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仡佬族葬礼仪式的德性培养机制
2018-04-01梁政敏贵州大学北校区美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梁政敏(贵州大学北校区美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葬礼仪式常常被看做为与现代化进程格格不入的封建迷信活动。然而,葬礼仪式在仡佬族的文化构架中起重要组成部分,其是族人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之所以族人们履行族规,在于它以深厚的宗教学、人类学和伦理学内涵及发生机制浸染着身临其境的仡佬人们,使仡佬人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并促使仡佬人稳定的德性和信仰形成。仡佬族先民葬俗有其民族特色,主要为崖葬、竖棺葬与悬棺葬,近现代以来,仡佬族已经放弃了上述费用耗时的特殊葬俗,改行土葬。在丧葬仪式方面,各地仡佬族的做法大体一致,但在某些具体环节上,各地又有不同之处。丧事礼仪纷繁复杂,一般有为之亡人洗身、换衣、装殓、开路、跷棺、择地、安葬等仪式。仡佬人认为父母的亡灵有三重意向,一是要去与先祖相会聚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群体生活,其生活方式要与先祖桢;二是要像在世一样生产、生活;三是会惦记儿孙,不时要回来关注。因此,孝子在为老人举办丧事时,根据亡灵的意向作出相应安排。洗面沐身、梳头(或剃头)、换上新衣裤(或裙)为的是让亡者干干净净、穿着整齐美观、有如过节走亲访友一样去会先祖。在仡佬族葬礼文化中,葬礼仪式是安葬亡者前后所举行的象征性的仪式与活动,就其结构而言既包括葬事中的器物、行为、语言、文字,又包含仡佬人精神性的心灵感受。
一、仡佬族葬礼文化的内在源泉
“仡佬,仡佬,开荒辟草”。长期以来,稻作农耕,已成为仡佬族人民生计所依的主要生产活动,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都极鲜明地显示出山地农耕文化的特征[1]。仡佬族作为贵州土地的开拓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为悠远古老的濮、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仡佬族神话传说(开天辟地、战胜自然、与其他民族的斗争、发明创造和伦理训诫)中可以看出处处闪烁着哲学的光芒,蕴涵着仡佬族民族精神。其都蕴涵着:重生意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的生态伦理思想。这反映了仡佬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个体生命的珍视,对生命延续的渴望。这些文化传统都深深烙印在仡佬人的心里,影响了其心灵和道德情感的认同。
在仡佬族体系中,死亡是个体、家属和部落的重大生活事件,受到儒孝文化的影响,其葬礼仪式非常隆重。葬礼仪式的神圣性让仡佬人产生敬畏感,其认为亡者的灵魂可以超越死亡在神圣的空间里得到重生,与先祖群居一起生产劳作,时不时回来看望子孙。这种敬畏感源于仡佬人对先祖的尊敬和重生意识,对自然的敬畏。敬畏感归因于人的脆弱和能力的有限。死亡之所以令人恐惧与迷惑,在于死亡万事皆休的毁灭性和无人知晓的未知性。[2]人无完人,没有十全十美,其认知能力和改造能力是有限的,人是也脆弱的,任何人都摆脱不了生老病死,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仡佬族对葬礼仪式的敬畏感及信仰成为了一种道德义务和内在的源泉。只有在葬礼仪式这种表象性活动中去理解内化自己民族的精神,才能在众多民族间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才能有自己民族的信仰,才能在民族中教化内化民族的精髓,从而保持自己民族的传统。
二、葬礼仪式的象征符号及情境教化
仡佬族的葬礼仪式是一种象征符号性的活动表达,而葬礼仪式活动的情境具有德性教化的功能。既然社会是行使道德权威(敬神或敬祖)的经验实体,所以社会便是产生崇敬态度的唯一本源,而这种崇敬态度附着于那些具有象征作用的事物之上,并通过符号来表达。“象征符号是概念的可感知的形式,是固化在可感觉的形式中的经验抽象,是思想、态度、判断、渴望或信仰的具体表现”葬礼仪式中许许多多的显圣物都是通过神圣实在的自我表征构成的,因而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仡佬族老人正常死亡的一般要经过报丧、沐浴、小殓、入棺、祭祀、开路、出殡、抬丧、安葬、伏山、居丧等这些仪式。这都是仡佬族人送走亡灵告慰生者的一种仪式,以表示对亡者的尊敬和对死后世界的敬畏。正是仪式有象征符号性,无论是人间秩序还是仪式上的象征,都是一种理解与表达。葬礼仪式通常借助符号来表达经验世界的价值隐喻,从中可以感觉到这是一种道德情感和信仰态度的维护。
在整个葬礼仪式中,情境是道德人格形成催化剂。情境是观念符号与现存印象联结的场所,规范化情境能够强化社会认同的效果。在仡佬族葬礼仪式情境中,仡佬人的认知能力构成了德性判断的最初活动,并成为因果关系的源泉和判断推理的根据,给仡佬人心灵上注入思想的灵魂,使仪式印象和仡佬人的态度、情感、认知得到升华,进而在共同的交往实践中完善道德人格。情境对人格的塑造主要是内化和催化,拓朴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库尔特·勒温(K・Lewin)的人格动力理论指出,个体行为表象后面的真正决定力量是个体整个的心理场,心理事件主要受历史因果链交织造成的现时情境影响。仡佬族葬礼仪式情境的教化,主要是让年轻的仡佬后代学习家族历史,对情感和爱的学习以及对丧葬仪式背后的哲学意义和宗教意义的学习。仡佬族葬礼仪式的现时情境的思想情感教化加快了仡佬人人格德性培育的形成。
葬礼仪式的表象性符号和现时的情境教化促进了德性品质的形成。只有代代相传这一传统的葬礼仪式,长辈对晚辈的的教化方式的补充,才能让着民族的核心骨架更加牢固。
三、仪式的工具性功能成就德性品质
功能主义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存在都承载了该文化现象的一定功能,是为了满足更大系统的某一种需要而存在。仡佬族葬礼仪式是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仪式的工具性功能满足了仡佬族德性培育的形成的践行。葬礼仪式的工具性功能是特殊的,每个地方群体部落促进德性培养可能不太一样,但是大体上的功能是一致的。
葬礼仪式的工具性功能是一种除了对亡者亲属精神抚慰以外的更实际的作用,其有别于在葬礼仪式中抚慰亡者亲属心灵创伤发挥的作用。根据葬礼仪式主要涉及丧家、邻居及本家、亲戚、法师及风水先生四个群体,他们之间在整个葬礼仪式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各自扮演者各自的角色,但又在仪式中互相联系。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丧葬仪式不但使个人精神得到完整,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得到完整。由于仡佬族农业生产活动的特性,个体与个体之间没有分工合作的需要,而葬礼仪式让仡佬族个体之间团结起来,分工合作。因为仪式的特殊性,有某些禁忌,从而使得团结的群体扩大,具有促进团结的功能。在葬礼仪式中仡佬人学会了团结做事,学习了家族历史、对人与人之间爱的理解以及丧葬仪式背后的哲学和宗教文化的吸收,让葬礼仪式的教化功能进一步体现。
个人的德性培育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和地域的条件、时尚、习俗、思想和观念决定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共同体内部情感的积淀、价值观念的推演、意识形态的导向都会对个体的德性培养产生重大影响。而仡佬族的葬礼仪式纷繁复杂,符合个体德性培养机制的基本要求。仡佬人对葬礼仪式的敬畏感和信仰成为一种德性内在的源泉;葬礼仪式的表象性符号和情境的教化为德性培育提供场所,催化德性的培养;而仪式的工具性功能满足德性品质形成的需要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