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报的插图设置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2018-04-01何文玲
何文玲
(山东建筑大学 宣传部,济南 250014)
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机关报的高校校报,既是学校舆论宣传的主要载体,同时又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育人功能,其受众最主要的是在校大学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当下纸质媒体生存现状普遍不景气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校报的阅读量,增强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校报办报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除了按照传统的办报思路和方式设计板块,不断提升校报的质量之外,还应该寻找一些亮点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关注。插图就象报纸的眼睛一样,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因此可以称之为报眼。笔者认为,插图的精心设置与呈现,在提升高校校报审美情趣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素养培养。
一、插图设置是吸引大学生眼球的关键点
早在1944年,美国的乔其·克宾斯就在《视觉语言》一书中言道:“透过绘画、雕刻、设计、摄影、电影等各种视觉的造型体验,人类能够获得与语言相通的传达机能,由于这些视觉所形成的映像,去发现创造活动的本质,并强调视觉语言从知觉中获得自我与他人的共通映像的再生,而产生认识作用,那就是视觉作用的形成,这种作用比起语言,更加具有普遍性及国际性。”[1]有研究表明,“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而视觉信息主要有文字和图画两种形式。”[2]虽然大学生属于社会中最应该“读书”(文字)的一群,应该通过对文字的阅读进行思考与感悟、想象和创造、思维和体验,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当下,大学生很难再静下心来静静享受一杯茶、一本书的美好读书时光,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图像更直观便捷地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读图”早已成为他们快餐式阅读的方式之一。影视图像成为他们了解这个世界、掌握知识、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窗口。
毋庸讳言,与单一枯燥呆板的文字相比,插图不仅生动活泼、形神兼备、色彩靓丽,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播意义,显然有着文字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因为从传播学意义上来说,插图是一种非常形象且直观的传播形式,无论什么专业、什么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观看欣赏,显然,它比文字更加赏心悦目,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呆板的文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符号,所属的知识、专业等水平以及篇幅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受众群体范围,而灵动、凝练、简洁的插图,则更加形象直观、快捷省时,不仅对受众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而且可以让受众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信息量,因此,也更适合人们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阅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版面设计方面,高校校报应该有意识地选取插图以吸引大学生进行阅读。
从功能上来讲,插图不仅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还应该具有导向、认知、影响、补偿等方面的功能,还会影响大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态度。作为静态的插图,虽然没有动态的影视图像蕴含的内容丰富,表意功能那么强大,但它的意义世界也非常独特。与壮观华丽的影视图像虚拟的功能相比,简单直观的插图则更显朴素真实,同样具有独特的视觉表象特点,可以吸引和引导读者在更深层次上进行语义加工,进而激发阅读动机。同时,插图还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能够激活读者已存在的背景知识,使建构起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所有的信息得到更深层次的加工,帮助读者理解和存储信息。”[3]在人手一机的情况下,可以借此鼓励大学生进行拍摄,优秀作品被选登在校报上,一枝花、一只鸟、一处风景,只要选取的角度、色彩适当,就会具有审美和艺术价值。
二、插图类别的选择和设置
怎么选插图和选择什么样的插图,对大学生读者来说也同样重要。一般而言,高校校报的插图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校报的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时事新闻图片。如学校举行的大型活动和即时发生的时事新闻。“五·四青年节”、“一二·九纪念”、校庆、运动会、新生入学、学生毕业,以及跟随当下形势,校内外、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配发的图片,等等,这类插图可以说都具有很强的新闻性质,配合着当下活动开展的内容,对文字内容有极大的补充或者强化作用。当然,具有新闻性质但不是作为新闻配图的,还有一类属于图片新闻。另一类是与校报的文章内容没有任何关系独立存在的插图。在此,我们重点谈第二类,也就是与校报文字内容没有任何关系的插图,如静物、人像、风景等等。这类作品,即可以选取学校师生创作的作品(摄影、绘画、书法等),还可以选取历史上产生的经典作品。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看到这类插图能够心动,在获得美的享受,或者接受审美教育的同时,还能激发或者唤醒大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触发他们的阅读动机,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这才是我们着力要解决的问题。如历史人物、山川地理、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字画器物、四季风景、文化风俗等等。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景观。在校报上,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有序梳理和呈现,将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如历史文化名人儒家的孔子、孟子,兵法家——孙武、诸葛孔明,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画家李苦禅,古代作家辛弃疾、李清照,文学评论家刘勰,现代著名作家臧克家、王统照、莫言、张炜等,还有山东名人季羡林、任继愈等。山川地理方面:巍峨泰山、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齐长城等;山东不仅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龙山文化,都属于山东。近现代还出现了众多的爱国基地和将领:威海的甲午海战博物馆、济南战役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孟良崮、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沂南红嫂故居、台儿庄大战遗址等,将领有:丁汝昌、张自忠、宋哲元、赵登禹等。另外还有书法、绘画、钟鼎器物、神话历史传说等,还有属于各个地方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从位置上来说,插图的位置一定要醒目。通常情况下,在第一版比在最后一版有优势,在上方比在下方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但是,作为与文字内容无关的插图既不可能放在第一版,也不应该放在报纸的上方,否则会让人感到很突兀。一般而言,应该放在最后一版,即大家所说的副刊上。至于位置,笔者认为中间版心,或者中间靠上的位置比较合适、醒目。尺寸大小,适合版面为宜,不宜太小。
插图的色彩一定与图片的内容相一致。一般情况下,色彩艳丽会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力,但有的内容清新雅致较好,有的内容则适合黑白颜色。黑白颜色,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是自然界中最为极端对立的两种颜色的聚合,因此具有极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如具有特殊韵味的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水墨画,也被称之为国画,就是黑白两色艺术品的典型代表。还有中国的书法,两者都是在黑白之间、虚实之间,相依相生、相映成趣的。
三、图片是培养大学生审美情趣、进行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助推器
艺术是涵养人格至善、至美的重要要素。自古以来,“图画”就以“羽翼经传,辅助政教,法至良,意至美”为宗旨。近代黄宾虹先生于1923年在上海的《国学周刊》上发表《宾虹画语》中言:“画学为士大夫游艺之一,古之圣哲,用之垂教,以辅经传,因必有图,其后高人乙士,寄托情性,写丘壑之状,抒旷达之怀,无名与利之见存也。”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里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这是古人对“画以载道”、“画以助教”的说明。从审美和教育功能上来讲,插图的设置在吸引大学生眼球,让其喜欢欣赏的同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另外,还应该藉此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克服市场经济冲击下大学生的“功利性”“低俗化”“娱乐化”倾向,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有利于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
一百年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就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之说。在当下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我们在教育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美的“插图艺术作为一种特别的艺术形式,除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能够满足人们审美多样化的需要。”[4]我们正是从大学生审美情感的需求出发,选取有益于大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插图作品。
在上下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一大批在书法绘画雕刻等领域产生了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宝藏,蕴含了中国历朝历代艺术的结晶,是独具中国美学特色的艺术呈现。“与中华民族独特的人生态度、社会理想、心态意趣、文化渊源及艺术视角密切相关,中国的传统艺术在审美情趣与审美价值构成方面,也表现出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品格。”[5]“艺术是涵养人格至善之要素,足以振奋人们的精神,足以教育人们向上和前进,足以丰富、滋润人们的生活。”[6]
比如:中国独有的书法之美,既有形式上的美,又有内涵之美,但这一切均源自于自然的美,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从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演变而来的。梁启超曾赞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全篇共324个字,其中就有20个姿态迥异、变化多端的“之”字。全篇分28行呈现,字与字之间相互映衬,行与行之间相互照应,通篇像行云流水,气势连贯、浑然一体。正因为其美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典范。中国书法艺术,流派众多,风格异彩纷呈:“有的沉雄豪劲,有的清丽和婉,还有的端庄厚重……,真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姿。不同的风格给人不同的美感。王羲之的书法平和简静、遒丽天成,‘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欣赏这种优美风格的书法艺术,往往使人联到天朗气清、鸟语花香、湖光山色、小桥流水,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种亲切自然、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心境。”[7]
(二)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和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人创造的瑰宝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和血脉传承的基因,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是发源于山东省的儒家文化,它是中国思想的主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仁、义、礼、智、信”是其精髓,不但影响了中国家庭的血脉传承,更影响了历朝历代国家层面的治国理政思想,还深深影响了世界很多国家和民族,尤其是东亚。现在,又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其中的“仁爱”思想是其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华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法宝。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9]“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0]“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11]最能代表儒家文化的就是孔子、孟子等人物画像,还有世界闻名的孔府、孔林、孔庙“三孔”人文景观。校报插图就是一种很好地宣传和展示传统文化精华,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和途径。
(三)图片是对大学生进行爱校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力点
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进入新世纪,各种社会思潮像洪水一样涌入我国,对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了强烈冲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如何在青年群体中,尤其是在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重任的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他们养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特别是爱国主义、爱校思想的树立,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最为迫切的任务。
在图像时代,爱国、爱校的具象化呈现,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势必会要超过课堂上老师强行的理论灌输和枯燥的知识讲解,以及课本上理念化文字信息的传递。像创刊近70年,最畅销的科学杂志,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并成为“中国名片”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通过摄相机镜头,用极其精准、精炼、精彩的图像语言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展示祖国地理的博大和河山的壮美景色,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对我们伟大的祖国油然而生敬意、爱意。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珍爱我们共同的家园,成为读者不自觉的追求。以此为参照,校报既可以把学校的历史、专家学者、优秀毕业生、四季风景作为插图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学校,热爱学校,也可以把山东的泰山的巍峨、黄河的壮观、大海的美丽,以及人文地理、历史名人、各种艺术佳作尽收报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如在绘画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名人字画,元代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大家所熟知的是《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华山和鹊山一带的秋景。作品采用平远构图,再用多种色彩调和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洒脱,富有节奏感,画境清旷淡远,一副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都知道它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佳作,但是一般不知道的是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流亡人对故乡的浓浓思念之情。祖籍济南的南宋文学家周密自曾祖父随宋高宗南渡客居吴兴后,从未回过故乡,听归隐山林后的画作作者赵孟頫时常赞美济南的优美风光,便勾起了思乡之情,赵孟頫被周密的思想之情所打动,觉得把济南风光画出来赠与友人,比口头讲述更加直观形象,便挥毫泼墨,画了这幅有名的画作。如果把这幅画作为插图,在培养大学生审美情感的同时,这段历史佳话同样会激起大学生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感 。
总之,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形象直观,作为特殊视觉符号的插图应该是高校校报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的艺术价值。插图的选择与展示,既是检验高校校报编辑技巧和审美艺术素养的一把标尺,也是体现一份报纸思想性、艺术性和旺盛生命力的价值所在,更是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艺术审美素养和爱国情怀的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