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俄罗斯东正教绘画特点
2018-04-01马彬姀天津美术学院天津300000
马彬姀(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000)
提起俄罗斯绘画艺术,我们很自然就联想到了俄罗斯的宗教文化,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俄罗斯绘画艺术是由它的民族自我意识决定的,而俄罗斯绘画艺术的自我意识就诞生在东正教文化基础之上。
俄罗斯东正教圣像画与拜占庭圣像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源于拜占庭圣像画,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和民族特点。在俄罗斯,圣像在广大信徒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它不仅用于装饰教堂,还被人们挂在家中和一些公共场所,携带在身边,以便随时祈祷。在家中,圣像要摆放在正堂之上,人们祈求它庇护家人和牲畜安全,生活中的大小事宜也离不开圣 像,诸如订婚、结婚、送葬、乔迁等。擦洗过圣像的水不得乱洒,要洒在正堂之下;破旧的圣像不得随意处理,要将它放入河中或埋入墓地。据民间传说,任何亵渎圣像的行为都会受到神 灵的惩罚,比如会患病、遭雷击或精神失常等。圣像画作为一种宗教艺术,作为东正教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具有的神学意义相当丰富。
在中世纪,文明成熟的标志主要体现在有较为完整的宗教信仰体系。对于10世纪的东斯拉夫民族来讲,是东正教唤醒了他们的民族自我意识,并铺就了他们的文化发展道路。在与拜占庭艺术、基督教文化和蒙古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中,东斯拉夫民族获得了自我意识,进而实现了向文明民族的转化。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俄罗斯绘画艺术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立场,或者称为文化艺术的自我意识。而在这众多的文化因素中,带有拜占庭色彩的东正教文化成为俄罗斯绘画的精神核心。
俄罗斯中世纪早期最杰出的绘画艺术都是为东正教服务的教堂艺术。中世纪的绘画有圣像画和湿壁画。在俄罗斯教堂中,圣像画多于壁画,圣像画题材是基督教由拜占庭传入俄罗斯的,主要是基督和圣母画像。完成于11世纪末12世纪初的《圣母感恩图》已经成为俄罗斯的神圣保护者的象征。东正教绘画充当着人类与神沟通的媒介,它可以说是俄罗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而这样的宗教意识一直贯穿于俄罗斯绘画艺术之中。
自10世纪罗斯受洗以来,东正教与古罗斯多神信仰反复融合,迎来了圣像画发展的黄金时代。14世纪莫斯科公国形成,俄罗斯民族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俄罗斯统一国家的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把俄罗斯的艺术创作推向繁荣,开始形成俄罗斯绘画的民族学派。这一时期,圣像画牢牢占据了古俄罗斯造型艺术的中心,出现了以安德烈·鲁布廖夫和费奥方·格列克等人为代表的俄罗斯民族特色的圣像画家,他们往往集神学家和画家于一身,他们的作品把神学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在一起,被称为 “色彩思辨”。在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看来,圣像画有别于口头布道形式和文字记载的圣经,是一种特殊的、通过色彩和形象体现的教会传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在古俄罗斯圣像画中一切都必须服从圣三位一体的基本思想,以塑造禁欲主义形象为主旨。象征性是圣像绘制的重要原则之一。圣像画本身并不神圣,它是凡人与上帝交流的中介,通过象征手段反映宗教的启示,指示神圣之源。圣像画的内容以基督、圣母、圣徒三位一体以及各种神圣事件为主,因此圣像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画像。圣像通过象征的手法, 表达与肉体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的神人形象,因此“不相似的相似”成为圣像形象的创作原则。圣像画在表达这种光明时,一般采用金色来渲染明亮的背景或圣者散发的光晕, 使人感到美好快乐,没有痛苦。绘制圣像的颜料一般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颜料,应该是天然材料。颜料一般是用各种植物、软体动物和矿物质制成。用这些物质制造的颜料干燥结晶后可使圣像显得格外鲜亮、丰润。
按照基督教教义,超自然界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世界,所以圣像人物要画成静止不动的样子。圣像画中人物最重要的部分是脸,而身体则是隐藏在衣服褶皱中无关紧要的部分。圣像 人物的体型多是修长枯瘦的,面部表情庄严肃穆,绝无张嘴露齿、面带微笑的情况,在圣人们的脸上不会看到尘世的七情六欲,只有极少数圣像中可以看到表示悲伤的皱眉面容。圣像中人物的情感以及圣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都是由眼神来表现的,他们从永恒世界看过来,目光中没有对罪恶的宽容,只有对拯救的渴望。
圣像画要表现形而上的永恒本质,因此对时空表现有一些专门的要求。反向透视法和假定多重时间是圣像画独具的特征。圣像画家在描绘对象时是从若干视点出发,把若干投影结合起来。比如桌子被描绘成从上往下看的样子,而桌子上面的物品则是从正面投影的样子。从“永恒”的观点看,神灵世界的本质是常驻不变的,因此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就失去意 义。圣像画里的事件不是按照其发生的时间先后来描绘,而是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