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伦理价值意蕴

2018-04-01赵聪聪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伦理中华价值观

赵聪聪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力量,十九大报告提出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目前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很多,大都单方面地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重要意义和具体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讨论的文章数量较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单独提取出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联系在一起,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出发,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文章更少,这也是文章关注的焦点。文章首先以伦理价值为基点分析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遇到的困境,提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合理化路径;其次着重探讨伦理化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认知转化;最后从伦理化的格局与秩序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凝聚功能,从而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一、以伦理价值为基点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故事

现代社会交往中,尤其在与先进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文化自信是赢得认可和尊重的前提。一个国家和民族拥有文化自信,首先要具备文化主体意识,以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突出主体性。滋养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统文化无疑是确立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不仅有利于个体人格养成和家庭和睦,而且有利于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同时对国与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中华文明是以人为本的文明体系,一切都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本主义贯穿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个历程,并由此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以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价值体系就是先民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国家(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四大关系范畴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条理与次序,不同人由于在家庭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不同,而自觉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由此构成和谐有序的伦常关系。在传统社会中,这种伦常关系首先体现在家族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中,理想状态是父慈子孝、夫义妇德、兄友弟恭。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将这种家庭伦理关系拓展到家庭之外的关系建立上来,要求对朋友讲信用,对君主和国家要忠诚。这种伦理价值明确界定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对维持文化共同体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伦理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确立文化自信的根源性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这24字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准确的表述,并对其进行积极的传播,能够被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浸入到人们的实际行动中。然而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却遇到了各种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类困境:首先,在话语内涵上解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不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蕴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特别是伦理价值挖掘的深度、广度、力度远远不够;其次,话语表述形式与新时代元素结合不足,多采用报告宣传中的词句,缺少新时代的生机活力;再次,话语体系面临着西方话语霸权的严重挑战,西方国家妄图利用意识形态强权话语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利于凝心聚力,团结统一;最后,话语传播主体和方式单一,官方垄断文化生产与传播的主要途径,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参与远远不够,没有彰显出本有的优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构以及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严重阻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做的重大事情。基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特别是以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根源,因此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需要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价值,充分发挥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结合当代中国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和认知习惯,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传统文化的丰富。

第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价值进行科学有效的转化与表述。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先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存在着恒定、不随时代发展而消散的内核,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结构与文化基因,这是决定其伦理价值的文化根基。在现代生活方式与文化环境中,特别是在西方普世价值理论与话语霸权体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需要通过有效的话语体系进行转化与表述,完善、丰富、凝练话语核心,突出伦理价值的人文性、规范性、普遍性与现实性,以亲切的话语表述吸引人,以及时高效的传播争取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得益彰。第二,丰富话语传播主体,调动政府、市场与社会各主体力量共同参与。以往的文化传播主要依赖政府宣教,传播主体单一,这与官方垄断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有必然的关系。话语表述和传播是一个时代化发展的过程,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等级区隔逐渐弱化,市场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得以彰显。因此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与传播应当注重调动政府、市场与社会各主体力量共同参与,丰富话语传播主体,塑造人人是主体、人人要参与的文化生态氛围,这是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的必由之路。第三,创新话语表述方式,增强传播的生动性、活泼性。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语言、非主流语言、精英式语言转化为通俗化语言、生活化语言、大众化语言,从而使话语表述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语言的人文情怀,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般融汇进脑、传播入心。第四,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现代性传播工具,扩大传播的影响力、号召力。宣传和普及,最注重的是看实效,仅仅靠学者们在会议论坛上作演讲、在报刊杂志上发文章,靠政府文件的上传下达,受众群体有限,社会影响力有限。如何才能使我们时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力量收到实效?那就是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现代传播工具,使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溢满神州大地,不仅要注重报纸、书籍、电视、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更要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博客等现代化传播方式,不仅注重文字的传播,更要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像的传播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无孔不入,直达各种年龄层次,进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号召力。

二、以伦理化视角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认知转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认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是不同的,这既受限于发展的时代基础,也受限于人类认知的有限。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认知转化,特别是从伦理化的视角提升这种认知转化,对于巩固全国人民在新时代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提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确立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伦理化的视角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认知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伦理,以及伦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上文中提到“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条理与次序,不同人由于在家庭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不同,而自觉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由此构成和谐有序的伦常关系。起初这种伦常关系主要体现在家族不同成员之间,而后,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将这种家庭伦理关系拓展到家庭之外的关系上,要求对朋友讲信用,对国家要忠诚,从而形成了伦理的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为了巩固伦理关系,自周朝开始便制礼作乐,以规范的仪式和礼仪强化伦理价值的教化作用。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延续了中华文化中以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同时也积极凝聚核心价值观,以规范人们的伦理关系,从而起到真正的教化、文化作用。以伦理化视角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认知转化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从政治化到社会化,从理念化到生活化。

(一)从政治化到社会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很多文件以及领导人讲话便多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从宣传主体上看,最初是党的文件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性质、方向和要求,因而政治性比较强,加之宣传主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以政府和学者为主,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所以人们普遍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国家层面的事情,跟百姓没有关系,跟自己更没有关系。另一方面,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主体上分析,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过程,起初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比较简单,是规范人、社会、国家层面的伦理追求,仅限于一种政治化的认知,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伦理的发展路径是相背离的,与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体系也是相冲突的。

中华传统文化的伦常关系是由家庭生发逐渐扩展到社会和国家层面的,由此我们看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化的认知与伦理的历史发展脉络是背道而驰的。以人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要求伦理价值不仅要政治化,更重要的是要社会化,从政治化到社会化是伦理价值追求的必然要求。当代社会发展使现代社会市场和民众的主体性逐渐彰显出来,市场和民众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这从根本上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要更加社会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政府、国家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需要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等社会各主体。由高高在上的政治化转变到更加接近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接地气的社会化,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特性和人类共性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人文性和社会性的历史统一,规制国家和规范公民的内在一致性。

(二)从理念化到生活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思想观念,是一种理念化的表达,这种理念不是简单通过某种外在的设计来进行人为安排的,而是历经严肃的思想认识过程后形成的内在的、反映本质的东西,这种理念具有终极的目标性和指引性,要实现这种理念需要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起初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只局限于理念的表达,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都有相应的行为目标和规范。显然,对这三个层次理念的表达是无法在现阶段、短时间内实现的,因而具有了一定的目标指向性。正是因为这种短期内当下的不可实现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消减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热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构成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作为整个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和文化规范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在一种理念的包围下。其概念足够准确,逻辑足够严密,内容足够科学,但与完全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还有距离,没有完全转化成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这显然违背了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就是要将伦理标准、行为规范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凸显人文性、现实性与生活性,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头脑的理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不仅在理念中实现,更是在实践中实现,这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更看重的是实践,思想可以为发展提供指引,但只局限于理念层面却难以将指引落到实处,社会的发展还是要靠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身体力行,才能有所进步。同样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重视实践,必须重视生活,必须重视解决从事实存在到语言概括再回归到生活的历史发展逻辑过程,回归生活即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由理念化转变到生活化。调动最广泛的主体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真正深入人们的生活;避免“假、大、空、长”的套话、官话而采用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总而言之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融入到群众的生活中,从而真正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凝心聚力作用,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由理念化转化到生活化,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践行为基的伦理价值追求。

三、以伦理化的格局与秩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凝聚功能

伦理价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集中体现,对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积极传承和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价值,就是着眼于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11激活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能够凝聚社会共识,激发社会发展力和塑造社会精神风貌的强大功能,进而为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供根本的文化支撑与天然的情感支持。

(一)引领国家利益认知:凝聚“家国一体”的社会共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价值在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发挥着极其重要和深刻的影响。从国家的层面来讲,主要表现在引领人们对国家利益的新认知,凝聚“家国一体”的社会共识。所谓国家利益,对外是国家间交流的基础和底线,对内是人民间交流的前提和寄望。国家利益维护得好,国家的发展才有良好环境,人民的利益才有真正保障,国家利益维护得不好,国家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人民的生活寄望也是无本之木。讨论国家利益的维护首先有一个认知的前提,即国家整体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利益有一个相对客观、深刻、统一的认知,国家整体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利益的认知越深刻,越清晰,越统一,越容易达成社会共识,越有利于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凝聚力。

对国家利益的认知涉及的内涵很多,外延也很广泛,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准确认知国家利益,将有效处理国家和个人、家庭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地了解国家的规则秩序,了解人民群众的伦理要求,从而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充分发挥凝心聚力作用,而这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价值所在。因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智慧的滋养,特别是对伦理价值的认知,以伦理化的格局与秩序提升我们准确认知国家利益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维护好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发展真正为个人、家庭发展提供保障和基础,更好地凝聚“家国一体”的社会共识。

(二)激发社会发展动力:维护社会稳定与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价值从社会的层面讲,最大的功能就在于能激发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这种动力能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更能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激发并不像经济发展那样起到急风暴雨般的直观效果,也不像政治力量那样严肃强制,而是如润物细无声般伸向社会内部,深入人心,具有最生活性、最深远性、最持久性、最稳定性的效应。

在以文化化人,以伦理化人的过程中,它规定了社会的伦理秩序发展趋向,规定了人与人交往的伦理价值追求,使人们在一种有秩序、有规则、有奖励、有惩罚、有追求、有向往、有务实、有保障的和谐融洽社会中生活,这将极大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而这些将是社会发展的最深远持久的动力。生产力中内含着的“人的因素”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所青睐的,从马克思的“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5]从而划定人类的特殊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到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6]无不彰显着“人的因素”在社会发展动力因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动力中既有“物的因素”,也有“人的因素”,而且“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之差距越来越明显,物的因素的作用发挥也越来越需要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保证。”[7]人成为社会发展动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伦理教化,对人的力量的尊重和挖掘,将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三)塑造社会精神风貌:培养现代自律性公民素养

以伦理化的格局与秩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凝聚功能并不是空谈口号,也不是好高骛远、脱离群众的乌托邦,而是需要落实到每一位公民中的实际行动,需要每一位公民热情参与其中的实践追求。从个人的层面讲,这种伦理化的格局与秩序的规范将有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精神家园。每一位公民在这种社会精神风貌和精神家园的指导、熏陶、滋养下,逐渐培养起自律、自强,严格按照伦理化的格局和秩序要求自己,彰显自身纯粹、慎独的道德素养。只有认真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自律慎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才能在公民中长久进行下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价值也才能在公民身上真正得到体现,发挥价值。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价值观功能的时代性转化需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公民意识,培养自律性强的公民行为习惯,使公民自觉履行宪法赋予的各项义务,在行使公民权利时做到依法、有序、合理、有度。当代中国社会,在肯定公民的权利的同时,应激活传统文化的伦理性与秩序性的当代价值,使公民在认识、争取、行使自身权利时能够做到理性有度。这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转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有益价值所在。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4]15激活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在凝聚社会共识,激发社会发展力和塑造社会精神风貌方面的强大功能,才能真正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篇大文章,才能真正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伦理中华价值观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