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格理论的角度看潍坊风筝

2018-04-01高文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潍坊风筝人格

高文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00)

潍坊风筝于2006年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潍坊风筝在历史上就已经形成了它的人格。“人格理论主要是人类学与心理学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主要内容是对人格的形成以及人格形成过程与文化、社会、生态的关系问题,在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里又称心理人类学或人格理论。”[1]作为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潍坊风筝的人格的形成与文化、社会、生态有关。濡化“指的是人类继承文化传统的过程以及与此同步发生的文化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过程。”[2]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潍坊风筝就是以传承人为依托的活态传承的过程,潍坊风筝的传承过程、走向商品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个人适应文化环境的过程。

关于潍坊风筝的起源有四种传说,“1、帆船、帐篷说,战国时期庄子《逍遥游》中提到“列子御风”,传说禹时船上已有帆,人们受风帆和风刮帐篷的启发制造了风筝。2、斗笠、树叶说,据说古时候有一位农夫正在耕作,忽然一阵狂风吹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子抓住系绳,恰巧这绳很长,斗笠便在空中飞舞,农夫觉得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3、树叶说来自我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使用麻丝等栓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4、飞鸟说: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飞鸟的形状居多,因而得出结论:最早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3]

作为国际风筝之都的博物馆内展示了这四种传说,是根据历史的选择流传下来的,也是符合当地人的历史想象,而且是地方性官方选择展示给参观者的,比起官方的文献记载更能反映应当地的人格,并且约定俗成的在本地区得到公认。具体分析四种传说,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或是受到自然现象的启发,或是受到飞鸟这种生物的启发,都是人与自然建立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此时的人们不能掌控自然,但是可以跟自然建立起联系,逐渐认识自然的各种存在现象。斗笠、树叶说出现了农作之余民间娱乐的成分,也是当代风筝功能的最主要特点。原始时期,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古代潍坊风筝兴起的原因。1、潍坊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商业发达,潍坊是重要的水路枢纽,明代商品经济依赖水路运输得到发展,就形成了潍县大集。2、结合潍坊地区经常河水泛滥,农作物不能很好的哺育民众,需要以手工业作为辅助的经济手段。3、潍坊风筝独特的工艺创新带来的广阔的市场,潍坊市的杨家埠村可以印画结合来创作风筝,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工艺精湛,结合到风筝上,形成了潍坊独特的形式特征。4、潍坊地区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历史上就有很多名人产生,还有十笏园、百年坊茨小镇等艺术聚集区。经济基础决定生层建筑,潍坊地区因为风筝形成了产业链,像潍坊杨家埠形成了艺术区,通过文化、社会、生态的交互作用,潍坊风筝形成了自己的人格,不断内化和个体社会化形成了稳定的群体的人格,“群体具备了三个主要的特征:一是由数量到力量的势不可挡。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是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限制的。二是‘传染’现象。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三是易于接受暗示,这是相互传染的结果。”[4]潍坊风筝从发明之日起,就代代相传,在经济、文化的推动下蓬勃发展,由于它可以流传到民间,供广大人民群众玩耍娱乐,放飞风筝也是在室外的活动,人与人之间会产生无形的交流,经验得以“传染”,群体人格形成。

潍坊风筝带动了潍坊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氛围。“潍坊风筝活态传承”的终端产品先从提取符号元素,进行再设计来展示,也影响到了当代社会的“注意力”经济,形成“风筝之都”的品牌形象。在环境艺术设计上,有“世界风筝之都纪念广场”,广场上有鲁班的雕塑,在潍坊市的街道灯也有风筝的造型,在四平路是海燕灯,在胜利街是大鹏展翅灯,在北海路是蝴蝶灯,潍坊市火车站,2007年在原有基础上新建了以蝴蝶风筝为元素的新站舍,其中振翅欲飞的蝴蝶造型,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成为世界风筝都潍坊的标志性建筑。一个个的风筝符号,让本地人生活在熟悉的文化氛围当中,让外地人很快进入到潍坊特色的文化氛围中。当代展示空间的设计中,有山东省设计学学者兼设计师刘春生在2017年设计的罗森桥文化传媒空间,将木版年画的色彩、风筝的线都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到空间之中,在这里可以享用充满现代感的设施,又可以沉浸在潍坊特色的文化氛围中。另外,从1984年开始,潍坊举办首届潍坊国际风筝节,通过潍坊风筝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将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集结于此,探讨技艺的传承、创新、放风筝的方式方法,潍坊风筝在此时就是“注意力”的焦点,市政、交通、经济都会为此服务,而由此在每年也都会产生设计作品。2018年4月第三十五届潍坊国际风筝节举办,传统风筝设计、创新改良的风筝设计、炫技的风筝设计,都会展现在空中,由此衍生出的伴手礼设计、工艺品设计、活动海报设计,而且因为需要配套服务,还有与此相关的产业链,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期间,还举办第八届中国画节、第十一届中国(潍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第三届中国(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展览《张夫也当代艺术展》。

以潍坊风筝为“注意力”核心,打造出潍坊地区的城市形象,潍坊风筝不仅仅是静态的保护对象,而是已经成为社会的行动者在参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再造与重构,传统与现代化的对立消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潍坊风筝不会消失,它融入到了当代生活中,成为活的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一部分。人格的基因不会改变,所以潍坊风筝的价值不仅存在于过去和当下,还会面向未来,由文化、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格也会跟随时代变化,潍坊地区当下的人文、地理环境培育出了优良的“土壤”,给潍坊风筝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潍坊风筝为文化多样性提供很好的借鉴,发展地方特色,坚定文化自信,在活态发展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主义文化会在优良的多样性“土壤”中繁荣兴盛。社交平台上曾贴出一张请假条“尊敬的辅导员:我们潍坊的4月中下旬是要请假回家放风筝的,没有我,我们村子可能会输。”这位学生戏谑性的表达了潍坊风筝对其情感上的影响,人格的作用会在代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乡愁”也忘不掉。

注释:

[1]刘佳:《工业产品设计与人类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2]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转载自潍坊风筝博物馆展板。

[4][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猜你喜欢

潍坊风筝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筝”艳潍坊四月天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风筝之都潍坊
学做风筝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