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剧演唱技巧与气息运用
2018-04-01王星宇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王星宇(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京剧是一门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四功五法技巧娴熟集诸多艺术精华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与中医、国画并列为国粹。
京剧的四功:唱、念、做、打首推唱功,唱功既是唱腔中的功夫又称为唱功技巧。京剧唱腔多以板腔体为主,其中西皮、二黄、反西皮、反二黄、西平调等各种调式30 多种,要想把各种板式都唱得声音圆润、托腔保调达到声情并茂,作为京剧演员必须具备优美的歌喉,良好的唱功,悦耳的声音,从而达到吸引观众,使他们感到余味无穷、流连忘返。
众所周知,京剧的唱功是非常讲究的,既要分五音又要分四呼,讲究吐字、归韵、收音,字头清出,字腹托腔,字尾归韵然后按“开、齐、合、撮”四呼口型收音,各个行当还有各行的风格和唱法。一般地说,老生唱味;花脸唱劲;旦角唱美;小生唱气;老旦唱脆;丑行唱怪味。总之,京剧唱腔不是独立的音乐,它是戏剧的需要,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需要,为此京剧演员必须掌握优秀的扎实的基本功和演唱技巧,达到以字带声、以声带韵、以腔保字、以唱带情,声情俱佳的良好状态。这里简要地简述一下京剧的发声、气息运用与技巧,力求做到科学、规范、土洋结合。
一、发声与气息运用
科学的发声方法不分国内国外,无论是美声、民声还是戏曲的发声都应遵循科学的发声规律。发声的原动力是呼吸,呼吸有三种: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后者为科学方法)。其次是共鸣,共鸣大致分为五种:喉咙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胸腔共鸣;头腔共鸣等。
京剧演员的气息运用和演唱技巧是相辅相成的,是统一的,仅有演员的演唱技巧,无发声和气息运用是不科学的,这样嗓音不能持久,必然程度不同的遭到损坏。气息对了,演唱缺乏技巧,声音也不会优美圆润,不能给人以悦耳的享受。
京剧前辈艺术家常讲“唱戏,唱戏关键唱气”可见对发声和气息运用的重视。他们要求学生的演唱状态是“提顶松肩,气沉丹田”也就说要用丹田气。所谓丹田源于道家,丹田有三,即上丹田(两眉之间,上额窦),中丹田(心窝下至中腹),下丹田(脐下气海穴)这三个位置就是京剧演员发声和歌唱的支撑点,起到支持、控制、调解气息的三种功能。我们有些京剧界的老师过分强调丹田的作用,往往使学者滔于僵化状态,反而不利于共鸣,科学的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实则就是气沉丹田。从现象看,呼吸时人的腹部一起一落实际上气只能吸入肺部,肺内气满时横膈膜向下扩展,腹部便成了气的支撑点,这就是前辈专家讲的气沉丹田,只有做到了气沉丹田也就做到了胸腹式联合呼吸,这样上,中,下三个丹田就成了一个气柱。用西洋的歌唱方法讲“打开喉咙,高位置、深呼吸、气息贯通一线”这就是“三点连一线”的歌唱法则,用四字:高、深、开、通也可以代表这一状态。方法对了,共鸣由此产生,同时悦耳圆润的音色也就产生了。
多年来,一些不大了解京剧的少部分人认为京剧的发声时不科学的,是土的,不如歌曲的洋发声准确。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说京剧的发声和方法是正确的,是经得起推敲的,只是缺乏总结和提高的问题。现在好多歌坛名家不也是在学习和借鉴京剧的发声方法和“气沉丹田”吗?不也是在学习京剧的“背躬音”和“脑后摘音”吗?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等前辈艺人各流派专家,他们都有美丽的歌喉,都有圆润悦耳,技巧娴熟的经典唱腔,所以说京剧的发声是科学的,气息运用和演唱技巧是科学的。
二、演唱技巧
无论是戏曲演员还是京剧演员,都应具备科学的发声和规范的演唱技巧。在润腔中必须将字、声、情揉为一体,这样才能在歌唱时创造出优美的声音。这是不容置疑的。京剧讲究吐字、归韵、收音,行腔要有字头,字腹和字尾用老艺人的话讲“字头、字腹、字尾的吐字归韵要像枣核形”。整个吐字归韵的过程分三阶段即:发、放、收,特别是“收”要落到辙韵上,要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呼的要求找准口形,规范收音。一般说来行腔要张牙槽喉头稳定保持口形不变,否则音韵也会随之改变行程字音混淆无从分辨。京剧的唱功还讲究:喷口、嘎调、蛾、嗽,阴阳顿挫、上滑音、下滑音等,背躬音、脑后音等同时还必须掌握深吸、浅吸、换气、偷气、存气、托气等技巧,做到声断气不断,声断情不断,从而达到气、声、字、表、情的有机结合,演唱技巧与气息运用的统一。
京剧演员除了学会普通话外,还要学会和锻炼五音、四呼、京音、中卅韵、湖广韵,也就是要严格区分、尖团字和上口字。总之,字是一切声腔的基础,只有字正方能腔圆,只有字与声结合的好,才能使字、声、情达到和谐。在京剧演唱中重声轻字是不对的,相反过分重字也容易把字念死了,把唱腔变得干涩。只有咬字准确,吐字清晰才能以字行腔、字领腔行呈现出醉人的音色,唱出动人的音韵,这就是京剧演唱的技巧所在。
三、继承借鉴,发展提高
民族唱法的发展与提高必须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即立足于民族借鉴于西洋。从传统角度看,以意大利美声唱法为代表的西洋发声的方法和以京剧唱法为代表的民族发声法都属于气声发声方法,都是胸腹式联合呼吸,都发自于丹田气。
不能片面地认为西洋发声方法科学民族的乃至京剧的发声方法不科学,二者都有成功的范例。京剧的各种流派创始人都是美声的佼佼者,特别式净行的裘派和旦行的程派已被世界公认为意大利式的美声唱法,说明了京剧的发声时科学的是成功的。这里不排除我们的前辈艺人在多年的实践演出中借鉴了西洋的美声唱法,这正是洋为中用的具体体现,同样西洋的歌唱家也多是对京剧的歌唱方法赞赏有佳,也在学习京剧的“气沉丹田”。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科学在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之提高。做为京剧的艺术人才,无论是唱腔设计还是发声、演唱技巧都要不断总结提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互相学习,互相研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千万不能固步自封文人相轻。做为声乐界和京剧界都应逐步做到西洋唱法民族化,民族唱法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借鉴发展提高,培养出更多的艺术精英,为日益繁荣的文艺百花园锦上添花。
这里笔者的恩师(何广君)何老师多年来对京剧唱功、发声技巧的点滴体会编成了一套口诀,笔者认为这套口诀可为大家对于唱腔吐字的练习提供参考。
头部端正眼看平,
气沉丹田肩放松,
胸腹联合深呼吸,
“三点一线”求共鸣。
吐字收音很重要,
开齐合撮四呼成,
字头腹尾要用气,
慢细匀长枣核形。
以字带声声带韵,
有字无声韵也空,
干板跺字喷口硬,
起落墩摔挑滑绷,
强弱长短立柔顺,
蛾嗽颤压波浪声。
打开上颚喉稳定,
气声如柱垂直通,
高腔嘎调气为贵,
洪亮响膛字声情。
逢放必回藏暗气,
学会音断气不停,
唱腔圆润声入耳,
技巧来自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