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岭歌堂长鼓舞的课堂传承模式

2018-04-01刘余君胡京陈文静刘乐华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丝路艺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动律瑶族舞蹈

刘余君 胡京 陈文静 刘乐华(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历史上的瑶族是一个不断迁徙、从游耕走向定居的支系众多、称谓繁多的民族。排瑶人民生活居住的房屋远观呈排排相叠的形式,主要聚居在广东省西北部的连南瑶族自治县。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形成了“八排二十四冲”。油岭排为八排之一,秦、汉时期的“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与今“盘瑶”支系中的排瑶渊源极深,唐初姚思廉著《梁书。张缵传》首记“‘莫徭’”之事,排瑶先民开始以“‘莫徭’”族称出现于历史。”随后,“莫徭”不断迁徙,部分迁徙至连南形成排瑶。

据油岭排瑶人民口述,隋唐时期,其先民便从湖南地区迁徙而来,长鼓舞艺术也随之迁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油岭排瑶人民极其喜爱长鼓和长鼓舞,有着“宁卖良田一亩,不卖长鼓一个”的说法。由湖南洞庭湖流域迁徙而来的长鼓舞文化的种子在油岭这个古老的村寨里不断萌芽滋长、繁衍生息,代代传承上千年,积淀着久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烙印着瑶族先民远古的的生活印记,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孕育下,长鼓舞得以萌生、留存、延续。

纵观全国舞蹈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的舞蹈专业,瑶族民间舞蹈尚未以系统的教材形式出现在课堂之中,特别是将油岭歌堂长鼓舞纳入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是凤毛麟角。目前,研究者多以历史、文化、体育等视角去研究油岭歌堂长鼓舞,对于其舞蹈动作的提取、分析和解读以及课堂传承模式等研究较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油岭歌堂长鼓舞的传承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油岭歌堂长鼓舞的保护和传承正以良好的趋势发展,但是在传承过程中也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村子里的民间艺人有的已经离世,有的由于身体原因再无法继续传承下去,无法达到年轻时的舞姿标准和动作要求。受经济的冲击和现代文化的影响,村子里的年轻人特别是男轻壮年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缓解经济压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 油岭歌堂长鼓舞的传承人出现了断层现象。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山寨与外界现代化城市交流越来越多,受外界新鲜而诱人的现代文化影响,油岭歌堂长鼓舞的传承越来越不受年轻人的重视。政府对民间艺术传承的扶持力不够,很多民间艺人都是在义务地去传承油岭歌堂长鼓舞,年轻人为了生存无法将这条路坚持下去。油岭歌堂长鼓舞的传承面临严重的危机,以“迁地传承”的办法,将油岭歌堂长鼓舞整编进入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和剧目创作来传承和传播油岭歌堂长鼓舞将有效补救其传承的危机。笔者结合地方院校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油岭歌堂长鼓舞课堂传承模式,尝试性提出许些观点。

一、传承主体和传承空间的迁移。

艺术院校教师将油岭歌堂长鼓舞提炼、挖掘、整理成系统的民族舞蹈教材,纳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其传承开拓了更加广泛的途经,通过艺术院校的师生,油岭歌堂长鼓舞会被传承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同时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了排瑶的历史和文化,这将有利于全面保护和传承油岭歌堂长鼓舞。

二、动作素材提炼,把握风格性。

舞蹈风格的典型性是体现一个民族舞蹈的独特标志,教材是舞蹈素材的浓缩,是舞蹈的精华,应在保持该舞蹈风格的基础上系统化。比如在整编抬步训练组合时,油岭歌堂长鼓舞中同样“摆”的动律特征,容易与傣族的“月亮胯”的摆的动律混淆,初学者体现不了其韵味,风格特征竟有些傣族舞蹈的特点,强调了“抬”的动作,与傣族舞蹈“踢”的动律严格区分,抬的高度、感觉,抬步行进时胯不要主动扭动,要把油岭排瑶人民奋发向上的体态和精神风貌展现出来。

三、尊重民族文化,保持舞蹈动作原貌性。

油岭歌堂长鼓舞随当地瑶民先祖迁徙而来,代代相传上千年,追寻油岭歌堂长鼓舞历史演变的踪迹无迹可寻,也许在它流变的过程中舞蹈表现形式上有过多次创新,动作表演程式上也进行了多次修整,但经过学院师生的采风考究证实油岭歌堂长鼓舞为长鼓垂挂于肩膀,横于胸腹前,左手执竹片击打“鼓尾”,右手以掌拍击“鼓面”的形式,这种舞蹈表现形式束缚了手部动作的发挥,手上的动作素材不够丰富,局限了教材编创者对油岭长鼓舞手部动作的创新发展。笔者认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落实在舞蹈动作的传承上必须一丝不苟,不能为了创新和发展肆意篡改击鼓方式,葆有对民族文化的尊重。

四、按照教材形成程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行整编。

“原生民间舞形态要进入课堂,必须要经历提炼、加工、整合三个步骤,因为这样才符合课堂训练的教学要求”[ 刘晓波.《原生态、素材、教材—民间舞蹈怎样进入课堂》(J)]。民族民间舞在整编成教材时一定要按照严格的程序,而且要接受教学实践和当地人民的检验。遵循“非遗”进课堂—开发—整理—研究—编创—课堂组合—实验教材—论证—系统规范的油岭歌堂长鼓舞教材的形成模式,从产生雏形,慢慢积淀,逐步完善,最后形成体系。

油岭歌堂长鼓舞的舞蹈道具长鼓,看似精巧,操持方便,但在舞动时如何使这“一击一拍”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地谱出鼓点节奏确非易事。从最基本的击鼓训练开始,训练学生的击鼓,在掌握击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抬步训练,达到训练目的之后,进行上身韵律训练,“横韵”和“摇韵”与已训练过的抬步动律相配合,有了击鼓横韵、摇韵、抬步这些基础训练便延伸出综合的教学组合。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训练的动律逐一增加。便于学生的学习、消化吸收。

在民族舞蹈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瑶族舞蹈的发展空间相对广阔。瑶族长鼓舞文化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瑶族支系众多,地域性特征多样,丰富的瑶族长鼓舞有待后人去开采挖掘。笔者认为油岭歌堂长鼓舞课堂传承模式要从瑶族文化入手,对瑶族长鼓舞进行挖掘整理,在民族认可之下进行发展;二是划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风格特征,对瑶族长鼓舞进行细致的研究;三是要贴近瑶族劳动人民的生活,在瑶族人民“酸、甜、苦、辣”的百态生活中寻找舞蹈素材,在各种现有的瑶族舞蹈作品或原生态舞蹈中提炼元素借鉴经验,使其传承模式日臻完善。

猜你喜欢

动律瑶族舞蹈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评《Smoke》
藏族舞基本动律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