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对智能化时代的启示

2018-04-01吕宏展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事物

吕宏展(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智能化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大数据智能化的到来必将对政治、经济、法律、伦理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世界,凡事有利必有弊,关键在于人类应以怎样的智慧来管理人工智能。使之弊端减到最小,优势尽量放大,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来造福人类。这就需要我们既有天人合一的智慧,又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来应对智能化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

老子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亲传的《姬氏道德经》是一部“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的智慧宝典,具有丰富的管理智慧,《姬氏道德经》六卷中关于管理的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内容对智能化时代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

本文结合当今人工智能管理实践认为:智能化管理的目的是使老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实现社会的“安平大”。智能化管理的指导思想是“道法自然”。智能化管理的方法是“无为而治”。智能化管理的具体指导原则是“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私取天下”[1]。

一、智能化管理的指导思想是---道法自然

《姬氏道德经·道经卷》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这里“道”是本体,是天地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它化生在万物中,被万物所共有。能认识到道是万物的根源,也就能够认识万物。“道法自然”强调的是“自然”的优先地位,万事万物只有效法“自然”,不脱离道的规律和法则,才能终身没有危险。[2]

老子强调人应“道法自然”,一方面指人应“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有其不可超越的客观限定,故人类应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不做超出可控范围的盲目行为;同时,也要了解人的自身之“道”,如脑身心的运作规律等。

另一方面指人要遵循外在事物的运作规律。在没有认清事物的机制之前,不要盲目行动,只有遵循事物的本性和规律,同时法地则天,师法自然,才能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老子认为管理上要做到道法自然,既需了解外在事物的规律,又要了解自己的本性和能力,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地把握事物而无祸患。《道理卷》载:“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知不知,尚也;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老子认为能了解外在事物的本质,是聪明人;能明了自己的本性,才是明慧人。对于一切事物,我们不能自以为是,应抱着求真的态度来对待,把自身的缺点当作祸患,才能没有祸患。如果不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对它强作非为,最后就会败坏事物、失去一切。“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术卷》)

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我们对人类的智能了解多少?目前科学家在人类智能的机制尚不明确的前提下,试图造出智能机器,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事实上,人工智能对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甚至军事等方面都带来了多重影响,而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恰当的概念框架来理解、应对、引导这些影响,这才是智能化社会真正的危险之处。[3]老子告诫道:“知常明也,不知常,茫茫作,凶。”(《道经卷》)认识到事物的规律才能称作明道,而不能明辨事物的规律,就会轻举妄作,妄作必然招致凶祸。老子同时告诫我们对事物的概念和界限的了解也非常重要:“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道经卷》)大道产生万物后就产生了各自的名称,名称产生之后,就会发展出复杂的事物,这时应停下来思考,排除迷惑,知道各自的界限,能停下来就没有危险。

老子还提醒我们在一件新生事物发展的开端,要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道政卷》)

所以,当前人们最需要做的不是去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而是要对人工智能的机制原理乃至对未来的人类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全面的衡量并做好充分准备和防御措施。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只有做好准备,才能防患未然。

二、智能化管理的方法是---无为而治

《道法卷》载:“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政卷》载:“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道法卷》载:“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老子说管理“无为”的结果就是民自化、自正,管理者无败、无失。可见,“无为”是老子主要的哲学思想,也是他实现管理理想的主要手段。

《道法卷》载:“道恒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指管理者要以“道”的法则来作为,老子认为“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道法卷》)。即如果管理者能按道的规则来治理天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在自化的过程中,难免产生各种欲望,导致偏离于道,这时就要用朴道来纠正它,根绝它的贪欲,使之重归宁静,天下便会自然地归于正道。

可见,人心的妄欲是离道背德的根源,只有去除人心的妄欲,才能实现“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去除人心的妄欲,就需在“虚心弱智,见素抱朴,知足知止”上下功夫。

老子说:“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道术卷》)老子还说:“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智无欲也,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也,则无不治矣!”(《道术卷》) 。老子认为要使民众在思想精神上有所依靠,除了要让民众保持纯朴本性,减少私欲,抛弃智诈之外,还需在源头上去除那些刺激人贪欲的事物。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显可欲,使民心不乱。”(《道术卷》)老子又说:“罪莫大于不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道政卷》)

老子洞察到如果管理者不注重净化民众的心性思欲,而只是“不知止”地发展科技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人类的烦恼和痛苦会越来越重。而今天,我们已看到名利驱动下的智能化,导致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的巨大浪费。这无疑是一种“吃祖宗粮,断子孙路。”的行为。老子早已告诫:“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理卷》)

信息智能化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也使人产生了巨大的依赖,随之带来的是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多精气神的耗散。老子早有告诫:“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理卷》)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老子告诉我们应以俭啬的态度来面对。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道政卷》),“我恒有三宝持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政卷》)对于耗散生命的事情要节制,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要常思考三个问题:“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道理卷》)

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我们要坚持“无为而治”,既要有“知常”、“知和”的清醒,更需有“知止”、“知辱”的明智。认清人与环境、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掌握适度的发展原则,遵守自然界的规律,少欲知足,才可能使人工智能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三、智能化管理的理想----甘食美服,乐俗安居,实现社会的安平大。

《道经卷》载:“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老子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政治理想是实现“安泰、平和,顺应大道”的道治社会。

老子在《道术卷》里描绘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时说:“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远徙。有车舟,而无所乘之;虽有甲兵,而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使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术卷》)老子认为应尽量推广自给自足的小自治区的理念,土地范围不必很大,人口不要太多,一个村庄或一个镇,就是一个天堂。老子认为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差异共存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单一。老子所谓“使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就是使不同地域的人民各甘其食,各美其服,各乐其俗,民风淳朴、少欲知足,人民安居乐业。这种自给自足的小自治区能够保持自己的空间自主性、文化独特性和自立自足的舒适性。

而今天人工智能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更大的挑战。如在未来极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大量人员失业、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拉大、隐私权丧失、社会多样化沦陷,人类既有的伦理道德规范被突破,经典社会科学理论的信念被打破,人工智能摆脱人类的控制等。[4]

《道术卷》载:“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民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道术卷》)

可见,老子认为要实现“甘其食,美其服”的社会理想,就要以不挤压老百姓的生存空间为底线。否则,民众丧失了必要的安全感和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的社会动乱。

老子还说:“民重死而不远徙”,“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指的是社会的发展除了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外,还要通过精神文明的教化,使民众都能尊道贵德,回归到抱元守一的淳朴状态,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同时,老子就幸福社会与科技使用的关系时说:“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而不用,民重死而不远徙。有车舟,而无所乘之;虽有甲兵,而无所陈之。”(《道术卷》)。这里的“器”对当今时代来说,就是信息智能化的高科技。老子认为:对于人口小的区域实现基本民生必需品都能自给自足后,先进的“利器”可以有,但是最好少用甚至不用,目的是给民众留出自享空间。

其实,老子是反对高科技的过度应用的。“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伎,而奇物滋起;法令滋章,而盗贼多有。”(《道政卷》)老子还说“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道政卷》)在老子看来:“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德经卷》)高科技越发展可能离道越远,利器与智伎的使用,是不利于实现“安平大”的社会理想的。老子还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德经卷》)

老子告诫我们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要做人工智能的主人,不能做人工智能的奴隶。这就必须要用道德的力量去扭转人心,要把慈悯、节俭、谦让的美德灌入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之中。老子说“其政悯悯,其民惇惇;其政察察,其邦缺缺。”(《道政卷》)“我恒有三宝持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为物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而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道政卷》)

我们如何设计和使用人工智能就是在如何设计人类的未来。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当代人无法离开技术而生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问题的重点是:我们一方面要把人类慈悯、节俭、谦让的人性美德和伦理道德植入到设计过程中,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应当对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进行及时而深入的研究,共同采取防范措施,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地朝着人类“安平大“的方向健康前进。

四、智能化管理的具体指导原则是---贵德无私 守正出奇

智能化机器人将在很多领域超越人类,我们拿什么才能在智慧化时代胜出?简单地说凡是人类左脑(后天智识)能干的事情(如操作、索引、记忆、计算等类的工作)人工智能都可以很快超越,而凡是人类右脑(先天蕴藏的慧性)能干的,特别是像情感、想象、心灵、道德、生命等领域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真正超越的。[5]

《道政卷》载:“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私取天下。”就是要用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来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用出奇制胜的方法来超越人工智能,以无私之心来治理,使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类的觉醒与大同。

《德经卷》载:“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告诉我们出奇制胜的方法,就是要从过去几十年偏重理工、重视读写算的左脑--“道之薄华”领域,倾斜回来,花更多精力在人工智能不擅长的右脑--“道之厚实“领域。如道德力、想象力、情感力、觉悟力等,这是一块我们只需将它发挥出来就可以直超人工智能的领域。老子说:“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术卷》)

为学日益是左脑后天智识的积累,闻道日损是右脑先天慧性的开启,淡化左脑,重视右脑,会帮我们突出重围。老子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道理卷》)对人工智能的研发是外在智识的延展,对自我先天慧性的开发才是真明慧。“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能研发出超越人类能力的人工智能证明了人类智识的孔武有力,能向内战胜人性的缺点开发出先天慧性的才是真强者。老子又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德经卷》)这就是先天慧性被开启后获得的超凡洞察力。所以老子主张我们要抓住根本,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对人工智能这个后天智识的外物开发上要适可而止、懂得知足,知足能常乐。“知足者,富也;不失其所者,久也。”只有不离失我们人类的根本---那些人工智能根本颠覆不了的领域,以明慧自察,量力而行,我们才能真正地长久不衰。

所以,我们必须要以未来人的眼光来调整我们当下的行为,从过去偏重“为学日益”的外求模式转向“闻道日损”的内求模式。而内求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尚德无私。

超强人工智能,如果只是为了少数人的私利而剥夺大多数人的生存空间,必然导致人类的快速终结。只有以“德和天下”之心来引领人工智能为全人类服务,才会迎来人类真正“大制无割”的黄金时期。为实现天下大同,老子告诉我们要早日着手德的积累:“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事之道也!”(《道政卷》)。积德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无私。无私是实现取天下、民自富、成其私的关键。故老子反复强调“取天下恒以无私,及其有私也,不足以取天下。”(《道术卷》),“我无私,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政卷》),“不以其无私欲?故能成其私!”(《道政卷》)。

只有以无为、无私、无欲的道德力量引领人工智能,使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才能得到天下的认可,攻克一切难关取得更大成就。最后达到人类精神永存的“死而不忘者寿”的境界。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事物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美好的事物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奇妙事物用心看
智者老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