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CCTV纪录片《国家宝藏》的艺术特色
2018-04-01许婧瑶
□许婧瑶
CCTV 9纪实频道的《国家宝藏》属于典型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所谓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是指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的记录和表达,并以此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化意味。”①纪录片主要以叙事和造型来传达艺术意蕴,通过叙事表现内容含义,通过屏幕造型创造视听美感;因此,本文将以叙事和造型两个角度为切入点,探析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国家宝藏》②的艺术特色。
一、《国家宝藏》的叙事特色
在纪录片中,导演或是创作者需要对内容的时间长短和空间大小进行合理的控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在时间与空间逻辑正确的前提下,真实地再现特定时空的特定事件,并运用画面、声音等使作品达到纪实性审美的效果。
首先,历史是漫长的,而纪录片所能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是有限的,《国家宝藏》对展现在屏幕上的时空进行了压缩,选取了跟出土的青铜器有关的历史片段,显得自然而真实。例如,《神秘的刻纹》这一集中,整个主题内容分为上下两集,一共只展现了五十多分钟。创作者并没有把战国关于淮安地区青铜器的整个历史全部展现,只截取了可能与此墓此青铜器以及其主人有关的画面,简洁而不拖沓,既不影响真实性,又达到了艺术要求。《曾侯乙尊盘》同样也是讲述青铜器的,与“神秘的刻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敛金葬玉梁王墓》一集中也同样采取了这种时间的压缩处理,把关于梁王墓的历史判断和事实进行选择、截取,以这些代表性片段来讲述其历史,避免了原本历史的冗长。
其次,《国家宝藏》在时空上进行了过去和现在的自由组合,其特点为空间是跳跃的。《神秘的刻纹》在展示青铜器的时候,镜头会突然切到过去文物出土时的片段、采访当地发现者的情形、墓室的概念图画面或过去那个时代的画面。这一特征更明显地体现在《敛金葬玉梁王墓》中,在上集的4分33秒处,镜头展示文物保护人员对梁王墓的勘探,之后突然转到博物馆里墓中展品的画面,再往后就切换到了专门为此主题创作的历史动画,因此镜头是跳脱的,时空是交错的。这样离散的时空组合在《国家宝藏》每一集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虽然这种灵活的转换脱离了当时的时空,但丝毫不影响其真实感,给予了观众更丰富的信息,并对事件的讲述产生了渲染效果。
叙事视角即叙事角度,指叙事者对事件的切入点。托多洛夫把叙事视角分为三种,分别是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全知视角就是,叙述者知道片中的所有信息,像一个全知的上帝;内视角则是叙事者与片中人物视角等同,一般内视角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外视角的叙事者比任何一个人物都知道得少,只能展现他所听到和所看见的。《国家宝藏》属于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它以全知视角为主,并适当搭配了内视角,在每集中都有明显体现。例如《塔尖上的国宝》在通过全知视角介绍跟“这尊铁疙瘩”有关的事件和前因后果的过程中,不停地穿插了内视角,用考古者邱宣充的视点给观众讲述他与“这尊铁疙瘩”的故事。这种客观的全知视角和富有感情的内视角的结合,使纪录片构建了完美的整体叙事。
叙事结构是一部纪录片的脉络,是根据题材和体裁所进行的序列构思。李劲松所著的《浅谈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一书中,把叙事结构大致分为三类。首先是阶梯递进式,是指按照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来安排层次,使其循序渐进,清晰地展现事件趋势;其次是中心串联式,即用一条或若干条中心线贯穿全过程,通过不同的材料展示同一个主题;最后是板块式,指以一个明确的主题为主,讲几块独立的内容并列组合在一起,来解释这个主题。《国家宝藏》系列纪录片采用了第二种模式——中心串联式,片子以展示我国历史为主题,从不同的文物发掘过程、文物背景故事讲述、文物由来用途探析等方面,全面展示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通过对我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来表达当代人对传统的态度和认识。
二、《国家宝藏》的屏幕造型
“纪录片传达艺术含义的因素主要是叙事和造型,人们通过叙事理解和领悟其内容含义,通过屏幕造型来激发视觉、听觉的审美感知。”③对于纪录片来说,画面是最重要的视觉因素,它向我们表达情感,把情感归结为思想,寄托作者的审美理想。同样地,声音是最重要的听觉因素,通过解说、音乐、同期声等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纪录片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使画面和声音一起完成了独特的屏幕造型。
观念造型是屏幕造型的一种,通过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的结合,传达创作者的思想观念。片中所展现的画面、环境、事物及剪辑出的片段组合和对比都是表达创作者思想的手段,再加之生动的声音语言,更能清晰地传达出纪录片灵魂意义之所在。观念造型在《国家宝藏》中有两种理解:一是整体的观念造型,二是局部的观念造型。首先,《国家宝藏》中每一集都是整部片子观念造型的一部分,每一集采用了不同的主题,通过对这些不同主题的组合和表达来展现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反思、好奇与热情。其次,整部纪录片中每一集都是一个单独的观念造型,例如《曾侯乙尊盘》这集中,创作者通过对曾侯乙尊盘有关历史画面的展现以及有关素材的剪辑组合,配之现场采访的原音和生动的解说词,侧面表现了我国曾经辉煌的时代,突出了曾侯乙尊盘的精巧和华丽,揭密了曾侯乙尊盘的来源和工艺,体现了我国古代工艺的发达和精密。
声音造型是屏幕造型中的重要一环。听觉因素包括解说、音乐、同期声等,声音的渲染使创作者更好地完成再现现实的目的。解说词是承担叙事人物的环节,《国家宝藏》中的解说词以富有悬念和严肃正式的语气,引发了观众的联想和想象。例如《敛金葬玉梁王墓》这集中,解说词从2分50秒开始:“进入墓室前,梁柱已是忧心忡忡,如果说半边门让人生疑,那么这件织物更令人费解。”这类充满悬念感的解说词频频出现在每一集中,以悬念性的解说构建了历史与文物的神秘感。音乐常常是激发观众想象力和渲染情绪的工具,根据剧情的变化音乐风格也会随之改变。例如在《敛金葬玉梁王墓》中,在2分25秒的时候画面出现“郢靖王,十二年薨”的文字,此时音乐是低沉的;到4分56秒处镜头转向动画,讲述梁王的生育状态,此时音乐是轻快的;再到5分51秒时,画面转到对文物的介绍,此时音乐是悠扬的。通过不同情景对音乐的改变,引导着观众不同的情绪。不同于解说词和音乐的渲染作用,同期声是保证作品真实的最有力的武器,是不可替代的。《国家宝藏》频繁使用了同期声,大多是在采访时运用,例如《塔尖上的国宝》下集中,在39秒处采访云南省文化厅的邱宣充:“上面是裸身的,然后呢腰很细,下面的裙子是紧贴着。”在7分26秒时,邱宣充说:“美国学者专门写过这篇文章,就是把它定名做云南观音像。”类似采用同期声的采访还出现很多,这些声音使观众觉得离片中的人和事更贴近了,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三、总结
纪录片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央视纪录片频道的设立建构了国内多形态、多语种、多渠道的传播格局。《国家宝藏》是一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它的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以记录与探索的方式,向世人介绍民族历史和珍稀文物。《国家宝藏》建构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屏幕造型,不仅具有审美的可观赏性,而且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人们了解传统工艺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当代社会反思和认识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③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97,143.
②《国家宝藏》分为两部,第一部于2011年播出,共七集;第二部于2016年开播,通过对历史文物的发掘,再现历史,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共分为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