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之觉

2018-04-01陈宇辽宁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触觉事物绘画

陈宇(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时代的不断变化,人类对美的追求也不断地在提升。美术已经成为学生所学的科目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然而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总是认为美术是需要专门“教”和“学”的。其实不然,美术作为艺术的其中一部分,不能过于用一些条条框框来限制人们的发散思维。同样,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过度用力的“教”和“学”,会使学习者的先天直觉被扼杀。其实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的产生更多的依靠了人类的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器官,这些器官通过对外界事物形象的感知,以及用自己的知觉器官通过眼看、手摸、耳听、鼻闻、嘴尝甚至用肢体和皮肤去感受等方式来欣赏其他人的作品,为自己的作品创作产生新的启发,画者也可以将感觉器官感知事物带入到自己的绘画当中。通过感官来进行美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够充分调动绘画者的感觉器官,从而更加有利于人们对事物的体会、分析、想象。当我们用身体感知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时,美术之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也在悄然之间被应用于其中。

既然说到了感觉器官的应用,我们最为常见以及应用最多的应该就是视觉了。通过视觉观察事物的形象,培养绘画者的观察能力,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而又必要的方法。在生活中,我们更擅长于先用眼睛去感知整个世界;在绘画者的生活中,同样首先会用眼睛去观察所描绘的事物形象。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第一条素养就是要有图像识读的能力。一个人的视觉感知能力是有限的,若想获得更多所需要的视觉感知力,必须要经历一定的有意识、有目标的训练过程。大家其实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儿童比较喜欢画画,即便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画的是什么,但是却似乎要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他们所谓的表达。这就是因为儿童在语言、文字、逻辑思维等成熟之前,主要会依靠视觉上的图像表现来认知整个世界。所以现在许多儿童刊物上都会配有大量的插图,就是为了让孩子们通过视觉去观察,这样做不仅仅是让孩子们理解图本中故事的含义,更多的是想让孩子运用眼睛的观察去改变他们的视觉思维。然而,这种“图像识读”的能力不仅仅限于儿童,对于我们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也会陷入误区。比如,部分学生在进行美术作品绘画时,会出现表现力较差,想法和绘画方式过于老旧。这其实是因为他们视觉表现力逐渐停滞的原因。造成这种原因的便是在美术学习中,书籍或者其他的学习方式中出现了“重文字,轻图像”的错误方法。其实视觉的感知在美术学习和创作中是极为重要的。刚才一直讨论的是视觉的感知对于儿童、青少年在美术方面的重要性。同样,对于一些专业的美术绘画者来说,视觉感知更是举足轻重。对于他们来说,眼睛便是一台“现代摄像机”,他们可以通过视觉上的观察,观察出事物的各种形象,甚至及其微小的特征也会被发现,最后将这些形象特点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创作当中去。东晋画家顾恺之,就把画好人物的眼睛看作是否传神的关键。他画人物肖像,往往是最后才画眼睛,他先仔细观察人物的眼睛,将其细节把握精准,最后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绘画中去。顾恺之之所以能够在作品中“以目传神”,主要是因为他们经过长期的仔细观察、反复练习,才使自己锤炼出一双入木三分的犀利目光,运用视觉表现力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绘画者们的眼睛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形象,他们更愿欣赏优秀的经典作品,因为一旦视觉上缺少了优秀作品的汲取,脑海中必然属于美术文化的沙漠地带。

在美术的创作中,感觉器官对绘画的影响有主也有次,最主要的是视觉对大家的影响,其次便是触觉对大部分绘画者的作用。靠视觉绘画的个体经常用眼睛观察熟悉环境,像一个旁观者,在画面中去描写自然;而靠触觉的个体则把自己变成实际的参与者,身临其境,在画面上表现出自己的主观经验和情感。大部分的人更倾向于将视觉和触觉相结合起来。

靠触觉进行艺术创造的人更加注重事物的肌理,并从触摸中得到想象的空间和灵感的启发。触觉型者的艺术表现是主观的,他们在艺术的创作中发挥空间很大,他们可能会将此肌理感觉化成视觉形象,但也并不是完全的。在创作时,绘画者往往把他们想象成画面的一部分,而他们的主观决定了他们的用色、造型、大小比例等表现要素。对于米开朗基罗·波那洛提这个伟大的雕塑家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那他的著名雕塑作品《大卫》我们更加不会陌生,这个作品整体写实逼真,通过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的方式将其展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大部分的欣赏者已经习惯了逼真写实的手法,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对艺术的重新解读,也有许多的其他不同的艺术形象不断涌现,比如,非洲土著雕刻艺术以及爱德华·孟克惊悸无助的“呐喊(The cry)”等。现代人已逐渐能从欣赏视觉倾向到运用触觉的表现方法来创作艺术作品,甚至可以挖掘艺术家用一定的“心意”去呈现出来的意象作品。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触觉的方式多半都与视觉相结合起来运用,但是还有一些人真正是靠触觉来完成他们的艺术作品——这些人便是盲人,其中以来自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艺术家 John Bramblitt为杰出代表。他给我们诠释了盲人画家即便失去了光明的世界依旧可以靠自己的触觉绘画出缤纷的色彩。上帝虽然夺走了John Bramblitt的光明,却赋予了他及其敏锐的感觉器官和一双创造璀璨的双手。2001年他开始走上了绘画这条道路,但是同一年他也因为自己的癫痫症而失去了光明,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依旧没有放弃他热爱的事业绘画,他便更加潜心的去研究他的绘画作品。John Bramblitt 绘画的方式与盲人阅读的方式相同,通过触摸纹理而感受。他所作的基本上就是把所有通过视觉来完成的工作用触觉来代替。高低起伏不同形状的纹理以及突起的线条让他能轻松的找到画布上颜色的位置。他通过使用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漆,在画布上用线条创造属于他的艺术品,在他的认知中,每种颜色颜料的手感不一样,这样调色是靠自己触摸的感觉而决定。所以触觉逐渐成为可以成为仅次于视觉之后的第二大表现形式。

很多人都认为感觉器官中只有视觉和触觉在绘画创作中极为普遍,其实不然,当人们的感觉相互作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之间相互感通,并将它们融入到艺术创作当中,“艺术通感”便也就实现了。在绘画艺术中,听觉也是一种较为普遍流行美术之觉,与视觉和触觉不同的是它一般不以独立的形式而存在,而是将绘画与音乐更好的融合在了一起,而形成了一种“视听通感”。绘画艺术创作者在创作时,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以及刚柔等变化来充分表现画面空间感和质感,运用这些变化不同的线条勾勒出整个绘画艺术作品的画面。而这些线条之间的相互呼应,相互协调,相互衬托和制约也让整个画面产生出如同音乐一般的节奏,犹如音乐中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音调和节奏组成的旋律,构成了画中无声的旋律。在绘画的创作中,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有一定的共性和相通的地方,两者之间相互和谐,能够共同唤起灵感的联系,但也存在着许多的差异,视觉表现的冲击力在绘画中还是极为重要的。

美术之觉是在我们美术创作中将自己的感觉器官应用到绘画作品之中,通过我们自身的通感创作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绘画者在进行创作时不需再拘泥于视觉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可以更多的使用其它的美术之觉,如,触觉、听觉、嗅觉等手法,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心理活动,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其实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在绘画时感觉器官的应用对于美术创作来说也许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但是过多的思维仍停留在视觉所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而掩盖了其他的美术之觉从中带给我们作品上的改变。

猜你喜欢

触觉事物绘画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美好的事物
食的触觉
奇妙事物用心看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
针对视障者的触觉图形呈现及其设计实现研究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