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8-04-01梁瑞天津市第一中学天津301599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课后复习掌握情况题目

梁瑞(天津市第一中学,天津 301599)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媒体技术使教材中不易理解的概念、难懂的原理和难以复制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解决,直观再现教材内容,这样帮助教师解决备课难题,提高学生理解层次,高层次到达核心素养的要求。

新媒体有多种形式,教师需要了解新媒体各自优势[1],如微信提供交流平台,雨课堂提供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后检测功能[2],云盘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在备教材、备方法、备学生的同时,备好新媒体各自优势,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正是目前课改的需求和趋势[3]。本文选取雨课堂、微信来介绍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1.关于雨课堂功能的认识

雨课堂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每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教学改革。雨课堂能满足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落实情况的数据采样。课前教师发布预习任务包括视频、文字等信息,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课上学生通过扫码进入课堂,ppt 即时保存在学生的智能终端,学生随时反馈不懂知识点所在那张ppt,教师根据反馈数量调整课堂节奏,如果教师打开弹幕功能,随时看到学生想法。除此之外,课堂练习中选择题答题数据直观反映学生掌握情况,详细包括每位同学的答案,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4]。

2.雨课堂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实践应用

雨课堂基于office2010 以上版本[5],从课前—课上—课后,填充预习、课上互动、课后复习各个环节,满足师生线上、线下互动,使地理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学习主动性,拉近师生距离,高效完成教与学任务。

2.1 基于网络资源完成备课环节

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法。基于网络资源,参照考纲及教学标准教师筛选资源,制作适合学生预习、课堂互动、课后复习内容。其中根据学生理解掌握能力,完成有梯度设问及练习题目,学生从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复习几个梯度打卡完成学习任务。

2.2 基于预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将已经做好的预习任务单,通过语音、文件、图片等形式推送给学生,学生自主完成。基于网络资源,预习的形式多样可以看图片、微视频、慕课等,拓宽原理概念,构建知识体系。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在微信群中讨论解决,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将预习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带到课堂中予以讲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2.3 课堂教学环节

“雨课堂”课堂教学环节,教师登录雨课堂后生成二维码,学生通过智能终端扫码进入课堂,组建虚拟班级。教师对预习完成情况做评价说明,展示预习过程中存在问题,较为复杂、涉及到本课重难点的题目,在讲解知识过程中来解答。

在讲解过程中,学生手机能显示并自动保存ppt,还能随时点击不懂知识点所在ppt,教师根据反馈数量及时调整讲解速度和详略程度,与传统课堂依据经验相比,对知识点掌握情况把握准确,在不明白、难理解的知识点上分配课堂时间更具科学性。教师打开弹幕功能,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实现师生互动,拉近师生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为明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课堂限时训练。每位同学每道题目答案,雨课堂以报表形式发送到教师智能终端,每道题目每个选项的数量以柱状图形式在大屏幕上展示给同学们,对于错误率高的题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最终将学生自己未能解决题目予以清晰讲解,并强调易错知识点。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雨课堂根据答题速度及准确率从优到劣给出排名,对表现好的同学当场予以鼓励。与传统批改作业相比,教师即精准又高效地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优等生、中等生、差生有针对的进行课后复习落实。此外这些数据的积累为期末考试评定平时成绩提供参考和依据,保证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最后利用雨课堂的评价分析功能,学生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投票,直观反映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的满意程度,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提高课堂效率,高质量达到核心素养的要求。

2.4 课后提升环节

课后教师将复习任务推送给学生,复习任务形式多样,包括练习题目、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拓展知识视频。学生在完成复习任务时可以进微信群谈论交流,也可将梳理知识体系、收获感受与大家共享,共同交流取得进步。

3.雨课堂在中学地理教学的优势

3.1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在智能手机、雨课堂、微信支持下,学生自主完成预习、参与课上互动及课后复习拓展等内容。提高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时间和空间更加自由轻松。与传统课堂相比,一方面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不复存在,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其次,借助新媒体平台使师生交流便利且顺畅,为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体需求提供有力支撑。第三,通过网络借助手机,获取知识信息量变大、方式多种多样且快捷方便,随时随地与教师讨论,加强师生之间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主动性。

3.2 资源共享,拓展知识面

运用雨课堂便捷,可行性强,教学过程高效、知识量大,学生对知识掌握速度和深度有很大提升。课堂上学生只需智能手机,即可完成扫码进课堂,参与课堂互动。还可接收教师推送的教学设计、课后练习、网络视频等优质资源。根据预习、复习任务,结合自己兴趣拓展知识。

3.3 促进师生有效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基于网络及雨课堂,师生交流随时随地,不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首先,在预习、课堂讲授及复习过程中,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正确引导学习方向及舆论动态。其次,教师指导及学生互动、交流、探究内容记录保存在微信群中,避免教师对同一问题反复讲解的机械劳动。学生可反复推敲直到完全掌握,节省教师的时间。第三,借助雨课堂平台,性格内向从不回答问题、也不提问的同学,增多与教师、与同学的交流,参与小组协作活动,有助于开朗性格的培养。

在雨课堂的帮助下,提高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交流水平及交流方式方法,对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4 数据实时反馈,教师因材施教

传统课堂通过设置测验或者课堂作业来统计题目小分的方式,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结果只能在下一节课上呈现,有一定的滞后性。而雨课堂能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数据,根据课上知识点反馈数量,教师及时调整课堂进度。针对限时训练中错误率高的题目当场予以讲解。除此之外,教师根据课堂数据,及时判断出优等生、中等生及差生,进行有针对指导,完成与之相适应的课后复习及知识拓展。课堂教学实时反馈,及时调整修改,有利于促进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综上可知,雨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自理自学的能力,培养学思并举,量身求法的习惯,最终达到与时俱进,勤于探究的目的。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方式,借助现代新媒体,是对教师极大的挑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高中地理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恰当使用新技术,提高课堂效率,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也是新课改的趋势和方向,高效完成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课后复习掌握情况题目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女性人工流产术后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研究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菏泽学院公共体育课学生篮球规则掌握情况及对策分析
微课视角下高师院校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究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反馈
七步教学法教学效果研究
浅谈基于网络的英语课后复习的实效性
论初中数学的复习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