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到文学:刘邦形象初探

2018-04-01姚黎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丝路艺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韩信项羽刘邦

姚黎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刘邦形象的原型:史传文学中的刘邦

史传文学中对刘邦形象的塑造主要集中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三部史书中。笔者将以《史记》为基础,并结合《汉书》和《资治通鉴》的叙述,来整体探讨史传作品中刘邦的形象特质。

1.深仁厚则却又背信弃义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云:“(高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此言刘邦对人仁爱有礼,慷慨大方是其常有之态。《史记·高祖本纪》对刘邦深仁厚则的描述还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其一,征讨暴秦之时,楚怀王曾与群臣计议谁可派遣入主关中,群臣多曰:“项羽为人剽悍祸贼…项羽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通过群臣之口,将刘、项二人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刘邦宽厚仁爱的一面。其二,入主关中之后,诸将苦于暴秦久矣,都想诛杀秦王以解心头之恨,惟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服,杀之不祥。”而后更是秋毫无犯,与民约法三章,还军霸上,使得“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如此这般,无不体现出刘邦是一个仁德之君。然而,即便是如此深仁厚则、注重情谊的刘邦也有背信弃义的一面。《史记》中记载,楚汉之争后期,由于项羽的刚愎自用、盲目自大,使得原本强大的楚集团开始走下坡路,反观彼时的汉集团,在刘邦的身体力行之下招贤纳士、大兴仁政,并日益壮大。彭城之战后走投无路的项羽用刘太公胁迫刘邦签订鸿沟约定,中分天下。为解救家人更为了让百姓远离战火,刘邦与项羽达成了约定双方撤军。然而就在撤军途中,汉王阵中陈平却力谏刘邦反攻项羽,避免放虎归山、遗害无穷。于是刘邦“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而击楚军。”刘邦出于统一天下、安定万民、救黎民百姓于水火,想早点结束战争的念想无可厚非,然而公然背叛约定却不免显得背信弃义、阴险狡诈,实为小人之举。

2.选贤任能却又满心狐疑

在促成刘邦战胜项羽并最终成就帝业的众多因素中,选贤任能可以说是他能成功的核心因素,论此特质,首先体现在他能够从善如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例如,在讨伐暴秦的阶段,初入关中的刘邦尽显其市井之气“见秦宫室、帏帐、狗马、重宝、妇女以数千,意欲留居之”,但是他还是听了樊哙、张良等人的劝谏,籍吏民、封府库,秋毫无犯,还军霸上,这与项羽初入关中的不听劝阻,大肆焚毁宫室、劫掠百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邦选贤任能、从谏如流的特质在楚汉之争的阶段更是被无限放大,这对他最终以弱胜强、终成霸业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除此以外,刘邦的这一特质还体现在他不仅仅能选贤任能、从善如流,更能运筹帷幄,驾驭这些贤才,将他们控于股掌之间,为大汉马首是瞻而不敢生叛逆之心,这才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史记·高祖本纪》中载,刘邦曾在闲暇之余与韩信讨论自己帐下的各个将领才能大小的问题,韩信说他们的才能各有高低,刘邦又问韩信自己的才能如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信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连韩信如此骁勇之人都对刘邦的御人之术赞誉有加,可见刘邦却有其过人之处。但即便是这么一个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刘邦,却自始至终也没能对这些与自己出生入死多年的兄弟放下戒心,致使他们或直接或间接的死于刘邦之手,这跟他满腹狐疑的性格密不可分。正应了韩信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何其可悲!

二、刘邦形象的多元化:通俗文学中的刘邦

刘邦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为通俗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催生出了诸多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作者在创作时多采用夸张、幽默、讽刺等艺术手法,借此来刻画自己心目中刘邦的形象,这就使得刘邦的形象不再拘泥于正统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原貌而趋于多元,大致可以分为如下的几个方面:

1.爱才惜才,知人善御。

元人李文蔚《张子房圮桥进履》第三折有云:“俺沛公豁达大度,纳谏如流,小官累建大功,官居重职,张良为军师,韩信为元帅,萧何为丞相。”表现出刘邦是一个爱才惜才之人,他慧眼识珠、知人善任,重用张良、韩信、萧何等人,为其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金仁杰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中对韩信的重用,也能清楚地看到刘邦知人善任的一面。小说中也有对刘邦爱才惜才的描绘。《秦并六国平话》中载云:“沛公召见郦,郦生长揖不拜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生上坐,谢之。”,《西汉演义》第十八回收郦生智借张良,第五十三回惧楚罪陈平归汉,等都是刘邦知人善任的体现。刘邦在爱惜人才的同时也深谙御人之术,他总能抓住人才之心,让他们死心踏地的为我所用。元人尚仲贤的《汉高祖濯足气英布》载云:“(刘邦)孤家想来,人主知御袅将之术,如养鹰一般,饥则附人,饱则扬去,今英布初来归我,于楚己绝,于汉未固,正其初则附人之日也。”将驾驭人才比喻成饲养老鹰,虽然多少显得刘邦阴险狡诈,但不得不承认他确有御人的大智慧。

刘邦所具有的爱才惜才、知人善御的形象特质,一方面使得贤才归附,另一方面又能让贤才唯命是从而不生反心,这为刘邦集团的人才储备打下了基础,也为日后在与项羽的较量中占据主动埋下了伏笔。

2.泼皮无赖,奸诈阴险。

刘邦因所处的生活环境,自然免不了沾染一些世俗之气,表现在其形象特质方面主要有泼皮无赖、奸诈阴险、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元人尚仲贤《汉高祖濯足气英布》第一折云:“俺汉王亭长出身,起兵丰沛,只重武士,不贵文臣。每每看见儒生,便取其儒冠掷地,溺尿其中,辄骂不己。”刘邦作为一代帝王,竞做出溺尿于儒冠之中这种荒唐之举,足见其泼皮无赖的一面。《两汉开国中兴传志》卷三楚汉盟分天下指鸿沟云:“却说汉王自城皋班师入关,以为无事,日夕与管薄二夫人饮酒作乐。…气不听子房之言,酣饮如故。”刚刚取得一点成功的刘邦就开始沉迷酒色、不思进取,将其幼时泼皮无赖的市井之气再次展现了出来。

除了泼皮无赖的市井之气外,刘邦有时也显示出奸诈阴险的一面。元代无名氏的《随何赚风魔蒯通》讲述了韩信被冤杀蒯通为此打抱不平的故事,表现了刘邦与群臣之间的尔虞我诈,指出刘邦借他人之手除去功臣韩信的奸诈阴险的人物形象。又如:《西汉演义》第七十五回指鸿沟割地讲和,通过刘邦对待与项羽的约定前后态度的变化,同样也显出了他的阴险狡诈;第八十四回楚霸王自刎乌江以及《前汉书平话》中对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行为的描写,可以看出,刘、项二人虽为敌对,但多年征战也让二人对彼此产生惺惺相惜之情,即便如此,刘邦的反应也多少会给人一种假仁假义、奸诈阴险之感。

综上所述,刘邦作为历史人物进入文学世界,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氏秉持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为我们塑造了刘邦形象的原型,这也为后世刘邦形象的重塑奠定了基础,以至于不管是后来的《汉书》还是《资治通鉴》,亦或是历代描写刘邦的诗歌作品,都无法摆脱《史记》的影响。元明戏曲及小说的应运而生让创作者们不再拘泥于传统作品中对于刘邦形象的描绘,而是勇于打破传统的窠臼,以更加丰富的创作手法来塑造刘邦,使人物形象更加趋于多元。无论古代文学作品中刘邦的形象如何演变,我们都应该秉持着客观的态度,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审视他,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地认识历史人物。

猜你喜欢

韩信项羽刘邦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追韩信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梦遇项羽
韩信“背水阵”再探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