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企业社会工作教学、实务与研究的新方向
——2017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全国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会议综述
2018-04-01李晓凤万鸯鸯林佳鹏
李晓凤,万鸯鸯,林佳鹏
(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广东 深圳,51806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企业社会工作作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的重要力量,对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用巨大。为探索新时代企业社会工作的多元运作模式、专业教学手法、整合介入方式、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等议题,2017年12月8日至10日,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全国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大学与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承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协办的“全国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2017)暨中国企业社会工作‘教学、实务、研究’研讨会”在深圳龙华成功举行。
本届年会与会代表200余人,涵盖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高校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等人员,共收到论文120余篇,大会与分论坛发言100余人。国家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工作处处长王铮键、深圳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处副处长肖敏智、深圳市龙华区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马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徐永祥、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副院长徐道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届年会既为企业社会工作学术研究提供广阔的思路和启迪,又推动企业社会工作实务专业化、精准化、人性化的纵深发展,堪称“理论视野与实践过程”的双向对话[1]。
一、大会主题发言:新时代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首届年会展现了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初步状况,而第二届年会则彰显了企业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本土性、示范性与前瞻性。大会主题发言围绕三点展开。其一,随着世界500强企业加快进驻中国,尤其是华南地区,珠三角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日渐兴起,首个社会企业创新责任中心落户深圳龙华,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新时代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光荣使命。其二,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之一,轻工业发达,农民工集聚,于此地试点企业社会工作、总结地方经验及模式意义重大,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三,近年来伴随工会网络的编织及工会社会工作的推展,工会模式进入“快速成长期”,为企业社会工作运作另辟蹊径。在此背景下,如何灵活运用增强权能、功能主义等多元服务取向,以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和工会服务网络为两翼,缓解农民工生存压力并最终迈向社区空间视域下的企业社会工作,是继首届会议后企业社会工作领域的新议题。
(一) 从企业社会责任看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内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校长、全国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刘玉方以“从企业社会责任看企业社会工作”为题,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工作的内在关联”、“企业社会工作的领域、方法与机制”以及“如何塑造企业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三方面进行主旨阐述。他开宗明义地辨析了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关联,认为二者本质上都是人文关怀理念下对员工及企业利益的维护。未来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企业社会工作应不断拓宽服务场域,注重打造以人为本、以精益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并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立足本土服务机制创新,促进对员工、企业和社会三者的相互支持与资源整合。
(二) 从企业社会工作与工会合作看未来发展的主流模式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全国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默聚焦“中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与展望”。他认为,当前教育界与实务界共同催生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岗位为基础、项目为支持、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多元运作模式,推动了企业社会工作进入快车道。同时,我国近年出台多个鼓励企业社会工作尤其工会社会工作的政策文件,预示着与工会合作应是未来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主渠道。展望企业社会工作未来两大主流模式:一是在企业外部,由政府或工会出资购买社工岗位(或机构项目)的社区综合服务模式,亦可由企业或工会出资将职工服务外包给第三方;二是在企业内部,由企业自行设置“职工之家”或“员工俱乐部”的模式。
(三) 从权能视角看农民工的现时困境与充权策略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顾东辉围绕“农民工的困境与充权”,提出农民工赋权的“人在场境”视角。他认为,农民工“失权”的困境体现在个体层面的“不能、不为、无备、不规”,以及场境层面的“经济上个体素质不适应产业转型、社会上制度和文化双重边缘化、政治上政策缺失导致三重身份(指移民、劳工、农民)弱势”。在充权理论与长项视角下,社会工作者应强调服务对象和环境资产,从个人、人际、政治三个层次对农民工整体充权,以协助其解决现时困境,提升个人素质和自我效能,促进社会融入与政策倡导。同时,社会工作者也需在多元功能、液体角色、个案管理方面提高素养,成为一位实务娴熟、恪守伦理、多元学习的“高人”。
(四) 从社区生活空间视域看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压力与整合干预路径
深圳大学教授、全国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晓凤以“社区生活空间视域下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压力模型建构及社会工作干预研究”为题,从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两方面,阐述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现状、需求变化及对企业和社区的挑战,建构了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压力模型;同时,结合EAP(指员工协助方案)模式、工会模式、临床模式三大主流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社区空间视域下多元化、一站式、跨界合作的整合模式;并基于深圳龙华榕树家园项目、清湖学堂等成功案例,总结了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草根组织在解决农民工生存压力问题、培育产业工人参与性治理、打造工业园区社区营造以及倡导社会工作回归专业本质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分论坛:企业社会工作教学、实务及企业社会责任
大会主题发言后,参会者围绕三个分论坛展开了深入研讨。其中,分论坛一的主题为企业社会工作的教学与实习,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王婴和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刘静林主持,中山大学副教授雷杰和长春理工大学教授卜长莉评议。分论坛二的主题为企业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标准及企业社会责任,由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方巍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裴秋宇主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晓慧和深圳大学副教授唐咏评议。分论坛三的主题为农民工的生存压力与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由南京大学教授周沛和天津理工大学教授杨云娟主持,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童志锋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陈胜评议。
(一) 分论坛一:校企共建下的企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促进企业社会工作持续良性发展的根本。各地专家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围绕企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校企共建”模式展开热议。
关于本土企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问题,与会者一致赞同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周燕琼的观点。即以社工人才培养体系为例,把握企业社会工作在工会、企业、社区等岗位需求之上,设置初阶、进阶、高阶三级体系,并创立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开辟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实现企业社会工作人才梯度建设,与会者从高校和机构两大角度提出建议。
其一,高校应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改革,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广州市择善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黄炜迦提出,教学上除课程优化外,应加强专业价值引导及专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完善,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时,将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内化于心。同时,刘静林教授指出,企业社会工作教育应坚持本土性、包容性和国际性。
其二,社工机构应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与督导,鼓励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夏玫莹、毋晓迪、刘瑾等机构代表认为,当前机构在着力拓展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岗位时,十分欢迎高校学生前来实习,并为其配备专业督导,以满足学生实习需求,促进其专业成长。
王婴总结道,与会代表进一步开阔了多元企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思路,对高校专业课程改革具有深刻启迪。未来不仅应完善人才梯级培育体系,更应大力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促进理论与实务的有机结合,以促使高校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社会工作人才,做到人才结合实用性与实效性。
(二) 分论坛二:企业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动
得益于发达国家企业社工的经验及我国相关政策的推动,企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专业化虽然起步较晚,但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2],逐渐形成多元的地方经验模式。本论坛聚焦“企业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标准及企业社会责任”议题。
其一,企业社会工作初步形成较为成熟的本土实务模式,但亟待创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刘曦以富士康十三连跳事件为例,强调企业社会工作对员工心理资本的重要性,认为应推动从企业幸福指数的“EAP模式”转向员工幸福指数的“EAP+模式”。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李羿琼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认为企业社会工作可以推行“厂外+厂内”联动、“项目+岗位”嵌入及“政府+企业”出资三种模式,以建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方协同”的运作机制。
其二,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有不同的逻辑视角,而社会工作者应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广东工业大学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所所长唐更华以耐克公司为例,阐明企业可从三点决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一是从经典逻辑出发,企业是典型的经济组织,社会事务由制定游戏规则的政府负责,故耐克公司无需承担;二是从强盗逻辑出发,企业应承担与经济权势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否则会招致公众的质疑与谴责,故耐克公司必须承担;三是从利益逻辑出发,社会责任利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企业商业价值的发挥,具有双赢的可能性,故耐克公司乐于承担。而广州市和悦社工服务中心总干事苏玲认为,企业对员工责任的缺失是影响员工流动的重要原因,社会工作者应透过个性化、精准化、专业化的服务协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方巍总结道,尽管我国在不断推进企业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但因发展时间较短,目前仍在探索阶段。对此,社会工作者应扎根本土实际,不断提高自我能力,敏锐觉察自身角色,连接政府、工会、企业、公益组织等资源,构建企业社会工作多元发展模式,以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醒觉与实践行动。
(三) 分论坛三:农民工的生存压力与企业社会工作的整合介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群体一直是中国经济功勋卓著的重要力量,其问题始终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而今,随着“80后、90后”农民工的成长,其逐渐取代了老一辈农民工,并成为农民工的主要组成部分[3]。但与此同时,其在城市融入、就业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和老一辈相比愈加突出。本论坛参会人员就“农民工的生存压力与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模式”议题各抒己见。
与会者普遍认为,农民工问题概括为“三无”,即无物理空间、无心理空间、无社会空间。如何重塑三维立体且丰富的生存空间,是每一位有使命、有担当的企业社会工作者的思考方向。社会工作介入应超越传统单一方法,谋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的整合。同时,部分社工机构代表以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压力的整合介入方案为例,分享了不同的社会服务经验模式。如广州市黄埔区乐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杜宇婵分享了“乐·分享”异地务工人员服务计划,即充分整合党委、政府、事业单位等资源,以此回应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又如,深圳龙华区清湖学堂李长江主任以打工者图书馆项目为例,介绍了以打造“共有、共治、共创、共享”的社区共同体为目标,通过成立不同的农民工草根自组织,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缓解农民工职场压力,建立同辈支持网络,以对抗“个体原子化”及社区解组状态。
周沛总结道,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压力仍然集中于职场工作、城市融入、政策资源等方面。社会工作者应采用整合的实务观,搭建中央园区枢纽平台,动员政府、企业、媒体、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达致“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园区建设。
三、大会总结与展望
年会闭幕式上,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马凤芝做总结发言。她认为,中国社会早已从“乡土中国”转向“城市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是劳务工群体的中坚力量,其生存问题日趋严重。新时代企业社会工作需发扬开拓创新的深圳精神,以尊重、平等、开放、真诚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整合社会多方主体与资源,减轻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压力,塑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活共同体。与此同时,浙江大学教授林卡提出了新时代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新逻辑,即强调公益与市场、员工与企业、助困与发展、专业与创新的统一。对此,社会工作者应凭借专业的核心能力,既能透过直接手法解决员工问题,又能运用间接方式改善公共服务,从而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社会生态。
本届年会在全国企业社会工作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举行,紧扣“新时代企业社会工作发展与挑战”的时代脉络,沿着企业社会工作的教学、实务与研究议题,从大会主旨发言到各分论坛逐渐深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年会内容丰富多彩。比如,张默和李晓凤分别带来企业社会工作实务与创新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工作硕士案例教学法研究工作坊。又如,大会安排参会者在清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锦绣科学园—章阁阳光家园、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利金城工业园—银星工联会、龙华富士康—清湖学堂—聚龙山工业园区“新坪山人家园”等体验式学习,演绎了企业社工理论与实务的完满结合,加深了高校教师与实务机构的专业对话,助推了企业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的合作与创新。此外,大会发布了李晓凤主编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标准研究——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新书,该书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为推进我国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精准化、操作化提供了实务操作指引及丰富的素材。
总之,本届年会既是对企业社会工作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社会工作各界同仁的热烈讨论与争辩,更加彰显了发展企业社会工作的热情和决心。企业社会工作必将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及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