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媒体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引领
——由《国家宝藏》引发的思考

2018-04-01贾贞

视听 2018年9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宝藏综艺

□ 贾贞

一、守根情结:《国家宝藏》的“一枝独秀”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重大决策,一大批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复兴传统文化就是守住民族的根基,借助电视媒介讲述文物故事,立足于疏远大众视野的文物古籍,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守住民族之根,是《国家宝藏》节目的匠心所在。

《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在谈到节目形态时表示,《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记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①这种全新的表达体现了电视节目重新回归传统文化,做好文化传承,守住民族命脉之根的创作思路。随着真人秀、选秀综艺的“霸屏”,大众的视野难以从具有戏谑趣味的游戏综艺中转移,同时反响可观的“喧闹”式综艺节目,成为各大卫视效仿的对象,一时间中国电视的荧屏似乎成了真人秀的天下。

法国社会学者鲍德里亚认为,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不仅不需要模仿现实,而且可以生产出现实:它们可以塑造我们的生活习惯乃至整个生活方式。②去年央视推出的《朗读者》,打破了快综艺“遍地开花”的局面,试图将观众从闹市中拉回书籍的世界,重塑浮华时代人们尤为缺失的“阅读习惯”。《朗读者》为当下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第一次以现代技术手段,搭配明星阵容,呼吁全社会对文字、书籍的重视,生产出“全民阅读”的现实。而文物是民族之根,是每一个时代特殊的历史文化象征,守护国宝,就是守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历时两年八个月打造的《国家宝藏》,已于今年2月11日正式收官,但其引发的连锁效应仍在不断发酵。截至目前,新浪微博主话题#CCTV国家宝藏#阅读量达18.7亿。数据统计显示,自2017年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上升了50%,“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旅游项目新热门。春节期间,《国家宝藏》中介绍的部分博物馆参观人数同比提升50%以上。③热议不断的话题性和持续发酵的社会影响力,让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成为电视守护民族之根、重塑电视引领方式、做好电视文化传承的绝佳范例。

为什么选国宝如此“沉闷”的话题?它适合于电视这个大众传媒吗?在这个喧嚣繁杂的电视生态下有市场吗?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系列问题。总导演于蕾认为,“博物馆和国宝一点都不沉闷,是我们没有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去讲好它,任何一个好节目都是讲故事给所有的观众。”④创设人员敏锐的洞察,首次让逐渐被大众疏远与忽视的文物,重新以创新的艺术手法,融于历史故事中,逼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真正做到电视传承与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媒介融合:文化传承助推文物“重生”

在保证电视艺术价值的同时,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是《国家宝藏》叙事机制的一大特色与亮点。据央视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吕逸涛介绍,央视综艺频道对综艺节目创作的具体要求有三点,其中一点便是:“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舆论导向,以国家视角、百姓情怀讲述中国故事、展现顶级文化艺术。”⑤

《国家宝藏》不仅讲述中国故事,更充分利用电视技术手段,高度还原国宝文物的历史故事,以新媒体技术手段为基础进行媒介融合,全方位、立体地讲述文物的故事。

以往人们的消遣方式非常单一,新媒介的出现,使计算机、电视、手机、微博、网络游戏等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这也是新媒介生态环境的现状。⑥生活内容的丰富、消遣方式的多样让当下社会群体处于集体狂欢式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文化类节目的“雨后春笋”,更是为大众搭建了一个盛大的“文化狂欢广场”。借助新媒体技术,利用电视媒介融合手段,以大众传播的方式创新文化传承的途径,是《国家宝藏》作为一档文化传承节目的革新之处。

(一)新媒体技术重塑文化传承内核

当下“文化热”的思潮让电视节目吹起“弘扬传统文化”的号角之风,2017年好评如潮的《朗读者》唤起了观众的“读书心”,节目试图拯救当下浮躁社会中的“阅读危机”;立足将中国古典诗词拉回大众视野的《中国诗词大会》,以同场竞技的节目形式让观众感受了一番中国诗词的古典魅力。可见,彰显文化的内涵成为当下文化类节目的第一要义。但对于拥有大众传播优势的电视媒体,更应关注如何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创新文化传承的方式,进而发挥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功用。

文化类节目的内生动力促使《国家宝藏》不落于平庸的窠臼,探讨媒介生态环境下的文化传承热,调动当下最新科技,赋予文物第二次生命,使文物以具象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试图让文物发声,为“自己代言”。演播厅采用巨幅大屏幕,配合明星演绎前世传奇的历史细节与环境刻画。文物借助3D全息影像的投射,逼真地再现于电视荧屏前,明星成为国宝守护人。文物借助明星形象与舞台形象进行虚与实的结合,演播厅虚拟场景的搭建让观众置身于历史发生现场,进而感受文物经历的历史风云。这种对文物全程渗透式的科普过程,以新媒体技术配合明星演绎与讲述的方式,让观众透过节目演绎的表层看到文物本质所蕴含的文化内核,既是对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更是对电视记录文化手段的升级与深化。

(二)艺术形态融合立足文物叙事

《国家宝藏》融合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首创“纪录式综艺语态”。⑦从节目形态来看,今天的传统文化节目,正逐渐演化为一种集知识、新闻、综艺、纪录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形态,理念、内容、形式都焕然一新。相较于传统的演播室综艺,《国家宝藏》借助演播厅3D投影的场景搭建,杂糅纪录片的气质、戏剧的艺术呈现,进行来源于史实但又高于史实的戏剧创作,借助当红明星的公众形象,展现了27出构思精巧的“前世传奇”舞台剧。《国家宝藏》立足于文物叙事,巧用多种艺术形态的融合,用通俗易懂的现代叙事手法,构建了27个看似遥远实则贴近人伦的温情故事,将中国传统又极富深意的历史文化巧妙地输送进观众内心,真正意义上做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进而体现电视栏目作为大众传媒文化,传承社会责任和进行本土化创作的源动力。

同时,作为传统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结合互联网移动终端走向年轻化的群体。随着节目内容与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青少年群体成为收视大军中的主心骨。针对这群有知识、有文化的收视群体,《国家宝藏》稳抓“年轻”这一心态,正如讲解员张国立的开场白所提及: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这种从节目口号就拉近与观众距离的方式,贴切地迎合了当下受众的活跃心态,并使节目逐渐走向年轻化。

三、文化引领:国家电视台的责任担当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的重点任务,要求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⑧

精准的媒体定位,明确的政策响应,《国家宝藏》是先例、特例,但绝非只此一例。吕逸涛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作为国家级电视台中的一员,央视综艺频道始终牢记自身平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于将节目的价值感、娱乐性与社会真实需求有机结合,不盲从市场的风向,只聆听百姓的心声和社会的回响。”⑨责任使命感就是《国家宝藏》文化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重要意义。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⑩立足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不仅是对文物的展览、文化的呈现,一个更重要的意义便是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做好传统文化的引领。

《国家宝藏》第一次将镜头对准故宫讲解员,以平民视角的策略,引发大众对故宫志愿者的重视。节目邀请到10位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志愿者,其中不乏高学历的90后,他们因传承中华文明自愿加入到讲解员的队伍,号召更多有志的同龄人关注故宫博物馆,进而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弘扬。聚焦故宫博物馆志愿者群体的思路,利用当下社会做出实际贡献的群众来号召引领公众的偏好与文化传承,是《国家宝藏》作为中央媒体创办的栏目,关注普通百姓、引领社会文化偏好的责任与使命感所在。聆听百姓心声,让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引领的实践中的百姓发声,进而彰显央视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节目价值。

时下“喧闹式”综艺深受年轻人喜爱,游戏环节、偶像明星、情节展现等元素的设定无不成为沸腾观众的“躁点”。但真正有营养、有价值的电视节目更该寓教于乐,“笑料”的背后需要引发观众的思考。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教授约翰·菲斯克认为:为了流行,电视必须抓住形形色色的观众,而且为了被他们选择,电视必须是开放的文本,允许各种不同类型的亚文化群体从中生发满足自己亚文化身份认同需要的意义。⑪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综艺的兴起,传统的电视节目为了迎合时下受众的观影口味,片面且过于依赖受众的收视需求与偏好来制作节目,造成综艺节目同质化的局面,也因此造就了千篇一律的快综艺霸占电视市场的畸形景观。

反观《国家宝藏》,娱乐综艺里套路式且游戏人的情节安排被深化为严谨但兼具戏剧效果的文物故事;笑点十足的包袱预设被置换成为平民发声的文化号召。基于选题的慎重、技术的支持、形式的创新、效果的呈现、文化的传承、电视的引领,《国家宝藏》开创了国内首档文化探索节目兼具文化价值与口碑效应的先河。借助明星的公众影响力、平民志愿者的公益影响力,讲述中国故事,引领传承中华文化,从粉丝到社会群体中产生“中华文化传承热”,是《国家宝藏》作为电视节目的责任担当与文化使命。

注释:

①⑤⑨杨骁.让综艺节目彰显“国家舞台”气度[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12-22(002).

②孔令顺.论国家电视文化安全的一体两面[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04):64-69.

③牛春颖.《国家宝藏》带动文博旅游热[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3-30(001).

④张宁.总导演于蕾:其实博物馆和国宝一点也不沉闷[N].沈阳晚报,2017-12-5(13).

⑥舒泊宁.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节目策划的转型与变革[J].新闻传播,2015(23):78+80.

⑦汤浩.《国家宝藏》首创“纪录式综艺语态”[J].电视研究,2018(01):1.

⑧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06).

⑩李韵.一眼千年,用时尚打开传统[N].光明日报,2017-12-8(16).

⑪[英]罗杰·迪金森,拉马斯瓦米·哈里德拉纳斯,奥尔加·林耐.受众研究读本[M].单波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08.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宝藏综艺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