的视角入手,发现这些老菜场虽然重新建起来了,也用着原来的名头,但却全然不是从前的老味道。

在《老菜场重建,老味儿失落》的稿件里,开头便这样写道:“年根儿办年货,老少奔菜场。过去,老北京千家万户都要和东单、西单、崇文门、朝内这京城四大菜市场打交道。如今,除去20年前拆掉的西单菜市场至今未复建,其余三家老招牌还在,然而推门进去,感觉却很陌生,记忆中那熟悉的韵味没了。”稿件见报后,不少读者致信编辑部,表达了对这篇稿件的喜爱和认同。

回想这次采访,更能体会到持续追踪某一新闻事件的意义所在。新闻事件往往是复杂的,其效果、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露,因此,新闻报道也不能搞“一锤子买卖”。否则,就只能反映事件的表象,而失去本质上的真实性。

猜你喜欢

落点菜市场党报
基于空间分层组合设计的火箭落点实时计算模型
热闹的菜市场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美火星轨道器拍到欧洲着陆器落点图像
拼抢第二落点新闻打好新闻竞争战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探访江苏地方立法:百姓关切成立法落点
热闹的菜场
买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