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电视媒体应对突发性灾害报道的思考
——以盐城广播电视台“6·23”阜宁龙卷风救灾报道为例
2018-04-01张婕
□张婕
在我国,有关地震、传染病疫情等各类天灾人祸以及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新闻与信息的发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均由国家指定的部门统一发布,新闻传播媒体不得擅自报道,以保证新闻与信息的准确无误,避免因媒体报道而产生不实传闻,影响社会安定与秩序,给公众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
但是在突发性灾害发生之后,出于高度关注心理的民众急于从媒体获取关于突发灾害的各种信息,此时会出现庞大的信息缺口。而率先填补这个信息缺口的新闻媒体,则会在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后极为短暂的信息稀缺时间内,利用发布相关报道而获得大量的关注。在报道本地突发性灾害时,地方媒体因地理上的接近性而更具报道时效性方面的优势。与此同时,灾害报道的内容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地方电视媒体在追踪灾害的不同阶段的发展状态方面,也具有极大的优势,可以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体现出地方媒体对于所管辖属地民众尤其是受灾地区民众的人文关怀。
2016年6月23日下午14点30分左右,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射阳部分地区出现强雷电、短时降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灾害共造成99人死亡、846人受伤,后经专家确认6·23阜宁龙卷风为EF4级,风力超17级。面对此次重大灾害性事件,能否做好此次突发性灾害应急报道,成为摆在盐城地方电视人面前的一份沉甸甸的考卷。
一、紧扣时效性原则,重大信息权威发布
新闻的时效性指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间差,报道的时间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也就越能得到保障。但是面对重大灾害性事件的报道,做到“快字当先”是远远不够的,盐城广播电视台在处理相关报道的同时,必须与市委、市政府的宣传口径保持高度一致,以避免因报道内容的不当而引发民众的恐慌。
“6·23”阜宁龙卷风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大量现场视频、图片和亲历者口述资料充斥自媒体平台,但是身处灾难中的民众,更加愿意通过传统媒体了解灾难现场的状况,获取灾后救援和重建的信息。传统媒体的广泛群众基础,以及多年累积形成的媒介公信力,在突发灾害性事件面前得以彰显。相比较报纸媒体与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在灾害性报道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性优势:视听感官同时作用使得传播内容更加生动易懂;传播覆盖面广,且受众不受文化层次限制。由于灾后现场的影像资料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这就需要媒体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准确客观地记录事实,疏导灾区民众的心理恐慌,协助社会各界进行灾后援救和重建工作的开展。
在“6·23”阜宁龙卷风灾发生后,盐城广播电视台《盐城新闻》和《今晚关注》栏目在第一时间报道了灾情及抢险救灾的最新进展,体现了舆论引导的高效性以及信息发布的权威性。
6月23日午后两点半,阜宁县、射阳县部分村镇突发龙卷风、冰雹、强雷电等灾害性天气。下午3时许,台内安排记者深入灾情最严重的陈良镇丹平村等地进行实地信息采集,采访了灾害性天气的亲历者,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快速整理并制作出《我市阜宁射阳等部分地区发生龙卷风冰雹严重灾害》,并于当晚在盐城一套主要新闻栏目《盐城新闻》中播放。在此之前,在画面素材尚未制作完成的情况下,全台率先在三个频道以滚动地标的方式向全市人民发布灾情,让民众通过电视渠道及时、客观地了解灾情,让灾区群众实时了解政府在灾后救援方面的行动,为稳定灾区群众的情绪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次日一早,台内做出灾害性事件应急报道部署,并派出多队记者深入灾区,广泛收集灾后影像资料,听取灾区群众的声音,了解灾后救援和重建的初步规划。24日中午和晚间时段,《盐城新闻》制作和播出了包括《习近平对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就抢险救灾和灾害防范工作作出批示》《阜宁射阳部分地区发生龙卷风冰雹严重灾害罗志军石泰峰朱克江王荣平等省市领导赶赴现场指导抢险救灾》《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杨晶赶赴现场指导抢险救援工作》《我市召开抢险救灾工作新闻发布会》等在内的多达8条电视消息,这些来自中央和省级领导对救灾的指示稳定了民心,让大家看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民生的关切。与此同时,当晚盐城二套民生新闻栏目《今晚关注》制作并播出了包括《灾区搜救工作第二轮第三轮开展》《航拍镜头记录龙卷风瞬间破坏威力》《阜宁各界众志成城灾后自救有序开展》等在内的电视新闻共计11条,从民生角度给予灾区民众关怀和温暖。
为做好权威发布,盐城广播电视台专门成立报道小组,日夜蹲守“6·23”阜宁风灾灾后救援指挥部。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灾后救援专家聚集在这里,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的各项决策都在这里产生并付诸实施,每时每刻都产生大量的新闻线索。报道小组此时肩负着三项独特的功能:1.将政府部门的最新决策转化为可见、可感的电视新闻报道,形象生动地向灾区民众传达灾后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稳定民心;2.充分利用灾后救援指挥部的专家资源,强化报道中的专业问题,向民众科普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形成的原因以及防灾知识;3.及时参与市政府组织的各项灾后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等活动,将最真实的灾情化作易懂的声音与图像及时播出。报道小组向后方编辑部传递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与数据,使全台能紧扣风灾救援和重建的报道脉络,更重要的是强化了报道的时效性,提升了报道的权威性,将重大灾害性事件的“统一口径发布”原则落到了实处。
二、贴近群众,传递正能量,体现人文关怀
如果说进行灾害性事件的进展报道是受灾地方电视媒体的基本职责,那么如何在报道中展现本地媒体对于救援、重建等各方力量的情况,则是对电视媒体在灾后报道中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媒体是个强大的能量场,传递正能量,受众就会潜移默化地朝正能量方向转化发展。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媒体人坚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和民众传播正能量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和重要。
发生龙卷风灾害后,《今晚关注》栏目组织记者深入灾后现场,捕捉了多个极具正能量的救援瞬间。当日下午17时,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感人的一幕:在一处倒塌的废墟下面,一名女子被困。闻讯赶来的两位消防队员为赢得宝贵的救助时间,不等救援机械到达现场,便开始徒手对废墟上的杂物进行清理,他们的双手因挖掘和搬运碎瓦片受伤,救援手套上血迹斑斑,但两位援救者轻伤不下火线,直至将受困女子从废墟中挖掘出来,送上医院的担架,他们才悄然消失在记者的镜头前。当晚,记者将这一幕充满正能量的片段制作成电视新闻《女子被埋废墟消防官兵徒手救援》,成为各方救援力量在“与时间赛跑”中的一个生动而感人的缩影。
与此同时,深入风灾灾区的《今晚关注》记者们还关注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爱心组织,采访并制作了《爱心汇聚涌向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盐城首支“爱心车队”前往灾区救援》《灾区收到最大一笔捐款》《爱心企业送餐关爱灾区抢险人员》《让安置点受灾群众吃上热饭菜》《千方百计收购农民手中余粮努力降低灾区农民损失》等多个典型报道。尽管报道面向救援、重建的各方面,但却又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便是真实反映灾情的同时,展现社会各界力量在灾后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社会正能量。
地方媒体在灾害发生后要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在为公众还原事实真相的同时,把如何将灾害性事件的损失控制到最低、如何有效地应对事件等信息传递给受众,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也是媒体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今晚关注》的这些报道,无疑给广大灾区群众以战胜灾害的信心,为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此同时,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还应尽量挖掘个体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慰身处灾害之中的民众。
三、避免“刮风式”,做好后续报道
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很多媒体往往只关注在灾害发生时以及发生后有限的一段时间内的进展情况,而忽略了对灾难发生后长时期艰辛的重建过程的关注。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一些次重要事件极易被其他信息所覆盖。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刮风式”新闻报道,在事件发生后大量投入新闻版面、时段资源,不惜笔墨大肆报道,而一段时间后,尤其是发生了其他重大新闻事件后,对于前者的报道瞬间销声匿迹,这样的“刮风式”报道对新闻的社会价值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在“6·23”阜宁风灾事件发生之后,包括《盐城新闻》和《今晚关注》在内的盐城电视台多个电视栏目争相报道阜宁风灾的现场情况以及救援进展,在黄金救援的72小时内,共计播出新闻近百条,这几乎相当于平时一星期的报道播出总量。然而,盐城广播电视台对于阜宁灾区和当地受灾群众的关注并没有停留在灾后短暂的时间内,从灾害发生的2016年6月23日至2017年7月底,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盐城电视台《盐城新闻》和《今晚关注》等多个栏目密切关注着灾区重建工作的每一个进展。2016年7月起至当年12月底,《盐城新闻》陆续制作和播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加快建设美好家园》《党旗高高飘扬在救灾重建一线》《狂风中屹立不屈的力量》《确保质量加快进度让受灾群众早日搬进新居》等电视新闻报道,密切关注灾区重建工作的进展,关心受灾民众的日常生活保障。《今晚关注》栏目与2017年新年期间,更是将镜头对准了阜宁风灾灾区,陆续推出了《携手重建新家园百姓喜圆安居梦》《安置点里年味浓受灾群众喜迎新年》《节前喜搬新居迎接幸福新生活》《农民画勾绘灾后重建美好新生活》《3000建设者坚守灾后重建一线》等系列报道,关注灾区民众时隔半年后的生活近况,歌颂长期坚守在重建一线的建设者们的默默耕耘和辛勤付出。
2017年6月23日,正值6·23阜宁龙卷风灾一周年,《盐城新闻》推出了广电全媒体特别报道《6·23抗灾救灾一周年》以及系列报道《6·23这一年》,《今晚关注》则以民生视角和人性关怀角度制作并播出了《用陪伴治愈伤害告别受灾阴霾》《灾后涅槃浴火重生》以及《废墟上跃动着希望》等数篇阜宁风灾后续报道。除此之外,《盐城新闻》还特别制作了电视纪录片《盐城抗击6.23特大龙卷风纪实》,一经播出,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以上电视新闻作品在纪念风灾发生一周年的同时,凸显本地电视人对于灾区民众的安抚和心理援助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对于灾区重建工作的密切关注。
我们的地方电视媒体,守护着一方舆论高地,承担着疏导积极社会心理的责任。突发性灾害事件的特殊性是摆在电视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做好这类题材,从而使电视媒体起到正确引导舆论、肩负社会责任的功能,是需要在长期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这也是时代赋予电视人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