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营造良好环境
2018-04-01夏庆宇
夏庆宇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需要新的国家治理方略,新的国家治理方略的顺利贯彻落实,需要良好的环境。
一、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方略的贯彻落实需要良好环境
在新的历史时代,由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跨入新的历史阶段,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发展到比以往更高的水平,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斗争已经向纵深发展,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已进入决胜期,由于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接近实现,由于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变得更加动荡复杂,因此我国的国家治理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获得新动能、出台新举措、实现新发展、达至新水平、进入新境界,将我国的国家治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简言之,新时代,需要新的国家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来的。”[1]为了实现我国的国家治理工作在新时代的新发展,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已经初步形成了新的国家治理方略、出台了许多新的国家治理举措,这些方略和举措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国家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已经初步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之中,相信在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顺应客观形势的发展要求,陆续出台更多新的国家治理举措。
目前已经制定实施的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体现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本身的先进性。然而应当看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以来制定出台的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能否得到全面、顺利贯彻落实,这仍然是一个问题。这是因为,党和政府的国家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不是在“真空”中施行的,而是在受到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的、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中实施的,因此,尽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提出的国家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是科学的、先进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但是这些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要想得到顺利、全面、真正、准确地贯彻落实,还需要依赖良好的客观环境。
基于上述理由,为了切实使中央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提出的大政方针以及具体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发挥实际作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以及全社会都要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营造良好的、适宜的、有利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环境。这种环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代顺利实现各项治国理政目标的重要保证。那么,应当营造何种环境,以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方略的顺利推进、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举措的真正落实提供必要条件呢?从总体上说,应当理顺党内、体制内、国内环境,其中应重点营造四方面环境。
二、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营造四方面良好环境
(一)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国家治理必须通过顶层设计、中层部署、基层落实三方面的结合来实现。为了将我国新时代的国家治理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新的高度,我国需要改革,完善顶层、中层、基层三个层次中不合理的或不够理顺的、过时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设计。一方面要改善原有的制度,另一方面要出台新的制度安排。
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央已经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制度革新,这些在顶层设计方面进行的制度革新,将使我国的国家治理结构中的顶层结构得到极大的优化、提升和完善。其中最为重要的制度改革,是2018年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围绕这个决定出台的具体改革意见已经反映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之中。有关改革对党和政府的机构进行了新的调整,使国家治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力度空前,思路清晰,顺应了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新时代的国家治理的客观要求,必将为我国的国家治理工作注入强大的新动能。近期我国的国家制度的另一个重大革新是设立了国家监察委员会,这必将有力促进我国建设成为廉政型国家,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在我国的顶层制度设计出现了上述一系列新变化之后,我国各省、地、市的制度、机构改革必然随之展开。以上这些重大的制度改革必将使我国的顶层、中层治理结构得到优化,进一步适应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形势的新需求。
(二)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营造良好的思想环境
国之难治,主要在于人心不齐。一个国家的内耗,要比外部威胁对国家构成更加严重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发现,围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人们往往存在不同意见,例如一对夫妻可能会围绕今天给孩子穿哪件衣服的问题发生分歧。国家治理是牵涉到国家中每一个人的大事,因此人们围绕方方面面的国家治理问题存在许许多多的分歧甚至是重大分歧,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故而,不必讳言在当今中国,人民存在着思想不尽一致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中国国内围绕国家治理方式存在的思想分歧,要比其它国家更加严重。举例来说,美国自南北战争结束以来逐渐变得强大起来,直到今天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这种国家的内、外部处境比较有利的情况下,美国国内围绕国家治理取向而存在的思想分歧会少一些。中国的处境则与美国远远不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百般欺凌,国力显得不够强大,因此一部分中国人丧失了民族自信心,主张中国一定要走西方走过的道路,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追赶西方国家。但另一部分中国人则认为,即便西方国家在近代显得比中国强大,中国也要坚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中国如果走西方道路,由于中国的起步比西方国家晚而且会受到西方国家的打压,因此中国不仅不可能赶超西方国家,甚至会成为西方的附庸、拥趸。因此,围绕着中国应不应该走西方道路的问题,中国国内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意见。这种分歧是一种潜在的分歧,尽管它并不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国家治理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但还是会对中国公民的世界观产生间接的影响。除了这种潜在的分歧之外,不可否认的是,围绕着国家治理进程中的许多具体政策,中国公民的观点、评价、主张、见解、感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尽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出台的大政方针得到了多数中国公民的衷心拥护和认可,但是围绕着许多具体的问题仍然有少部分人存在不同意见。他们有的直陈自己的不同意见,有的则因为存在不同意见而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抱消极态度,有的则采取冷眼旁观、暗自腹诽的态度。这就会造成国家内部的消耗,不利于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不利于国家团结起来,不利于上下一心地开展集体行动,不利于形成合力、实现国家的快速发展。
对于那些对中央的国家治理方略和治理举措持不同意见的现象,首先应当承认,此种现象的存在是正常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存在思想分歧反而才是不正常的;其次对不同意见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只有如此才能为“争取持不同意见者转变思想”创造条件;但最重要的是,我国必须在任何时刻都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劝说、引导等各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渠道,使那些思想认识跟不上中央的思路的人的思想跟上全社会的步伐,使他们在思想上不掉队、不落后、不发挥负面影响。只有全社会的思想认识在大体上趋于一致,才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国家治理实践提供基本的思想环境,如果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忽视对社会思想舆论中的不健康苗头的观察、任由不健康的思想舆论苗头不断滋长下去而不加以说服、引导,那么我国将陷入危险的境地,我国的国家治理将出现严重的短板。思想上的不利局面有时要比外来的军事威胁更加危害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有鉴于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不应当把思想工作看作仅仅应当由宣传部门负责的工作,党、政、军、群各个方面都应当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常抓不懈。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中央进行了一些列重大的改革,出台了许多新举措,改革的力度非常大,触动了许多人的敏感神经,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及时观察社会思想舆论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营造良好的、必要的思想环境。
尽管这里突出强调了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但应当注意的是,要想使思想工作开展得好,应当大力抓好这项工作,但不应当让人觉察到这项工作,也就是说,最理想的思想工作的境界应当是在无形中感化、影响教育对象。基于同样的道理,应当避免采取强制性的办法解决思想方面的问题,因为那样做很容易产生负面后果。
(三)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可以观察到且应当承认的事实是:舆论是可以加以引导的。舆论关系着一个党、一个政权的公众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因此关系着一个党、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舆论领域时刻存在着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我方不去占领舆论阵地,舆论阵地就会被敌方占领。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舆论工作,必须在该领域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创造必要的有利环境。
舆论工作与思想工作有一定的交叉,但与思想工作不同的是,思想问题不一定具有“传染性”,舆论工作具有明显的“传染性”、社会性、公众性、传播性,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出现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他并不一定会对其他人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如果舆论领域出现了问题,有关错误舆论很容易以讹传讹,使许多人相信带有误导性的谣言,进而为国家治理的顺利开展制造思想舆论方面的障碍。
在开展舆论工作时,一忌无所用心,二忌被动,三忌着相。所谓无所用心,就是未能认识到舆论领域时刻存在着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因此在主观上忽视舆论工作、不能怀着极大的责任感时刻认真抓好舆论工作。所谓被动,就是不去主动引导舆论,反而被舆论牵着走,只有在舆论领域出现问题时才去当“救火队员”,未能预先做防患于未然的工作,未能主动制造有利的舆论议题、树立正确导向。所谓着相,就是采取生硬的办法解决舆论问题,如果采取生硬的办法、板着脸开展工作,不仅做不好舆论工作,反而会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新时代的舆论工作应当与时俱进,采取生动活泼的新形式、新语言,在把握公众普遍心理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为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营造良好的执行环境
在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之前,首先要做好各级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思想工作,对教育干部问题,毛泽东同志就曾高度重视,他指出:“不教育干部没有出路,教育干部是一个战略问题。省委第一书记要亲自抓,要办好党校,办好各种培训班。”[2]在做好干部教育工作之余,还要建立政治表现、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和不合格人员退出机制,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要依法依规加以清退,帮助他们走向更加适宜的工作岗位,将涉及到党和政府的政策的执行的关键岗位留给政治合格、思想进步、作风过硬的人。
只有在体制内、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中首先消灭内耗现象,形成合力,形成如臂使指、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才能为国家大政方针的执行提供必要的执行条件。
三、我国在改善国家治理环境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未来在全社会的配合下我国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方略有望得到顺利贯彻落实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可以发现,“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政府在治国理政方面展示了强大的能力”[3],这一点是举世公认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治理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4]。
但是在肯定我国的国家治理水平的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央关于国家治理工作的有关设想、意图能否得到贯彻,能否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和国家的制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运转顺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坚持改革、坚持开放。改革,就是改革不合理的旧制度。改革不合理的旧制度,为新发展创造必要条件,是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的重要经验之一。过去我国通过改革取得了实际的工作成效,今后我国将坚持改革以取得更大的发展成效。对此,党中央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决议专门指出:“全党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5]
可以说,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改革已经良好开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以来,中央的大政方针是明确的,“接下来,关键是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6]。要想使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顺利得到贯彻落实,切实惠及亿万人民,需要在党内、政府内、国内形成认识趋于统一、前进方向一致、执行坚决有力、内耗降至最低的局面。为此,在抓好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之余,应着力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宣传工作、执行队伍建设工作。
人心齐,泰山移。在举国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进一步巩固之后,不仅我国的国家治理水平将提升至更理想的境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望也将更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