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中国妈妈》的编创分析

2018-04-01闫盈盈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丝路艺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仇恨小女孩舞蹈

闫盈盈(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舞蹈《中国妈妈》作为叙事性舞蹈,以独特的视角和舞蹈的语言,向观众展示了那段沉痛的历史,讲述了中国妈妈用母亲宽广的心胸,撇开民族的仇恨,养育了可怜的日本小孤女的故事,表现了高尚的人文主义情怀。编导们注重历史,关注现实,编创了这部情感真挚的经典舞蹈作品。

舞蹈用中国妈妈感情的转变作为整个舞蹈故事的主要线索,描述出中国妈妈对日本遗孤真挚且不求回报的爱,舞蹈内容实在,通俗易懂,一开始就说明了故事的人物背景和时代背景,这些从老母亲身上衣服的质朴,典型的农村妇女的发髻,由于劳作辛苦腰背略微向后弯,以及齐耳短发,穿着和服的女孩就可以看到。

东北师范大学的原创作品普遍具有创新性,从现实出发,题材新颖,注重小人物的内心刻画,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参与此部作品创作的王舸是我国优秀的舞蹈编导,他把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中国妈妈》中没有较难技巧性的动作,主要是对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的深层挖掘,突破传统创造习惯影响下经常使用的情节顺序和时空顺序等“顺序式”创作结构模式,增加这种新的心理结构方式的结构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中国母亲从憎恶到接受,从抚养到最后送走了日本遗孤的整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中真实再现了跨国母爱的博大与无私,并通过情感和音乐的不断变化来营造作品氛围,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叙事舞蹈作品中不可缺少的是人物和情节,个性生动的人物角色和有趣完整的故事情节是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的创作和观众的立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观众在观看舞蹈的时候,能感受到舞蹈演员的所思所想,激起他们的思想共鸣,对舞蹈创作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结构叙事

舞蹈《中国妈妈》遵循一般的舞蹈结构布局规律,但心理结构形式不是普通的情感抒发,而是揭示了人在一定情况下的心理过程。以这种创新的创作技巧和完整而准确的舞蹈语言,编导对人物的处境和心理进行了精彩的描写。如今,心理结构作为一种新的结构方式出现在舞蹈艺术中,并且被广泛使用。

(1)仇恨

一群中国妇女从那悲痛的喊叫声和沉重的音乐声中冲出来,一只手握着拳头,另一只手食指指着前面,痛诉日本侵略者的强盗行为;她们从舞台的三点方向向着七点方向前进,每个动作都坚定有力,下腰跺地等动作充分表现了中国母亲对侵略者的痛恨,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2)抗拒

当中国母亲发现日本遗孤时,母亲们对日本人的仇恨顿时爆发出来,他们个个用手指向她,唾弃她,眼里充满了仇恨。虽然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致使中国母亲对小女孩充满了憎恶,但母爱是伟大的,其中一位妈妈试图触碰绝望的小女孩,却被另一位妈妈伸手制止,虽然母亲们都不忍心,但在民族仇恨的驱使下,母亲们只能走开,丢下日本小女孩。

(3)接纳

母亲们背朝小女孩走着,步履蹒跚,犹豫不决,仇恨与怜悯的矛盾在内心激荡,不时有人回头看小女孩,不愿离开,也不肯走近,有位妈妈冲过去想再一次触碰小女孩时,她的手却被小女孩紧紧地抓住,母亲的心被融化了。最终,伟大的母爱使妈妈们接纳了这个日本的小女孩,她们紧紧地抱在一起。

二、情节结构叙事

(1)养育

在“老玉米,金黄黄,养活了异国的小儿郎”孩童歌声反复出现中,舞台上出现了小女孩儿开心玩耍、和妈妈一起快乐生活、妈妈们共同劳作的温馨画面。

(2)送行

母亲们变老了,女孩儿慢慢长大了,正开心地帮妈妈干活,妈妈却拿出一套和服,眼里含着泪水,告诉了女孩真相,让她去找她的亲人。女孩儿跪着抓住妈妈的手,不想离开养育她的老母亲。

三、生动的形象刻画

《中国妈妈》里的一群衣着褴褛的妇女,她们弯着腰,迈着沉重有力的步伐,宣泄着对日寇的仇恨,深深震撼了观众,那种愤怒的目光和呐喊,使情感释放到了极致。正是因为情感在舞台上的放大,所以表现出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为日后收养日本孤儿的情节铺平道路,使情感出现强烈的对比,也更接近主题。这种母爱高于仇恨,是激发观众内心感受的触发点,也是作品创作的立足点。

肢体语言是舞蹈艺术中的主要交流手段,利用无声的语言演绎一个故事,当舞蹈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时,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代表着一定的含义。《中国妈妈》作为不可多得的叙事性当代舞,动作的设计从现实生活出发,也有手法的创新。

编导贴近生活,把现实生活中的动作编成舞蹈动作放到舞台上,观众更容易理解和融入,舞蹈《中国妈妈》的很多舞蹈动作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在舞蹈的第一部分,当母亲们发现穿着日本和服的小女孩时,有人向她吐唾沫,有人想要打她,动作真实而生动;在舞蹈的第二部分,妈妈给女孩儿缝补衣服,缝衣咬线的动作很是逼真,表现出中国母亲对孩子不论国界的爱,不禁让人回想起自己母亲的辛苦付出;母亲弯腰耕作除草,伴随着“嗬嗬嗬”的呼吸声,使无数人感动流泪;同时,有两只手虚拟上提等代表东北人性格的动作出现在舞蹈中,体现了东北人的豪爽和勤劳。只有从生活中细心观察,耐心琢磨,这样的舞蹈创作才会更入人心,得到观众的青睐。

舞蹈动作的反复能够充分刻画出人物的形象,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突出舞蹈的主题,更容易让观众理解所表达的含义。舞蹈《中国妈妈》中运用了很多动作的反复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1)“指”的动作

中国母亲手指着前方坚定不移地向前走,这是对日本侵略者不可饶恕的罪行的控诉,强烈表达出仇恨之意。

(2)“捂嘴”的动作

中国母亲用手捂住嘴是一种无声的呐喊,表现了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失去亲人的痛苦,这无声的呐喊能使痛苦和愤怒更入人心。舞蹈中重复了两次这个动作,但每次都持续了将近十秒,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3)“拔草”的动作

整个舞蹈作品中,“拔草”的动作贯穿始终,从播种到收获也代表着中国母亲对日本孩子日复一日无微不至的爱,辛苦抚养这个异国的孩子,表现了中国母亲伟大的情怀,同时塑造了中国母亲勤劳朴实的妇女形象。

四、精妙的舞蹈构图

舞蹈构图是指舞蹈演员与整个舞台空间的静止画面。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离不开精妙的舞蹈构图。舞蹈《中国妈妈》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形式美规律,以及整齐一律,调和对比等舞蹈构图法的原理,在舞蹈调度中实现了统一的视觉感官和情感。

舞蹈《中国妈妈》中,在刚开始的仇恨部分出现了整齐一律的构图形式,随后在接纳和抚养部分也出现了这种构图形式,整齐划一的队形和动作表现了中国母亲们对日本侵略者和日本遗孤的不同情感,分别运用了圆圈式、一字式、散点式、三角式的队形,给人以视觉上的整齐美感。在整个舞蹈中,民族情怀和母爱的碰撞不断,深刻地塑造了特殊背景下中国母亲善良质朴的美好形象。

舞蹈差异与对立的统一就是调和对比。舞蹈差异里的统一就是调和,它可以给人们带来融合和协调的乐趣。舞蹈统一里的差异就是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激动人心的感觉。在舞蹈《中国妈妈》中,编导穿插使用调和对比与整齐一律,避免队形单一和动作太过统一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并且升华了主题。如“抚养”部分,母亲们开心地在田间劳作,但有一位妈妈在舞台中间给小女孩缝衣服,动作和节奏的差异形成鲜明的对比,但统一的是她们都在同一个舞台画面中,这样不仅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融洽的乐趣,也有独特的审美体验。

五、合情理的背景音乐

舞蹈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好朋友,他俩相辅相成,因为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能更好的表达作品内容,使观众的情绪和舞蹈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效果明显。舞蹈《中国妈妈》刚开始由齐声痛苦呐喊拉开序幕,中国妈妈们以一个静止造型展现在舞台上,弯着腰,一只手指向前方,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完美结合在一起,观众的情绪立马被带进中国母亲对日本侵略者刻骨铭心的仇恨中。《中国妈妈》里一首东北儿歌:“老玉米,金黄黄,养活了异国的小儿郎,我捧着玉米回头望,地里站着的是我娘。”贯穿整个作品的主题,听觉与视觉的同步进行,不仅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而且将伟大的母爱上升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

情感是舞蹈的灵魂,所以说情感表达在舞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起外在的形式美,关注人物内心真实的情感更值得探索。舞蹈《中国妈妈》的情感表达主要从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两方面展现出来的。面部表情是通过内心世界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通过对面部表情的描绘,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舞蹈《中国妈妈》的表演者在面部表情方面做的非常好,比如表达“恨”的感情时,母亲们怒目圆睁,咬牙切齿,愤怒和仇恨的感情充分表达了出来;而肢体语言上,《中国妈妈》每一个动作都紧紧围绕主题,情感和动作的结合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总之舞蹈的创编格局广阔,更新了以往舞蹈语言的传统审美,突破和创新了舞蹈语言,从生活中提取典型化的动作,使得观众更为理解并融入其中,并且题材选择和审美追求都有重大突破和创新,"注重历史,关注现实"的题材选择,以真实纯朴为特征的母亲形象被深深地铭记,整个作品的编创不仅表现了中国母亲伟大的胸怀,而且体现出超越狭隘民族情感的高尚人性,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历精湛的优秀舞蹈作品。

猜你喜欢

仇恨小女孩舞蹈
美国仇恨犯罪数量创新高
犹太人大屠杀并非始于集中营,而是仇恨言论。这段历史不可忘却 精读
学舞蹈的男孩子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可爱的小女孩
别用你的爱,去喂大了仇恨
爱哭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