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2018-04-01曹丽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教育者话语

曹丽萍

(中共山东省委省直机关党校,济南 250014)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转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定义及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某种方式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坚定正确的行为方向,其实践有赖于信息的传达、思想的传递,而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作为重要实施中介的话语方式,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指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并在特定的话语语境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用来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1]从邱仁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仅仅具有一般话语的信息传递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教育属性。它受一定意识形态的支配,并限定在特定的话语语境中,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继而达到说服、灌输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得到表达与传播,其表达方式也必然因教育目的和语境的不同而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即高校教育者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采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者说什么、怎么说,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着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要具有权威性。美国学者奥罗姆在他的《政治社会学》中指出:“任何社会,为了能生存下去,必须紧密地围绕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输进每个成员的脑子里”[2],要维系社会稳定、政治团结,思想灌输是重要手段之一。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性质和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3]。在当前社会思想多样、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高校同样是个开放的环境,大学生的思想面临多方面的冲击,要切实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话语方式必须具有权威性。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要具有引导性。话语方式的权威性并不等同于强迫性,强制让他人接受某种思想和理念是不现实的、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社会舆论,引导社会心理,让受教育者在大环境中受到影响和感染,从而接受和认同。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要具有沟通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对人的思想认识的引导,它不是单方面的表达就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要进行沟通,并且是充分有效的沟通,教育者以互动和参与为基础,让受教育者在交流中领悟,在参与中了解,在认可中接受,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效果。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整个世界逐渐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再局限于面对面对话和书信的往来,而是有了一个新的交流空间——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虚拟世界,这个世界大大扩宽了人们日常话语交往的场域,为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提供了很多便捷,人们不仅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沟通,也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交往。电子邮件、论坛、QQ、MSN、微博、微信、抖音,不断闯入人们的生活,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继而改变着人们的话语表达方式。互联网时代,人们话语的传播更多的是靠键盘的输入,听不到实际的语气,更看不到真实的表情,但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受众——高校大学生,更是深受互联网时代的影响。95后、00后的大学生们,几乎就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甚至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见证了互联网的蓬勃飞速发展,同时也享受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多元化体验。面对这样一群特色鲜明的群体,高校能否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主要取决于高校大学生能否认可从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要大学生认可和接受,就必须首先去了解大学生的特点、迎合大学生受众的需求,因为“接收者通常是有选择地理解、解释和记忆讯息”[4]。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触网”也成为必然。

从目前来看,由于我国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但同时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从而也导致了不少高校学生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一向单一、严肃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互联网时代学生们有了更畅通的话语渠道,信息传播有了更多的平台和载体,却缺乏必要的监管,其传播的随意性也导致学生们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往往开始迷茫甚至错信;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引导性受到限制,新媒体的即时性、多样性让学生随时面对大量复杂多元的信息,更会收到多种社会舆论、社会思潮的影响,学生们的思想动态难以被教育者准确把控,那么教育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传播相应就会被弱化。

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5]。互联网时代,众多思潮涌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谁的话语更有吸引力,谁就能占领主动。时代的要求、语境的变迁、受众的需求,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必然从传统的思政教育话语方式向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方式转变。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网络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还与我国未来社会稳定性的发展与否息息相关,故此近年来国家有关机构和社会各阶层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目前,很多高校教育者已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也及时地对思政教育的开展进行了话语方式的改进,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仍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增加了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同时也对学生的未来成长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 话语方式未实现实质性转变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着重体现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为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引导,受外界环境的限制,教育工作者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多采取比较封闭且形式单一的传递方式,如此,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话语方式与教育内容整体的统一性,但相对的却也减弱了语言的说服力,降低了教育的实效性。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此在更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为了保障高校学生的正向发展,教育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正确的行为,教育工作者在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对传统的话语方式进行了改进,但这种改造方式其本质仍是延续了传统教师单向灌输的特点,即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将传统“黑板式”教育方式改为以“网络技术”为媒介传播的形式,虽然看似填鸭式讲课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其仍缺乏一定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换言之,这种看似改良的话语方式实际上并没有做到本质的创新,教育者只是将原本现实中的教育内容生搬到了网络平台上,但仍然在自己的主观意识支配下去选择教育内容和表达方式,并没有切实考虑受教育者的需求,故此,在这种话语方式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并未做到有效地改善,两者仍处于一种紧张甚至是对峙的社会关系下,其两者的社会地位也仍然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二) 话语方式缺乏及时的更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期效果达不到,话语方式的更新不及时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互联网时代,信息瞬息万变,新鲜话语层出不穷,大学生的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每天接触新事物而且易于接受新的信息新的潮流。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更新的速度却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教育者对网络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还处于基础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和平台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此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无法与时俱进,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仍习惯性采取陈旧的过时的网络语言,讲的都是已经过时的陈年旧事时,学生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过时的,自然兴趣不高,相对于老师的“谆谆教导”,他们更喜欢标新立异的风格,他们更愿意去自己探寻新鲜事物,接触更新的时尚潮流,而在接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约束,难免会有负面影响。所以说,各高校在网络思政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大多数高校推崇的网络化话语方式更新速度要远远慢于网络的发展速度,结果导致了其教育的内容往往滞后于当前的网络用语,难以迎合当下高校学生的兴趣,进而对网络思政教育活动的良好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话语方式缺乏情感的投入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往往以报告、讲座、班会或者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虽然表现出强烈的权威性、引导性和解说性,但毕竟以面对面的交流居多,学生可以直面教育者,教育者举手投足间就会对其产生影响,教育者的语音语调更会直接影响或感染学生,特别是一对一的个别交流,更是在教育者对学生进行了深入了解之后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这些交流都需要一定的情感投入,而这种情感投入也势必能够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达到一定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办公越来越普及,老师们天天对着电脑,学生们时时抱着手机,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多的由线下转为线上,由带着温度的话语转为冷冰冰的键盘和文字,如果没有深入的情感沟通,不仅会使师生之间距离越来越远,也同时失去了老师对学生的有效管束,学生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叙述就去认可和接受教师传达的思想观念,反而会被各种负面信息影响,从而导致其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的本质。除此之外,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融入生活、融入网络,就是为了帮助高校教育工作者清楚地了解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便于找到两者之间共同的话题,深入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帮助学生在更高层次中追求精神世界的感悟,既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的情感关怀作用,也为其综合素养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从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借助互联网的教育过程中,其采取的话语方式虽运用了一些时兴的网络语言,但仍带有强烈的严肃色彩,仍是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有需求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其教育内容上也往往都是生硬的规范性语句,没有情感的投入,没有深入的交流,高校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了解其表面的含义,而未能真正的深入进去,无法体会教师的情感,进而导致两者之间的思维无法达到共鸣的效果。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方式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利于思政教育的拓展和提升,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方式研究滞后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同时在教育领域,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借助网络平台对教育信息进行传播,也成为了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活动开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研究仍停留在最初的认知层面上,整体的教育内容也过度的局限于一个一般性的话语定义范畴中,未能做到本质上的突破,也因此不仅导致了大多数的教育者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也同时造成了单向式的传播方式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都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 高校教育者话语自我创新能力不够

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环境,新时代、新思想、新主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同样需要借助网络优势来进行话语方式的创新,目前,我们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中,缺乏对时代发展的关注,缺乏信息更新的敏感,缺乏话语方式的创新意识,势必不能对当下的网络术语进行充分的获取和了解,对网络语言的无知或者说网络知识的匮乏,必将限制他在教育过程中的运用。有些高校教育者不重视网络话语的交往方式甚至有时候还心存偏见,觉得网络话语过于随意过于新潮、不够严谨不够规范,不愿接受网络新鲜话语,仍然习惯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思维定式,而无法融入到真正的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当中。只有教育者不断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去主动融入网络,主动接受和研究网络话语,才能更好、更及时的更新话语方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说服力。

(三) 高校学生过度地追求自身的个性化和自主化发展

毋庸置疑,互联网平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和可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获取自己想要的各种信息,高校学生亦是如此。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想要获取的信息,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敏捷,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们要与众不同,为凸显自己的个性,敢于尝试任何新鲜事物。可以说,网络文化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提高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人意识,从而为他们传统思维的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目前来看,由于学生对于外界的认知水平有限,从而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待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较高,而由于现阶段在高校的教育计划中,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思政教育课程中,过度的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不仅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于自身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高校学生对于网络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改进策略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传统的思政教育相比,当下我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活动话语方式的本质主要是构建师生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话语的语境也更加偏向自由轻松的特点,在开阔高校学生内心世界的同时,构建一种让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的话语沟通方式,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高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经过这十几年来的不断实践,当前我国高校在改进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方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及时更新观念,突出时代性和创新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术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显著的时效性和快速发展性,“网络话语场域生产了成千上万的新词语、新句式、新语体,传播快、消亡快是这些词汇的特点,年度新词、热词往往在第二年就成了‘隐退词’”[6],因此,为了保障各高校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质量,教育者们在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及时更新理念,将网络化的话语方式与传统的话语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打造突出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网络思政话语体系,在推进我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方式创新步伐的同时,提高教育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他们自身综合素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育者们要加强工作研究,保持对信息更新的敏感性。教育工作者要想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还要让受教育者接纳自己的观念,就必须持续加强工作研究,对受教育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调研,对教育环境和话语环境开展研究,保持对信息更新的敏感,从而与时俱进,及时的调整话语内容,不断改进方式方法,运用既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又能够引起大学生共鸣,让大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可的话语,把话说到学生心里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正如冯培所说:“个体真正精神世界的建构与超越,绝非来自外在的强迫与压力,而是来自内在的认同与觉醒。”[7]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

(二)提高对语言情感沟通的重视程度,加强人文关怀

话语方式是社会中的个体向他人表达自身内心思想的一种手段[8],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将话语主体的内心情感转化为外在的话语内容,从而通过语言的形式将其传递给话语的客体,是个体向他人表达自身内心思想的一种手段。在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方式过度关注其解说性和严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情感交流这项主要特征,也因此导致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传统沉闷,对于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和教学内容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提高对语言情感沟通的重视程度,不仅能让教育工作者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主体和客体平等沟通的目的。

(三)尊重学生需求,构建平等的话语沟通关系

多样性和开放性是网络文化具备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思维方式,大学生强烈要求平等对话,这让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对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不应再以高高在上的权威者或支配者自居,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尊重学生需求,与学生真诚对话,进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互动式的教育方式在一方面能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们的内心需求,同时也确保了他们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进而为教育实效性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营造轻松愉悦、富有趣味的话语环境

要得到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认可和关注,枯燥乏味的单方面讲解明显不够,除了与时俱进的网络话语、细致入微的殷殷关怀和平等的对话关系外,还需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有趣味性的话语环境,有趣味并不代表恶趣味,也不代表着一味无底线的去迎合网络话语,而是用简单明了、生动活泼的话语,以易接受、接地气的方式,将理论讲清楚,把道理讲明白,把生硬的大道理讲成色彩斑斓的好故事,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内容。

总而言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思政教育话语方式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思政教育是否能够成功开展。故此,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度探索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方式的现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从而为网络思政教育活动的正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教育者话语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