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尽美的劳工教育思想
2018-04-01王德勇王蕾
王德勇,王蕾
(1.山东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1;2.山东省巨野县 环保局,山东 菏泽 274900)
王尽美(1898—1925),山东诸城人,山东共产党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党的建设和工人运动。同时,他也十分关心教育事业,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在中共一大上称赞他议论教育的文章切中时弊。[1]王尽美是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他不但在师范教育和乡村教育方面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更对工农劳动人民接受教育问题倾注了大量心血,形成丰富的劳工教育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对于推动工人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王尽美劳工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王尽美出身于19世纪末叶的一个佃农家庭,幼时艰辛的求学经历,五四风潮的洗礼,与同时代精英人士的密切交往,以及对苏俄的考察,都对其劳工教育思想的形成至关重要。
第一,早年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和接受教育之困难。贫民家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帮家里做农活,劳动所得还要被地主掠走,终致冻饿而死。王尽美感叹道:“嗳!教育,教育,也不过是富贵人家的专利品,一般平民哪里敢梦想得到。”[2]这既是同龄人的遭遇,也是他自身生活的写照。王尽美出生时,祖父、父亲都已去世,家中只有祖母和母亲,租种地主的几亩薄地,勉强度日,生活的艰难非常人可以想见。这样的经济条件,本来是不可能读书的,但机缘巧合,村里有地主的孩子设塾启蒙,需要陪读,王尽美的母亲托人说情并被允许,由此得到一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不知什么原因,他陪读过的两个孩子,都先后暴病身亡,一些迷信的人认为是王尽美“克”死了地主家的孩子。这给幼年时代的王尽美以莫大的刺激与侮辱,虽然酷爱读书,但倔强的他发誓宁肯失学也不到地主家当陪读。此后,王尽美参加了农业劳动,虽然全家一年四季辛苦劳作,但过的却是吃糠咽菜的生活。世道的不公,促使王尽美思考:为什么有的人终年辛苦,不得温饱?有的人却可以不劳而获?这时他不再满足于宿命论的解释,认为“命”是可以改变的,由此萌发了要“使平民都有识字机会”的普及教育思想。
第二,五四大潮的洗礼。1910年以后,王尽美入小学读书。这时正是辛亥革命前夕,在激进教师和革命党人的影响下,王尽美如饥似渴地阅读所能找到的进步书刊,革命思想初步启蒙。他逐渐认识到,劳苦大众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如果唤起他们,依靠他们,就能战胜本国的反动势力和外国列强。他认为,读书的目的不是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救国救民,青年人应负起改造社会的责任。1918年春,王尽美赴济南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入学后的王尽美刻苦学习,希望探索到出民水火的道路,因为他亲历过黑暗腐败的乡村教育,所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能把我四万万同胞的腐败脑筋洗刷净尽,更换上光明纯洁的思想”。[3]但两年半的学习生活,让他甚感失望。了无生气的教育,让他生出“这样的教育能救国吗”“自己应该怎么办”等种种的疑虑。恰在此时,五四运动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民众运动,让他看到了祖国的希望,找到了自己应走的路。他意识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操纵中国命运的情况下,埋头读书,不问政治,是不能救国救民的。他决心走出课堂,奔向社会。作为一师北园分校的代表,他领导同学积极参加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联络济南其他学校的学生,建立了山东省学生联合会并任负责人,创办了《学生周刊》,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制日货,救亡图存。他始终站在斗争最前列,思想和才干受到了锻炼,这为其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奠定了基础。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王尽美逐渐走向成熟。
第三,与我党精英人士互相砥砺。十月革命后,许多先进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全国各地组织社团,创办刊物,掀起一个传播革命和进步思想的运动。王尽美通过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文献,开始树立对共产主义的信仰。1920年初,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尽美成为外埠通讯会员。他曾多次赴北大拜访李大钊,受到亲切教诲,并结识研究会会员罗章龙、邓中夏、张国焘等人,在思想上得到马克思主义指导。1920年11月,他以研究学理、促进文化为号召,联络省立一师、一中、育英中学的同道(主要有邓恩铭、王志坚、王翔千等),成立励新学会。“励新”即寓有新思潮新观念相互砥砺共同向上之意,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剖析社会现实,探索改造社会的道路,“对于种种问题,都想着一个个的给他讨论一个解决的方法,好去和黑暗环境奋斗”。[4]1921年9月,王尽美、邓恩铭以励新学会会员为骨干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们组织会员阅读马列著作和介绍苏俄情况的进步书刊,举行讲演会和报告会。与我党精英人士广泛接触,交流观点,深化了王尽美对劳动人民教育权的认识。
第四,考察苏俄受到深刻教育。1922年1月,王尽美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他留苏参观考察3个多月,看到了当地巨大的变化,看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民主自由的政治空气,令他耳目一新,感奋不已。他从中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也看到了自己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二、王尽美的劳工教育思想
马克思认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5]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王尽美早年的求学经历和现实生活感受,促使他审视旧教育的本质,并形成独特的劳工教育思想。
(一)衣食是从知识得来的
对劳工教育问题关注较早的是李大钊。1919年2月,他在《劳动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民主就是人类生活上一切福利的机会均等,但资本主义制度剥夺了劳工受教育的权利,这种罪恶“比掠夺他们的资财更是可怕,更是可恶!”[6]他认为,知识是人类走向光明的明灯,提高劳工文化素质是关系到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受李大钊等人的影响,王尽美也十分关注劳工教育问题。
第一,劳动者接受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途径。旧中国时期山东工人的生活十分悲惨,“每天工作时间在14至16小时以上,每月工资最低的只有几元,吃的非常坏,无床、无椅、无桌、无凳,就地而食,就地而卧,一切死伤疾病,都‘听天由命’,无抚恤医药,工人血汗尽被榨取。”[7]工人受经济条件制约,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不公平现状多为逆来顺受。王尽美提倡在工人中举办识字班,启发大家的反抗意识。省立一中有一位工友叫王全,原是失学青年,他向《励新》投稿说:“昨观励新学会的学术谈话会,也有研究工学的问题,可见普及平民教育这件事,已为近来新教育家及一班人注意之焦点。我对于这件事,是非常的欢迎,并且抱着无穷的希望。”他认为劳动者获得受教育权是改变任人欺凌命运走上光明之路的方法。[8]王尽美十分赞同这个观点。他在该文“附志”中指出,由于中国人“知识太简,不能辨别是非,我们要提高平民的知识,非从教育着手不可”[9]。
第二,创办各种机构,使工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中有两处提及工人教育问题:一是要求举办工人学校,二是要求成立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其目的是教育工人。同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该部发表宣言指出,我们的事业在开始的时候,会遇着很多困难,“特别是我们这个阶级的知识缺乏,是最大的困难。”[10]以后应十分注意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王尽美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一是发行报刊。实际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王尽美就已经注意到工人的教育问题。1921年5月,《济南劳动周刊》创刊号发表了王尽美起草的《创刊宣言》,向社会郑重地提出了劳动者的教育问题。他指出:“中国劳动者的智识实在也不免太薄弱了,要想叫他增进,非努力教育不可。要想增进教育,非设法劝导他们,启发他们,使他们都知道教育的重要不可。”[11]创刊之初,该刊多在学生中发行,后来王尽美考虑到办刊目的主要是教育工人阶级,提高工人的觉悟,就直接把《周刊》送给工厂和码头的工人学习。
二是举办工人补习学校。1921年夏,王尽美到济南津浦大厂活动,办起了4处工人补习学校。他与工人的关系处得很好,常和工人一块吃饭、下棋,给工人夜校上课,给山东青年团干部讲形势课,指导党、团工作。1924年8月,济南团地委举办了济南工人补习学校,组织济南工人学文化,学习革命理论,培养和发展团员。为了提高团员的政治素质,同年10月至12月,团地委组织团员学习党团重要文件,并系统地学习共产主义理论,还学习一些算术知识。年底,团地委又派人到兴顺福铁工厂和胶济路济南火车站创办工人夜校和文化补习学校。
三是建立读书会。1922年7月,王尽美发动津浦铁路济南机车厂工人组建济南工友读书会,发表了《读书会宣言》,制定了《读书会公约》。读书会宣言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知识是人生必需的东西,比衣食更要紧,因为衣食是从知识得来的,没有知识的人,许多事要仰仗别人做,受别人的辖制。”“社会上有许多人对于有知识的人很尊敬,很恭维,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知识的人很轻视,很侮辱。我们也是一样的人,所缺少的就是知识,而竟有这样的不平!”宣言表达了工友们对读书的恳切和决心,宁肯牺牲睡觉的时间,挤出本来就不多生活费也要“拿生命换知识。”[12]为了保证读书的效果,读书会制订了公约。规定“本会以读书为目的”;会员每人每月抽取半月工资为会费,会费专作买书报及会内必需的用项等。王尽美多次来做演讲。读书会还组织学习研讨《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以及《劳动周刊》《工人周刊》等杂志发表的文章。读书会的建立,为工友受教育提供了课堂,受到了工友们的欢迎,对提高工人群众的知识水平和阶级觉悟,增强工人间的团结,推动工人运动的开展起了积极作用。
第三,为维护工人受教育权发动罢工。1922年6月,高恩洪任北京政府交通总长后,下令取消铁路局所属职工学校。津浦铁路济南机车厂工人对此坚决反对。在王尽美等人指导下,工会决定发动工人罢工,“势不达到恢复职工学校,减轻工人的压迫的目的不止。”[13]最后,罢工获得胜利。这也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的斗志,树立了工会的威信,维护了工人们的正当权益。
(二)要有一个有力的团体,劳动者才能谋改良他们的地位
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提出在教育上应该人人机会均等,劳动者必须有受教育的权利。1919年,李大钊提出“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的主张。1921年1月,邓中夏、张国焘等人在长辛店创办劳动补习学校,目的在于组织工会。通过学习,工人的觉悟提高了,“罢工斗争的胜利,让工人更感觉到组织团体的重要了。”[14]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之初就十分注意建立工会。1921年7月,中共一大决议指出,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一切工业部门应成立工人学校,以提高工人的觉悟,使他们认识到成立工会的必要性。王尽美坚决贯彻党制定的政策和通过的决议,山东的工会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他认为工会与工人的教育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第一,只有组织起来,工人才能更好地维护包括教育权在内的自身利益。1922年5月下旬,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成立,王尽美为负责人,他执笔起草的宣言集中反映了其工运思想。他指出:“我们将组成一个产业组合,只有这样的组织法,劳动者才能用他们的组织力,做奋斗的事业,谋改良他们的地位。”[15]山东大地很快出现了一个成立工会的高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槐树机车厂和淄博矿区。1922年6月,在王尽美等人帮助下,大槐树机车厂工会成立。他以山东分部负责人的身份出席大会,并帮助制定了工会简章,撰写了《告全厂工友书》。简章提出工会的宗旨是“提高工人之教育,增进各工人之智识”;“将来于社会上谋一立足之地位,于各人存有爱国之观念,保全工人之利益与幸福。”[16]《告工友书》表达了广大工人对工会的拥护与期望,热情地称赞大槐树机车厂工会的成立是“劳动界一线的曙光”。大槐树机车厂工会的成立以及其后罢工斗争的胜利,鼓舞了济南工人的斗志,培养锻炼一批工运骨干,使工人们认识到团结的力量,加入工会的人数剧增,推动了济南各厂工会的建立。后人称该工会为“齐鲁工会第一家”。1922年6月,矿业工会淄博部成立,王尽美在大会发言中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阶级残酷的压榨剥削,并对工人们的悲惨遭遇寄予极大同情。同时他指出,大家现在之所以受人辖制,就是因为没有团体的缘故。印发的《劝工友来入会》传单指出,成立工会的目的就是想将我们全体工人能组成一个团体,专给我们工友们谋利益。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工会运动的重视和支持。
第二,从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组织工人团体的重要。《山东劳动周刊》第一号上,发表了王尽美撰写的《尽美附记》短评。这是附在津浦铁路司机傅长义泣诉书后面的一篇短文。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傅长义老实本分,在津浦铁路做司机工作已经十多年,没有犯过大错,只因编车头目查车时看到他有四个破煤筐,便被段长开除,结果妻子气恼而死,撇下了父母和两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他给编辑部写信,要讨—个公道。这封信引起王尽美极大的同情。他由傅长义一个人的遭遇,联想到广大工人群众的命运,由眼前的现实,联想到今后的斗争,于是写下了《尽美附记》。文章指出,工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辛苦劳作,因一点小事,便被工头们开除,导致妻离子散,这是因为自己没有团体支持所导致。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不要以为这件事是傅先生个人的事,要知我们工友们,人人都有这种危险啊。”[17]文章表达了王尽美对工人深切的关怀,寄托了殷切期望,强调了组织工会的重要性,这也是各地工人斗争实践的总结。
(三)以法律保障工人受教育权
马克思曾经说过,工人阶级的未来取决于她所受到的教育,要想使未成年人不受现代制度破坏作用的危害,只有通过国家政权实施的普遍法律才能办到。[18]马克思指出了教育立法的重要意义。教育法同其他法律制度一样,是历史的产物,有其自身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中共一大代表李达较早关注劳工教育立法,1922年9月,他在《劳动立法运动》一文中指出:劳动问题,本是个经济问题,但到劳动者感觉切肤之痛要起来实行解决的时候,就转成政治问题。所以劳动运动常易变成政治运动,往往容易惹起暴动和革命的群众运动。要想避免暴动和革命,只有劳动立法一种途径,承认劳动者在法律上的地位和权利。1922年,为欺骗舆论,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宣称“劳工神圣”,召开国会进行制宪,保护劳工权利。中共二大通过的决议案指出,工会进行劳动者的经济改良运动,必须进于为劳动立法运动。显然,王尽美的劳动立法思想和后来的实践活动是受此影响的,他认识到促进劳动立法运动的重要性,力争工会组织及运动的合法化,以法律保障工人的受教育权。
第一,积极参加劳动立法运动。1922年8月,王尽美被调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参与并指导了关于劳动立法运动的各项活动。同月,书记部发布的《关于开展劳动立法运动的通告》提出劳动立法的建议:近年来工人的各种权利经常受到侵犯,究其原因,都是由于法律没有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应趁这次制宪运动的机会,在宪法中予以规定。为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向北京政府提出了《劳动立法四项原则》,其中第4条要求政府保证劳动者有劳动补习教育的权利。通告认为,由于现代社会的不平等,大半是由于教育机会不平等所导致。而每年政府大量的教育经费,实际上是专为资产阶级办教育,无产阶级根本未享受到,这种不平等,造成了劳动者永难翻身的局面。它是当时劳动立法运动的指导原则,也是第一次全国罢工高潮中的斗争纲领。为引领立法运动走向深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布了由王尽美等人起草的致北京众议院的请愿书。他们认为,过去的立法只注意保护特殊阶级,对工人则弃之不顾,这是不公平的,“今日劳工法案皆应有成立之必要,尤应规诸根本大法之内。”[19]同时,公布了共计19条的《劳动法案大纲》,要求政府制定法律承认劳动者的各种应有权利,以及工作时间和最低工资,特别是第19条,要求国家须以法律保证男女工人有受补习教育的机会。制定该大纲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北京政府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大纲》发布后,各地工会纷纷行动起来,组织劳动立法同盟,开展劳动立法运动,通电全国,要求国会通过这个《大纲》。尽管大纲未被军阀操纵的国会通过,但劳动立法运动已广泛发动,它是工人阶级开展斗争的纲领,由此揭开了中国劳动立法史上的第一页。
第二,劳动教育立法。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资本家的压迫下,广大工人群众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不懂得如何维护自身利益,不懂得本阶级的权利与自身权利之间的关系。为给工人群众争取受教育权,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在开展秘密斗争的同时,极力采用合法斗争的形式,帮助教育群众,为群众谋利益。1922年下半年,第八届全国教育联合会在济南召开,集中讨论学制改革问题,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等机构联合向大会提出《劳动教育建议案》。建议案认为,“若不制定专门法律,则大多数劳动者,必无受教育之机会。一国之中,既有大多数不得受教育之同胞,则所讨论者不足言普及,亦直不足以称教育矣。”[20]建议案希望大会向议会提出劳动教育立法动议。此案言词恳切,透彻明晰,有理有据,充分论述了实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劳动法大纲》关于劳动补习教育的原则精神,建议案提出了设立工人补习学校,保证工人学习时间,增加工人教育经费,实行工人教育的严格管理等6项建议,供代表参考。这是全国第一个为劳动工人受教育提出的法案。10月25日,北京《晨报》对该案进行全文刊发,在全国产生了影响。
1926年5月,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的《劳动法大纲决议案》规定,工人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的自由,有缔结团体、加入国际组织的权利,每天工作8小时、星期日休息的权利,对童工、女工的特殊保护,最低工资、工人享有劳动保险等多种权利,特别是第16条规定男女工人享有劳动补习教育权。这样,王尽美等共产党人和工人们经过多年努力争取的受教育权终于得到了法律的认可。
(四)宣传教育方式朴素多样,容易接受
1921年11月,毛泽东总结湖南第一师范附小工人夜学和失学青年补习班的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要热爱工人,热爱工人教育事业;二是讲课内容要适合工人的需要,而且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好像讲故事一样表达出来。”[21]在宣传方式上,王尽美与毛泽东不谋而合。王尽美不仅是一位职业革命家,而且多才多艺,除了善写文章、歌谣、诗词和作曲,擅长书法、绘画和演讲,还很喜欢中国的民族乐器,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这些才艺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第一,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老幼皆晓,王尽美宣传时多用白话。由于受到阶级压迫,工农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让他们接受的最好方式就是用大众化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励新》杂志的发刊词是王尽美写的《我们为什么要发行这种半月刊》,《劳动界》杂志的发刊词是李汉俊写的《为什么要印这个报》,都用直截了当的大白话。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王尽美为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鼓励群众斗志,写下了《长江歌》。这首诗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很快传遍了整个山东。1921年夏,王尽美到大槐树机车厂等处开展工人运动,用通俗的语言揭露不合理的现实:我们种麦子,人家吃白面,还嫌白面不好吃;我们忙蚕桑,人家穿绸缎,还嫌绸缎不美观;我们编席子,自己睡空床;我们工作时,全身流血汗,三餐高粱把菜掺。[22]第二,王尽美的作品字里行间感情充沛,斗志昂扬,充满大无畏精神。他以诗歌为武器的,用尽可能通俗易学的文字创作,进行革命宣传,富有感染力。1922年,王尽美起草了《大槐树铁路工厂工会成立祝词》,表达了唤醒劳动人民起来革命的决心,革命激情澎湃。他善于用通俗的文字,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革命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工农大众。这些歌词都非常受欢迎,流传甚广,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五)要普及教育,非先打破贫富阶级不可
五四运动以前,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和同学们谈教育问题时曾经说过,有钱的人就能受教育,没钱的人就被拒之门外,这是不合理的。工人和农民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但他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觉悟不能提高,知能不能增进,问题实在太严重了!”[23]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不夺取政权,“安能握得其教育权?”[24]
在劳动群众受教育权上,王尽美有着相同的观点。1919年,王尽美联络育英中学和省立一中的师生,组织了一次学潮,目的是要求撤换昏庸反动的校长。虽然省教育厅迫于压力,撤换了校长,但新校长上任后一仍旧贯,没有任何改进。王尽美认识到,废除旧教育,决不是靠搞垮几个学校,撤换几个校长,所能解决的,只有推翻反动的政治制度,才能达到目的。王尽美指出:“要普及乡村教育,使平民都有识字的机会,非先打破贫富阶级不可。”[25]他一生从事党建、工运等工作,其落脚点都是为了打破贫富悬殊不平等的现状,突破富裕阶层对知识的垄断,为工农群众争得基本的权利。他清楚地意识到,依靠现在办教育的人物,去发达教育,是没希望了。他指出,现实的学校不过是贵族子弟升官发财的阶梯,这样的教育,与劳动人民没有任何关系,必须予以改造。王尽美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是其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必经阶段。他通过对教育的认识,上升到对社会的认识,最终上升到如何改造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