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唐高祖李渊的人生结局

2018-04-01钟一帆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祖李渊李世民

钟一帆(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唐朝,自公元618年李渊建国始;至公元907年,朱温接受哀帝禅位终。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强盛时代。其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纵观李渊的一生,七岁世袭唐国公;公元617年起兵反隋,618年建元武德,五十二岁建立唐王朝;公元626年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屠弟,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六十岁遭遇政变;635年因病驾崩,享年六十九岁。“夫为四海者,不顾其亲;汉高乞羹,此之谓也。”李世民固然极好虚名,但是比起对于政权的威胁,他还是分得清孰轻孰重的。事实上,在玄武门政变当中,不仅李建成、李元吉被诛杀,为斩草除根,他们的子女也都被李世民派人杀死。如果唐太宗判断其父唐高祖的存在对自己构成真正的威胁,一定会选择毫不留情的除掉他。

那么,李渊何以在“被政变”以后得全善终?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第一,李渊势力较弱。

作为大唐帝国的最高领导人李渊,倒没有很突出的势力,却放任两个儿子坐大。相对于秦王府、宫府,李渊的政治势力实际上比较弱小。

武德一朝,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这七人是朝中重臣,但李渊的心腹实际上只有裴寂一人。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都是从隋朝投降过来的,玄武门之变后,只图明哲保身。颜师古是儒学之士,于国家政务决策能力有限。窦诞为高祖之婿,也不是什么能臣干吏。曾辅佐李元吉留守并州,但窦诞在并州常与元吉一起游猎,“蹂践谷稼,放纵亲昵”。“高祖不罪窦诞”,对他爱护有加,但仅此而己。故而上述六人皆非李渊心腹之臣。裴寂则与上述诸人不同。裴寂乃太原起兵主谋之一,深为李渊所重。如太原起兵之后,南下战于霍邑,“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唐不允许私人铸造钱币,但高祖赐秦王、齐王各三炉铸钱之时,也特赐裴寂一炉,令其自铸钱币。裴寂与李渊的关系可见一斑。不仅如此,“高祖有所巡幸,必令居守”。

可以看出,李渊的股肱重臣几乎只有裴寂一人。但裴寂与李建成之魏征、李世民之房玄龄、尉迟敬德等相比,实在并不突出。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问计于裴寂,裴寂竟无一言以答。李世民对裴寂也曾深加诟病,言“武德之时,政刑纰缪,官方弛紊,职公之由。”到贞观年间,裴寂就被李世民削官遣归。

第二,李渊本人性格较为温和,没有特别强的权力欲。并且有大局观。

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政治家,其自然生命与政治生命总是密切相关的。作为最高领导人,自然生命往往伴随政治生命相始终。李渊一时之间实际统治权被剥夺,痛失两嫡子及众孙。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即使当时苟全性命,以后都难保不会郁郁而终。而李渊却活的好好的,两个月后退位称太上皇,李世民登基。高祖一直活到贞观九年寿终。期间甚至还有许多子女出生。

要明白,李渊愿意让位是一回事,李世民不杀他又是另一回事;李世民当时不杀李渊是一回事,贞观年间一直不杀又是另一回事;李世民一直不杀李渊是一回事,对李渊还比较善待、孝顺又是另一回事。最终能有这样的结局,真属难得。

不应该被忽视的一个细节是,从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先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才即位称帝。政变的直接结果只是李世民取代了原太子李建成的位置,而并非直接作用于皇位。或许如王夫之所说“是时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视其孙之以反律伏诛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极矣”。这两个月间,如果李渊性格极端,未见得不会选择和李世民鱼死网破。但李渊对皇权、皇位没有那么痴迷,本来也图个清闲自在,才把很多权力下放给两个儿子。虽然没想到会被政变这么激进的手段推翻,但既然发生了,也半推半就,做个顺水人情了。

此外,李渊具有很强的大局观。把国家利益、集团利益远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贞观八年(634年)3月,李渊宴请西突厥使者,“顾谓长孙无忌曰:‘当今蛮夷率服,古未尝有。’无忌上千万岁寿,高祖大悦,以酒赐太宗。”“太宗又奉觞上寿流涕而言曰:‘百姓获安,四夷咸附,皆奉遵圣旨,岂臣之力!’是岁,阅武于城西,高祖亲自临视,劳将士而还。置酒于未央宫,三品以上咸侍。高祖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长冯智戴永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上皇闻擒颉利,叹曰:‘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上皇召上与贵臣十余人及诸王、妃、置酒凌烟阁。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其乐融融。”“帝侍上皇宴于大安宫,帝与皇后更献饮膳及服御之物,夜久乃罢。帝亲为上皇捧舆至殿门,上皇不许,命太子代之。”

可以看到,在武德九年以后的太上皇岁月里,李渊并非是苦心隐忍,而是基本比较平安、开心的。这是因为李渊具有优秀政治家的品质。个人及家人的命运在他心里所占比重相对有限,而国家的兴衰才真正牵动其内心。李渊觉得所托得人,李世民让大唐强盛起来了,让李世民当皇帝越来越心甘情愿。这种心态是非常难得的。李世民体会到父亲的这种思想,于是二人利益一致,自然更没有任何理由不善待李渊了。

第三:李世民集团势力强大,并且李世民本人极重名誉。

武德年间,李世民利用其秦王、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的多重身份,延揽了大量英才,形成了李世民幕僚集团。李世民以次子身份立有赫赫战功,随着外部群雄的逐渐消灭,太子之位的争夺也日趋激烈。李世民所笼络的天策府的官员,如杜如晦等,为其登上太子之位出谋划策。

玄武门之变后,追随李世民的部分重要幕僚先后进入中央权力机构,成为统治集团中的核心成员。唐太宗即位后通过食实封、世封刺史、图形凌烟阁,对功臣进行三次大规模赏赐。这些封赏,对政局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虽然名义上是对唐王朝有贡献的大臣进行封赏,而事实上,却更多的是看谁对李世民夺权贡献大。因此,这些封赏更对李世民统治地位的稳固,起到重要作用。

李世民实力雄厚,心腹能臣众多;李渊实力薄弱。自然地,李渊对李世民的威胁就小。

此外,李世民本人重视声誉的性格作风,也是他善待李渊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李世民非常在意后世对他的评价。多次试图阅读记载自己的起居注,并修改、美化自己。这样一个在意名誉的人,一定会有所顾忌。

到了李渊的晚年,世民更是极尽人子之道。李渊病后,世民“忧惧在怀,不遑宁处,博求医术,备尽蠲疗,祈告明灵,具陈恳笃”。李渊去世后,“太宗执丧过礼,哀容毁悴,久替万机,文武百僚,计无所出” ,并拟委政太子,使自己“尽哀庐室,终其丧纪”,又拟在李唐王朝兴发地太原为李渊兴建寝庙,“以彰圣德”。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为最高权力所引发的悲剧多如牛毛。父子相戕、兄弟相害,实不足为奇。平心而论,李世民待李渊虽然也有限制自由的地方,但总体来讲待遇还行。说到底,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人生结局的根本原因是:李渊的存在对李世民并不构成不可调和的威胁。

猜你喜欢

高祖李渊李世民
李世民的苦心
只买500匹马
李渊:我只是个孤独的老父亲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牵手“袖珍之恋”,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殷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以诚相待
李渊起义
李渊军事思想略论
李世民军事谋略思想反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