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临沂煎饼的起源发展及制作方法田野调查报告

2018-04-01陈衍言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0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巧珍鏊子沂蒙

陈衍言(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一、煎饼的起源

离开家乡在外地上学,时间久了最想念的美食是我们家乡祖祖辈辈从小吃到大的主食,煎饼。我的家乡,临沂,这座地处沂蒙山区的古老城市,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连绵不断发展而来,绮丽的风光给临沂增添了一丝耀眼的亮色。在这样一片熠熠发光的土地上,煎饼作为主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沂蒙好汉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沂蒙人民即开始食用煎饼,相传孟姜女哭长城,所带食物即煎饼。清代蒲松龄在其《煎饼赋》中写到,“煎饼则合米豆为之,齐人以代面食”,“圆如银月,大如铜缸,薄如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文中,蒲松龄用它那如掾大笔,把煎饼的形状、色泽、大小、原料、制作以及味道、功用等描述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煎饼是山东沂蒙山区的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其主要地域范围以山东临沂为主,南至苏鲁边界,北到泰安、潍坊南部一带,西至兖州、曲阜一线,东到大海。

关于煎饼的起源,有多种传说,村里老人给小孩子们讲过一个励志故事,也就是煎饼的起源传说了。很久以前,山东蒙山住着巧珍和田壮一家,男耕女织,生活过的比较舒心,劳作之余,田壮勤学苦读,成了远近闻名的土秀才,十里八乡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请田壮帮忙;谁家受了欺侮,田壮主动帮助写诉状,打官司,因此得罪了当地恶霸王洪三,被关进山间大牢,狱卒们恶狠狠地告诉巧珍:“你们家田壮整天咬文嚼字,专和我们家老爷过不去,老爷吩咐,这次只准送笔墨纸张,不准送饭,关他七七四十九天,看他还写不写!”看着自己的丈夫饿在牢房,巧珍三天三夜吃不香、睡不甜,恍惚中梦见蒙山娘娘向她走来,说:“巧珍,别犯难,我传授你个法子:你把小麦磨成糊子,在烧热的石板上摊成饼,不就像纸?再把大葱作笔,豆酱当墨,还愁您的夫君没饭吃?”一觉醒来,巧珍照此去做,果然灵验,连忙带着自己摊制的煎饼,卷上大葱和豆酱给田壮送去,看大牢的见是“笔墨纸张”没多过问,田壮饥不择食把它吃个精光,就这样,喝着山泉水,吃着煎饼,红光满面,平安出狱后,发愤苦读,背着巧珍摊制的煎饼考上了状元。善良的巧珍,为报答蒙山娘娘的恩德,热心地给四邻八舍传授煎饼技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摊煎饼在八百里沂蒙传开了。人们为了使用方便,把薄石头打磨的像圆形海龟一样,再磨制光滑,叫做“鳌子”,后改为生铁铸具。巧珍因发明煎饼,被沂蒙山人供奉为“煎饼老奶奶”,煎饼由此又称“状元饼”。可见小小一种食品,也充分流露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二、煎饼的制作方法

煎饼,是沂蒙山区民间传统家常主食,旧社会,农村女孩子到十二三岁,母亲总要严教其学烙煎饼,并以烙不好煎饼找不到婆家相威胁。事实也是如此,过去的沂蒙山区妇女没有不会烙煎饼的。那么,煎饼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1.准备工具。烙煎饼的工具主要有三件:一是鏊子,铁制,圆形,有大、中、小三种,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或煤炭加热,上面即可烙制煎饼;鏊子是烙煎饼的专用工具,《康熙字典》有“鏊”字条,唐人《朝野佥载》中有“熟鏊上猢狲”语,可知煎饼的历史之悠久。从考古发现看,古代中国用鏊的历史相当悠久,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这也就说明煎饼的起源不会晚于距今5000年前。二是手持用来推动糊子的工具,当地人叫“笆子”,木制板状弧形,有柄。把糊子放在热鏊子上后,用笆子左右推摊,糊子便薄薄地摊在鏊子面上。三是油擦子,群众呼为油褡子,是用十几层布缝制的方形擦子,上面渗着食油,用来擦鏊子,为防煎饼粘连鏊子揭不下来。还要准备柴火,一般都用麦秸,玉米秆。

2.准备材料。它以麦子、高粱、玉米、谷子、地瓜干等粮食为原料,这些粮食在北方地区正是主要的农作物。经过淘洗、浸泡,然后用石磨磨成糊状物,群众叫“煎饼糊子”。磨糊子是很费功夫的事,二三十斤粮食一般要两三个小时才能磨好。旧社会,一个家庭,常常是能抱得动磨棍的就去推磨,大半宿才能磨完二三十斤粮食。有钱的富裕人家才用得起牲口推磨。有了磨糊机,也可将处理干净的粮食粉碎成面粉,再用水和成糊子。

3.烙制。先架鏊子再生火,架设鏊子架设鏊子的过程可简可繁。简单的架设方法直接用三块砖把鏊子撑起来就可;复杂的做法是用硬泥糊成一个炉灶,用风箱鼓风。生火与摊制煎饼往往是两个人合作。鏊子烧热后,就可以摊制煎饼或滚制煎饼了。摊制煎饼摊制之前,往往先用油擦在鏊子上面擦一遍油,既去掉了鏊子上的杂物,也使得烙熟的煎饼容易与鏊子分离。当鏊子烧热以后,可以用勺子舀上一勺煎饼糊放到鏊子上,用耙子沿着鏊子摊一圈。由于鏊子是热的,煎饼糊所到之处就迅速的被凝固一层,就是所谓的煎饼。没有凝固的就被耙子带着向前走,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整个鏊子摊满。为了煎饼质量更好,在上层的煎饼糊还没有完全凝固煎熟之前,用一块木板(称为刮批)在上面刮一下,可以使上面平整和厚度均匀。因为煎饼很薄,很容易熟,这一过要非常的快,也就是二三十秒钟,否则就会焦了。待成熟以后,需要及时用铲子沿鏊子边沿把摊好的煎饼抢起揭下。还有一种烙制方法是将糊子调得很稠,用双手把糊子团成团,放在鏊子上滚满鏊面,烙成。

烙好的煎饼薄如纸,折叠成卷,即可食用。经过晾干,叠成长方,可存放半月到一个月之久而不变质,等到吃的时候洒上水就能再让煎饼变得柔软筋道。

老人们都说,他们小的时候,能吃上地瓜面的煎饼就是幸福的了。现在,人们都吃小麦、大米、小米只做成的煎饼,而地瓜的煎饼由于比较粗糙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吃了。烙煎饼是一门手艺活,小孩子们喜欢围坐在旁边,看面糊神奇的变成一张张薄薄的煎饼,拿一张刚烙好的煎饼吃着又香又脆。但是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机器煎饼,人们不用再用鏊子,不用再去生火,只把面糊倒入机器中,就能直接出来煎饼,并且可以大量生产。

三、结语

煎饼是家家户户每餐必备的干粮,也是最有历史感的面食。从考古发现看,古代中国用鏊的历史相当悠久,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这也就说明煎饼的起源,不会晚于距今5000年前。关于它的美丽传说,流传至今。它的制作方法既繁琐又庄重,传承于一代又一代的沂蒙人民。煎饼,哺育了千千万万的沂蒙子孙,也必将带着它的这份使命延续下去。参考文献:

[1]何星亮、杜鹃.《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原则与类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7

[2]白金科.《煎饼情节》乡村文苑2014.9

[3]姚尧.《沂蒙煎饼的传承与发展》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12

猜你喜欢

巧珍鏊子沂蒙
二月二的风
浅析《人生》中巧珍的人物形象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放风筝的女人
放风筝的女人
摊煎饼
把煎饼摊出正宗山东味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来,我们聊聊鏊子肉
沂蒙妈妈与八路儿子的母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